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巧手妙剪花樣人生——記工藝美術大師王子淦、王建中父子

巧手妙剪花樣人生——記工藝美術大師王子淦、王建中父子

巧手妙剪花樣人生

——記工藝美術大師王子淦、王建中父子

作者 李先元

右手持剪,左手運紙,一刀下去,旋轉或拐彎,絲毫不加遲疑。轉眼間,一幅紋理清晰、圖案唯美的作品躍然眼前。

一門兩代,從最初的依靠剪紙為生,到兩代人為促進祖國傳統剪紙藝術孜孜追求,不斷攀登高峰。

前不久在大世界成功舉辦剪紙藝術個人展覽的王建中,傳承了父親王子淦的海派剪紙藝術,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詮釋了中國民間藝人的工匠精神,也繪就了自己的花樣人生。

苦練剪紙為養家

我國文化部編撰《中國民俗文化叢書——剪紙藝術》,上面列出的上海兩位剪紙藝術大師:王子淦、林曦明。曾經,小小的剪紙是父親養活自己和一家6口的獨門絕技。因此對剪紙,王建中和家人一直以來都心懷感恩,而他和妹妹,更是多了一份喜歡乃至摯愛。

上世紀30年代,王建中的父親王子淦從家鄉江蘇南通來到上海。為謀生,他尋尋覓覓,最終來到八仙橋,拜一剪紙攤師傅武萬恆為師。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剪紙藝人不容易。

舊時,上海人穿繡花服飾,鞋、帽、衣服上都流行刺繡。「萬事如意」、「四季平安」、「松鶴延年」、「福壽雙全」、「鴛鴦戲荷」、「龍鳳戲珠」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圖案。

而這些刺繡圖案都是由民間剪紙藝人剪出來,再賣給繡花女縫製。每逢春節,上海人喜歡在菜肴和水果盤上放上象徵「黃金萬兩」、「年年有餘」等好彩頭的剪紙禮花。

除此之外,婚禮用的「喜花」、長者過生日的「壽花」,也都要用到剪紙。民間藝人便練就了應時應景、按不同需求即興剪紙的技藝。

安身立命靠本事,王子淦每天迎著第一聲雞鳴聲悄悄起床,埋頭練習。

父親年邁時,經常回憶起這段生活,告訴兒子:「那時雖苦,卻是技藝進步最快的一段時光——我在旁觀看師傅剪紙的花樣和手勢,完全靠死記硬背,晚上店鋪打烊後再回想、練習。

因為師傅講究節約,常嫌電費太貴,不許開燈,所以我往往只能第二天起早,偷偷練習。」

憑著持之以恆的苦練與琢磨,加上天賦,過了好幾年,王子淦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八仙橋一帶百餘家剪紙鋪中最好的師傅。

「神剪」亮相亞運會

新中國建立後,上海民間藝人迎來了春天。王子淦從一名社會上的散兵游勇,成了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專家,翻身感很強,熱情迸發。小時候,王建中經常看到父親一人通宵達旦地剪,每次開剪從不打草稿,一把剪刀使得出神入化。

父親不但愛剪,而且更喜歡看「書」。下班回家,總是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有空就翻一翻,看一看。當時還未認字的王建中很好奇,是什麼讓父親這般入迷。父親告訴他,那都是從工藝美術研究所藏書庫中抄錄來的緊要內容。

進入新社會,上海人的衣飾文化發生改變,刺繡不再流行。依託於刺繡而生的剪紙該做出怎樣應變,才能適應時代潮流,繼續流傳下去呢?

