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顱骨鑽孔位點的歷史淵源

顱骨鑽孔位點的歷史淵源

20世紀初期,Kronlein全面研究了腦膜中動脈出血血腫的病理解剖特點,並且描述了處理源自腦膜中血管的血腫的顱骨鑽孔位點(引在Guleke 1950)。

直到今天,在沒有CT和血管檢查設備,患者又臨近發生腦疝的危急時刻,Kronlein的方法依然值得推薦。1973年,Bushe提出了環鋸硬膜外、硬膜下血腫的不同的鑽孔位點。

圖 a Kronlein硬膜外出血腦疝發生時的緊急鑽孔探查點。在沒有CT或血管造影診斷的緊急情況下作為血腫定位方法使用。腦膜中動脈的額及頂支的鑽孔點分別位於前後垂直線與上水平線、German水平線垂直交點處。上水平線通過眶上緣並與German線平行。German線是通過眶下緣的水平線。前垂直線穿過顴弓中點,後垂直線穿過乳突的後緣。4條線共同確立了急診處理顳和頂部硬膜外血腫的鑽孔位置。額、枕和幕下血腫不能用此定位法。

b Bushe(1973)提出的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腫的鑽孔位置。當無法用放射學檢查明確血腫的位置時,Bushe提出了改良的Kronlein定位法,在額部和枕部各增加了一個鑽孔。圖示增加的鑽孔點位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外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神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