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海洋繼續變暖300年內人類或無魚可吃

如果海洋繼續變暖300年內人類或無魚可吃

(原標題:If the Ocean Continues to Warm, Fish May No Longer Be on the Menu)

網易科技訊3月12日消息,據Futurism報道,在接下來的300年里,南極洲的南大洋將繼續升溫,影響全球漁業,並使其產量減少20%。

在地球儀底部環繞著南極洲,南大洋似乎是個缺少生命的寒冷水世界。但事實證明,這個極地海洋對全球氣候和全球海洋健康有著巨大影響。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海洋繼續吸收二氧化碳(由於氣候變化而變暖),我們可以看到海洋生態系統中出現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到2300年,世界各地的漁業產量至少下降20%。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科學家們正利用模擬來預測未來幾個世紀氣候變化對世界海洋的影響。該研究小組並沒有關注2100年以前的情況,而是研究了接下來300年里全球變暖影響,因為他們認為全球變暖的反饋可能會更加緩慢。

目前,南大洋正推動海洋混合,其活躍的南極和亞南極水域正將營養物質送至全球各地。但這些模擬表明,如果保持當前的排放水平,到2300年,西風會變得更強,並向兩極轉變,以限制這種海洋混合能力。由此產生的結果將使極地海水變暖,融化海冰,最重要的是,使南大洋的營養物質被吸收。

研究人員發現,切斷這種營養循環對全球海洋健康會產生顯著影響:初級生產減少,處於食物鏈底層的海洋植物活動減少24%。更重要的是,它減少了41%儲存在深海里的微粒碳含量。

由於這些過程形成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所以結果並不令人感到驚訝,魚類的食物也會大幅減少。食物減少意味著魚類減少,進而導致人類可食用的魚類也會減少。這項該研究預測,北大西洋、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將會受到最壞影響,北大西洋的漁業產量將大幅下降60%。

海洋中魚類減少意味著,許多人可能面臨挨餓的命運。食品和農業組織(FAO)估計,捕魚業支持世界上10%到12%的人口生計,而全球近17%的人依靠魚類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魚類作為食物來源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因為糧農組織的估計表明,到2050年,我們可能需要將糧食產量翻一番,以滿足全球人口的需求。

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糧食生產產生了嚴重影響,從減少食物的營養到擾亂植物的生長季節,甚至導致許多農作物滅絕。最重要的是,世界上的海洋已經因過度捕撈而承受巨大壓力,世界上超過70%的魚類資源被充分利用、過度捕撈或耗盡。過度使用和氣候變化相結合可能會對全球糧食安全受到致命威脅。到2300年左右,要減輕人類活動對我們食物來源的影響已經太晚,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洋中。(小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美國聽證會表態區塊鏈&ICO,看看監管是什麼態度
肯亞對區塊鏈轉變態度:由反對到積極探索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