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里,來潮汕看一場人神共歡盛事

正月里,來潮汕看一場人神共歡盛事

正月里,來潮汕看一場人神共歡盛事

文:薔薇

粵東地區,是潮汕大地。分汕頭、揭陽、潮州三市。這裡有著自己語言,獨特的文化和綜合信仰。敬神,是這裡不可缺少的一筆濃彩重戲。神明之多,敬神日子之密,常令外地人嘆為觀止。

先不說農曆每月初一、初二、十五、十六四天固定需要敬神的日子。每月都有某位神明誕辰,或某個廟宇翻新,或某尊神像鍍金等等,都要進行敬神儀式。所以,無以計數,隔三差五。這些神明的出身,有的是古代名將,有的是傳說中的神仙。還有的,是在本地曾經有過貢獻的故人。

最是每年的農曆正月,整個潮汕大地,就會特別熱鬧。每個鄉鎮,都會在正月一個固定日子,以敬神的名義,集體大狂歡。這一天就叫「勞熱」,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節日,勝過春節。外地遊子,都會爭取回鄉過這個節。

「勞熱」在潮語中的本意,就是熱鬧。節日形式跟外地的廟會差不多,卻又獨具潮汕特色。因為各鄉各鎮「勞熱」的日子不盡相同,所以整個正月,就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如果碰上親戚朋友分散得很,一個正月,就盡在參與「勞熱」的歡聚狀態。故此,鄉鎮中的企業,一般都要正月末才能正式開工作業。前二十來天,大家的心都是在過節中,難以安定下來。

每到「勞熱」這一天,眾神出廟,巡遊全鄉(鎮)。各村會搭棚設神位,張燈結綵,各展風姿。還要唱大戲,放電影。村民要備辦豐厚供品,集中在棚下神位前擺放,這個地方就叫「神前」。「神前」供品擺放整齊,遇上戶數眾多的鄉鎮,規模非常壯觀。常見的供品是「三牲」,即家養常見牲畜任選三種。還必有「五果」,也是選當地常見水果五種,放於花籃里。來有香燭錢禮。潮州供神的錢禮也是品種繁多,不同節日供的紙制錢禮都不同。巧手的潮汕女子,還會用普通錢禮,製作出各種精美的造型擺上,吸引一片讚歎聲。

為這個節日,各鄉(鎮)還得培養一支鑼鼓隊,在游神當天一早集中,隨神明出遊。鑼鼓隊並不單純指司鼓敲鑼的樂器隊伍,還包括彩旗隊,花童隊,有些還配備戲劇表演隊。比如著名的「英歌隊」,就是以梁山好漢為原型創造的一支表演隊伍。「勞熱」雖說只有一天,但整個鄉鎮,一般要兩三天都算在過節。提前一天,布展「神前」必須完成,巡遊當天進入狂歡巔峰狀態:鞭炮聲、鑼鼓聲、人聲、曲聲,不間斷匯成歡愉之曲。各戶都備下酒席,宴請外鄉鎮的親朋好友。夜間煙花燦爛,人們摩肩接踵,來往游之,一派喜氣洋洋景象。到了第二天下午,「神前」公用供品會進行拍賣,所得款項用於下一年的布展。

隨神明出遊的鑼鼓隊,人員選配也是有講究的。樂曲隊由本(鄉)鎮曲社免費培訓,多挑十三至十八的少年男女,只要五官端正,樂意參與就好。這些人年底會定時集中培訓及綵排,算是技術活。花童隊則由六至十二歲孩子組成,彩旗隊在十五到二十歲左右女孩中挑選。都是本土村民,挑高矮胖瘦都差不多的。花童和彩旗隊無需集訓,準時集中化妝就行。這些人馬比較穩定,大概每年會換三兩個,每人會參與三五年。

游神隊伍中最特別的,需要年年換人的,是「神明護衛隊」。全部為男性,年齡無限。他們是本土上一年添「新喜」的人員。所謂「新喜」,是指新婚和初添男嬰這兩件事。因為這些因素的不確定,人員也就有時多有時少。負責的事物,是舉著出巡橫批開道,推神明寶座前行,還有牌匾、神燈、香爐等,都由這幫新添喜事的男士負責執拿。

整場隆重的游神盛事,俗稱「營老爺」。歷來由本鄉鎮有威望的老人組規劃安排。所有禮節,均代代相傳。游神路線,也是固定的。游神隊伍所到之處,村民手持香燭夾道相迎。游神隊伍過後,村民才可以把錢禮供品集中燒化獻給神明。其他水果肉食,要遲點才能各領回家。

隊伍游完全鄉(鎮)回廟時,會有個「走鞍」的壓軸節目,非常考驗男士們的協調性和力道。神座需要有6-8人高高抬起,在鼓點聲中齊心協力向廟內奔跑過去。到安放好轎子,游神才算結束。

這整個活動,喧鬧中不失莊嚴,喜慶中傳承著信仰。孩子們喜歡這一天,因為「勞熱」當天,課也不用上,只管玩好吃好。老人喜歡這一天,可見兒孫滿堂,賓朋滿座。大人們也喜歡這一天。客來禮往,盡顯社交之能力。

說起游神的由來,資料記載為:潮州府古時為蠻荒之地,窮鄉僻壤。人們因為自己力量的弱小,從而對大自然深深敬畏。深信冥冥中,一切都由神明主宰,所以演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信仰。

當生活日漸豐富,人們又以感恩之心,感謝無影無跡又無處不在的各路神仙,庇佑居地風調雨順,家和業興。初時為慶祝豐收之類的,後來就形成固定節目。並隨著社會發展慢慢演變成一種信仰文化傳承下來。為什麼集中在正月中上中旬?那也是祖先根據生產時令而確定的。正月期間恰逢春耕未始,大家團聚在家有閑暇時間,一年積蓄也此時最豐。所以選個吉日,以敬神之名,實也是犒勞辛苦一年的人們自己。

潮汕「勞熱」、「營老爺」歷經時代變遷。曾經被列為「封建迷信」被禁止,如今又成為傳統文化被變著花樣傳承。以前供品有「賽大豬」、「賽大鵝」的風俗,各家比賽著自家養的牲畜的個頭和油頭。往往過個節的肉類食品就得保存並不斷翻新,吃上十天半月的。近代農耕漸退,代而是各種加工製造產業,經濟水平大有提高。供品也隨著相對理性,不比個頭大小了。並出現很多新鮮品種,比如海鮮類供品。

這一天也是一種經濟和人文精神的代言。整個鄉鎮的外觀布置,以及布展「神前」的各種心機,包括鑼鼓隊的儀容陣仗,都是整體生活水平的一種展現彙報。

生而為人,當有信仰。人有敬畏之心,也是立身之本。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這種文化也是一種教人為善,指導行為的信仰教育。

有機會,歡迎你到潮汕來,體驗一場人神共歡的樂事。

——THE END

作者簡介

我若雲飛,又名薔薇。生活是一地雞毛,唯音樂與文字可慰藉靈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落魚兒文學 的精彩文章:

TAG:落魚兒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