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字繁簡之爭終極結論:寫簡識繁,簡繁共存!

漢字繁簡之爭終極結論:寫簡識繁,簡繁共存!

首先亮明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簡體字好,如果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會選擇簡體字。原因如下:

漢字演變

一、簡體字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複雜、曲折及科學的論證過程

現行的簡體字是1964年國務院公告的《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在此之前,從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開始,三易其稿,終在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最終才形成現在全面推行的簡體字。

漢字簡化表

從甲骨文算起,漢字從誕生那天起至今近四千年歷史,繁衍、變化,其間從來沒有中斷髮展。漢字在其演變過程中,呈現出的規律性:一是由簡到繁,由繁到簡地交替演化;二是正體、俗體字二者從來都是形影不離;三是人們寫字尋求減省、快捷的心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四是象形、示意以至六書的造字法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五是文字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六是文字演變,也體現出利弊共存、得失同在。以上六點,決定了今天選擇現行簡體字的正確性和客觀必然性。

蘭亭序

三、現行簡體字在我國教育科學文化發展過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解放初期,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盲,文字改革成了頭等大事。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但舊時的文字中生僻字和繁體字十分偏難複雜。繁體字筆畫多,難寫難認,掃盲的對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年人,為了這一需要才根據群眾中的一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這為全社會的掃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正是因為提倡使用簡體字,才讓我國的教育、科學、文化逐步呈現出了繁榮興旺的景象,才有了再後來改革開放四十年各行各業的偉大成就。

GIF

國學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提升,去海外的人越來越多,不少海外華人都開始接受並使用簡體字,華文報紙也開始使用簡體字,除了反映大眾就簡去繁的心理,也反映出文化跟著經濟社會走的必然規律。目前海內外華人達成共識:「寫簡識繁」,即簡繁共存。既肯定簡化漢字的合法合理和優勢,也照顧到海外華人的文字習慣,華夏兒女血濃於水,同宗同文!

書法作品

至於說書法界人士,作為專業人才,認同和使用繁體字,無可厚非,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也許有一天,簡體書法盛行也未可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第秀才當了兵 的精彩文章:

老人在家去世一個月,兒女們都不知道,這社會是怎麼啦?

TAG:不第秀才當了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