為此,王子淦查閱大量資料、古籍,以求解決之道。街頭手藝人出身的王子淦,文化層次不高,為了看懂文獻資料,四處請教,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心血。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剪紙也難逃厄運。

文革結束後,王子淦又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剪紙藝術的世界裡,創作上迎來新高峰。他將北方剪紙的粗獷樸實、線條奔放,糅入到南方的纖細、秀麗、流暢中去,形成了海派剪紙文化底蘊厚重,又有時代氣息的特色。

1987年,王子淦被授予全國工藝美術特級大師稱號。

1990年亞運會期間,他作為上海輕工系統派出的藝術家,在現場表演剪紙。

時任上海市長朱鎔基觀摩後,譽他為「神剪」。「江南神剪」由此傳開。直至王子淦去世多年後,他的作品仍為世人所喜愛。

「振鼎雞」是上海知名餐飲品牌,店家遍布大街小巷,其戶外廣告、店堂招牌是一隻紅色公雞的剪紙形象,引吭高歌,活靈活現。2011年,王建中與這家餐飲單位打了一場官司。

他發現「振鼎雞」使用的雄雞圖像與1979年父親為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專門創作的剪紙作品《一唱雄雞天下白》如出一轍。

此作品曾在文匯報等媒體發布,於是他和兄弟姐妹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做出判決,「振鼎雞」的侵權行為成立,應依法承擔停止侵權、賠償經濟損失的責任。

拿起剪刀延續家承

王子淦有4個子女,在藝術造詣上,他最看好王建中,並加以重點培養。

對王建中而言,小時候,相比剪紙,他喜歡畫畫。於是每一次父親悉心指導,他只是裝模作樣地學。

父親看他如此,只好把他送到上海市少年宮,隨畫家喬木學習。彈指一揮間,幾十年而過,王建中先是「上山下鄉」,回滬後,考上同濟大學學工科並留校任教。

上世紀80年代,王子淦的名氣在國內越來越響,但王建中作為身邊人,卻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有次,王建中在二樓看到父親雙手扶著欄杆往上走,腿腳似乎用不上勁。這時,他恍悟:原本走路、講話氣勢十足的父親確實老了。

「剪紙是門了不起的藝術,如果在我這裡斷代,那太可惜了。」從這以後,身為大學老師的王建中重新拿起了剪刀。

每天晚飯後,王建中就鑽進書房,從7、8點一直練習到凌晨1、2點。王建中先後任職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同濟大學嘉定校區管委辦副主任,工作很繁忙,但每天兩小時的練習,雷打不動。

看到兒子如此認真刻苦,父親有些不忍心,曾勸他:「你已經是大學教師,吃穿不愁,何必要再撿起剪紙。這是一門『苦活』,一剪就是一輩子啊!」但兒子不為所動,一直堅持著延續家承的初衷。

剛開始剪紙的十來年,王建中沒告訴任何人,每每有客人來訪,他總是趕緊先用報紙把剪刀蓋住,生怕對方知道,傳出去會被人認為「不務正業」,也有點擔心自己成不了氣候,被人笑話。

但在他心裡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想法: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既然父親是特級工藝美術大師,那繼承他衣缽的兒子在這方面就不能差勁,否則有辱家門。

他時時勉勵自己:「父親學的是江南剪紙,最初用作刺繡圖案,非常細緻、柔弱、精巧。這樣的剪紙對刀工要求很高,所以我也必須苦練刀工。」

後來,年邁的王子淦患上了嚴重糖尿病,需專人看護。家庭討論後決定,安排在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剪紙工作的妹妹來專門陪護、照顧老父。可當時該單位實行工作量考核,規定員工每月要上交一定數量的作品。

父女倆都無暇創作,王建中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讓妹妹送去自己閑暇所作。時間一久,所里的老專家們看出了端倪。

有一天,妹妹被老專家找去談話,開口就道破話題,直指妹妹交上的作品不是她本人所作,讓其解釋清楚。經歷了這一插曲,王建中知道自己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對苦練剪紙更有了信心。

2000年,在父親去世前幾個月,王建中把剪紙送到父親的床前,父親連說好,還叮囑他按現在的路走下去,將來必定會大成。

十年磨一劍。2001年,王建中參加在山東威海舉行的全國民間藝術比賽,獲得佳績,打響了名號。

在比賽展會現場,他閑著無事,便順手剪來,竟吸引大批來布展的藝人圍觀學習。這一過程被當地媒體人挖掘報道,並廣為宣傳。

2005年6月,王建中榮獲市政府頒發的「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成為本市首批41位工藝美術大師中的一員。

