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熙的四幅代表作賞析

郭熙的四幅代表作賞析

郭熙(約1000-約1090年),北宋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東)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捲雲的皴筆,後人稱為「捲雲皴」。他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緻、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於影塑,在牆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

郭熙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傳世。其中《早春圖》成功地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甦醒的細緻季節變化。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

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寒林圖「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與李成並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郭還精畫理,提倡畫家要博取前人創作經驗並仔細觀察大自然,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蘇東坡在《題郭熙秋山平遠圖》詩中感慨道:「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詩愁。」

《窠石平遠圖》

《窠石平遠圖》

北宋 郭熙 絹本設色 縱120.8厘米 橫16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描繪深秋之曠野,一條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幾塊圓形巨石立於水中,而坡上則樹木密集,多枯樹虯枝,形似「蟹爪」。郭熙將這種帶有北宋山水畫標識意義的圓曲堅挺的線條美髮揮到了極致。樹身虯曲,細枝向下,藤蔓纏身;或樹身挺直,細枝向上,密集而錯落,爽利堅挺,顯現其晚年筆墨愈益老辣放縱。而樹葉或闊筆漬點,或細筆雙勾,又填以赭紅,映襯秋色,這在郭熙傳世作品中也不多見。窠石依然以粗筆勾廓,以破筆似「捲雲」掃出大致結構,淡墨渲染,形似「鬼臉」。遠山注重淡墨的層層渲染,益增清幽曠遠之感。

《早春圖》

早春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水墨 縱158.3厘米 橫108.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郭熙能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此畫表現冬去春來,大地復甦時細緻的季節變化。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山村圖》

山村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淡設色 縱109.8厘米 橫54.2厘米 南京大學藏。此圖於夏季山野風景中穿插村落。立幅正中是崢嶸巍峨的巨峰,山勢奇險,煙藹浮現,其下為兩山夾峙的峽谷,下部平坦處建有山莊及亭閣,山麓淺沙平岸有漁船停泊,山水中點綴乘轎的士大夫及樸野的漁夫山民,雖寥寥數筆,但人物神情動態躍然於絹素。此圖雖無款識,但似捲雲狀的山石和壯健的筆墨正是郭熙本色,畫中山巒林木鬱鬱蔥蔥,展現的是「夏山蒼翠而如滴」的風貌。

《幽谷圖》

幽谷圖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 縱167.7厘米 橫53.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本圖構圖創意頗為別緻,在狹長的立幅上布滿險峻的山以淡墨畫山,用濃墨寫樹,境界清幽,頗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之妙。但從景物布置而論,此圖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畫已難窺全貌,此一推測很難確定是否成立。此畫為北宋秘府收藏,著錄於《宣和畫譜》,畫幅上鈐有「宣和寶殿」等印。雖無作者名款,但流傳有緒,歷代皆定為郭熙力作,應屬郭熙傳世繪畫中的精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墨世界 的精彩文章:

李苦禪:寫意花鳥畫的要旨
誰畫荷花最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還是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

TAG:筆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