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日一花一詩:海棠

一日一花一詩:海棠

一日一花一詩:海棠

枯木

梅花三弄

貞江湖

董真

00:00/03:29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朝 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元好問(1190年-1257年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 。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 。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六十八。

元好問留下詞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元好問詞的內容不及其詩內容廣大,但在金詞壇卻是題材最豐富的一家,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抒懷、詠史、山水、田園、言情、詠物、贈別、酬答、弔古傷時,無歷不控。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歲的元好問赴并州趕考,途中碰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他今天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脫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聽後非常感動,從獵人手裡買回了那隻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寫《雁丘》辭一闋,其後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傳世之作《摸魚兒·雁丘詞》

【序】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是元好問創作的兩首七言絕句之一。嘉熙四年(1240年前後),詩人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鄉,抱定了與世無爭的態度,過著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於是只能堅守自已節操,獨善其身。在這時詩人創作了這首詩。

這組首詩描寫海棠含苞待放時清新可人的風姿,文字淺易,含意雋永,構思精巧,耐人尋味,彩筆精繪,典麗朗潤,紋理細密,色澤鮮艷,光采燦然,格調高雅,韻味醇厚。

詩句寫了深藏於重重新綠之中的、尚未開放而僅僅是「數點紅」的海棠蓓蕾。詩人忠告它「愛惜芳心」,不要輕易地吐蕾。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如此深情地忠告?

也許,詩人想到了,如果一旦開放,幾場風雨之後,花就會很快墜落、凋零,「林花謝了太匆匆」,為了它的不至於很快謝落,為了它的長久,詩人寧願紅蕾深藏。也許,詩人想得更深,認為真正的「芳心」是不應該輕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樣在春風中追逐、嬉鬧,只是一種炫耀,一種淺薄的表現。詩人不希望像「桃李賣陽艷」,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贈韋侍御黃裳》)。

總之,詩句雖然用語平易,卻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詩人曾經說過:「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新齋賦》),詩人作此詩時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為鄧人作詩》)、「衰年那與世相關」(《已卯端陽日感懷》)的態度,過著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於是只能堅守自己節操,獨善其身。詩人也許從一個側面,借告誡未開之海棠,不要輕易吐露花蕊,寄託了自己的這種心態。

2018.3.11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榆木齋 的精彩文章:

人生絢爛,最美是無限憧憬

TAG:榆木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