2007年6月,他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

王建中的「海派剪紙」繼承了父親剪紙的優點,同時也有自己的創新、發展。構圖的美學符號方面和「刀工」方面,他繼承了父親,而在剪紙風格上,他則更傾向於「國畫」和「外國抽象藝術」的結合,使其作品獨具一格。

2011年退休後,王建中「根本停不下來」。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日程表上排得滿滿當當:早上去少年宮、下午到學校授課,傳承海派剪紙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來,王建中把他的作品個展辦進了大世界,受到中外遊客的喜歡。有一天,迪士尼小美人魚電影的美術設計師來此,偶遇正在現場創作的王建中,當場就買了他4幅作品,並與之拍照留念。

成就大師的秘訣

一把剪刀,一張紙,剪紙藝術代代相承。王建中的手上有個傳自他父親的絕活,這也是海派剪紙壓箱底的絕技:剪紙從不打草稿,作品信手拈來,卻又活靈活現。

與友人敘話時,他甚至打趣地將之形容為:「開弓沒有回頭箭,下刀從不再思量。」

在王建中的印象中,父親的剪紙還要活,剪出的動物都透著一股靈性:「五牛圖」,牛的姿態各不相同,造型古樸;剪貓頭鷹,整體輪廓近似於一個對稱的「心」字,身上的羽毛全以圖案化的方式呈現,遠觀近看都十分有趣;剪蛇,採用曲折蜿蜒的藏卧式結構,身上花紋是幾個有規律的三角形,形態獨特别致。

38歲重新拿起剪刀時,王建中曾問過父親,如何在短時間內,不打草稿就剪出圖案複雜又靈性十足的作品。

父親告訴他,首先刀功要好,其次愛學習,博採眾長,借鑒萬家之精髓。王建中經過29年剪紙生涯還悟到:手藝人必須保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如今,這三者已成為王氏海派剪紙的核心內容。

線條流暢、刀工完美,是一個剪紙手藝人必須具備的硬性素質。月牙紋、鋸齒紋、漩渦紋、魚鱗紋等傳承千年的紋樣都是剪紙的獨家語言。

沒有紮實的刀功,就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於現實。多年練習刀功,他右手食指和中指已被磨出厚厚的老繭,但王建中覺得,藝術道路沒有止境,他還將繼續堅持下去。

作為一個從事藝術行當的手藝人,創作當具靈感,沒有好的靈感就沒有優秀的作品。在王建中眼裡,「靈感」二字與人的天賦密切相關,卻更在於個人的平時積累。

「一個有天賦的人看待外界的角度與眼光與眾不同,如果從事藝術行當,將有巨大的先天優勢,能夠在創作時迸發出源源不斷的靈感。」王建中說。但從更深層次來講,縱觀前人今朝,有無數成功的大師作品或其精神內涵曾公諸於世,何不踩著巨人肩膀前進?學理科的王建中酷愛看書,現家中藏書量達1萬本以上。

周末時有空,早飯後他就鑽進書房,待再抬頭看窗外,已是月亮高掛。大量閱讀使他比一般藝人有更多的積累,腦子裡常會蹦出許多別緻想法和圖案,從而大大促進了創作。

讓王建中憂慮的是,現在不少剪紙作者都熱衷於將其它藝術種類語言搬到剪紙藝術中來,這其實是在不經意間抹殺了剪紙最基本的特性。

如果懶於創作,一味地把看似複雜的連環畫、版畫照搬下來進行描畫,然後再進行繪畫式的刻制,那就喪失了剪紙的精髓和靈魂。

原上海博物館館長沈之瑜曾出版過一本有關剪紙研究的書籍,在書中,他流露出擔心,提出要防止剪紙向繪畫靠攏的現象。

對於剪紙的生存發展,王建中還在繼續探索:「南方剪紙緣起為蘇綉底樣設計,現在何不讓它回歸呢。」

近來,他先後委託朋友去景德鎮燒制由他作品底樣的陶瓷餐具,為珠寶行業設計充滿海派剪紙風格的金銀首飾,引起市場良好反響,頗有斬獲。

這更令王建中對剪紙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文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ower byYOZOSOF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庄 的精彩文章:

走進興隆僑鄉熱帶「植物王國」

TAG:阿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