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能做到,不唯「留洋」論人才?

如何能做到,不唯「留洋」論人才?

近年來,以「出身」論英雄,已經成了不少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吸納人才的「標準動作」。一些高校為「海歸」博士開出高價碼,不光在職稱評定時一路開綠燈,而且在科研資金、住房待遇等方面明顯傾斜;甚至有些科研機構的優勢學科用人非「海歸」不要,「土鱉」遭遇各種學歷歧視。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在兩會上講到了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對比:做出影響世界成果的「土鱉」(本土博士),得到的特別待遇是「破格提拔研究員」;而作為人才引進的「海歸」,也許什麼都還沒做,就已經當上了「研究員」。

引進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戴上「有色眼鏡」,以「留洋」「海歸」作為人才評價的主要標準,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中國科學報的《周忠和: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要減少「人才帽子」》「重洋」的背後是或許是對自身國家科研實力的不自信,此外科學的評價機制也需要更多政策的落實——

「中國的專利數量早就是世界第一,2016年中國論文數也排到了世界第一,然而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中國的科研實力現在就能與美國相提並論。我們最缺的是什麼呢?那就是重大原創性成果以及成果的有效轉化。」

「這些舉措都非常及時,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向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的轉變,非一日之功。因此要從國家層面上加大統籌部署力度,希望政府把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當作科技體制改革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在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上下足功夫。」

澎湃新聞的社論《「重洋」的人才標準必須改了》則指出隨著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的縮小,以往的「重視海歸」的人才評價觀或許已經落伍,如今的人才觀亟需新理性——

「引進有海外學術背景的人才,是因為發達國家科研基礎實力雄厚,『海歸』有機會掌握先進的研究方法,思維和理念與國際前沿無縫接軌。過去,在我國科研實力整體落後的客觀國情下,引進『海歸』青年學者是實現科研水平『彎道超車』的重要手段。」

「如果說,從前國內科研機構青睞『海歸』,是基於客觀認知學術水平的理性。現如今,我國的科研綜合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我們的人才觀需要確立一種新的理性。」

「一些科研機構在宣揚引進人才的成果時,動輒把『海歸』比例當成重點指標,這就是一種脫離客觀現實的非理性。人才評價,歸根結底是對人的評價,而不是對任何附加頭銜的評價。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科研成果。」

「通常來說,『海歸』人才站在學術前沿,外語能力強等優勢,使其更容易取得國際認可的科研成果。對於這樣的人才,在引進時獲得更好待遇,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看真本事、真成績,僅僅因為『海歸』身份就高看一眼,那就是本末倒置。」

這篇社論最後還提到科學評價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和公平評價的環境——

「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最基本的就是公平評價的環境。以學術出身粗放地評價人才,對紮根本土的人才是不公正的,進而會影響他們開展研究的積極性,人為地製造『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這種做法,無疑是阻礙科研事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病。」

「在國家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科研實力明顯上升的今天,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需要不斷加強自信。這種自信,首先需要正視自己真實水平,祛除學術評價的妄自菲薄心態,讓本土研究人員得到應有的尊重。」

解放日報的特別報道《擇才用才,先摘下「有色眼鏡」》除了摘下「重洋」的有色眼鏡,紮根本土,做出重大成果的人才更值得重視——

「但即便這樣的本土人才,享受的待遇同海外高端人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做克隆猴的小劉,細胞『去核』『注核』技術爐火純青,王建宇聽說所里馬上要聘他為研究員。對科研院所來說,這樣的『破格』已屬不尋常,但對於海外人才引進來說,給個『研究員』基本上是一個起碼的條件。」

「按照他們的水平,要出去是分分秒秒。但他們願意留下來,本身是為國家做貢獻,而國家的政策應該向他們有所傾斜。』王建宇又談起自己的本行:『墨子號』四個核心設備的負責人都是和他一樣的『土八路』,其中三個是『80後』;近年來親歷的一些重大成果,很多都來自於本土培養的科學家。」

「在王建宇看來,如果人才政策過度向引進人才傾斜,而忽視紮根本土的人才,並不是良好的人才生態。『絕不是說引進人才不重要。』他說,『但許多本土人才長期在國內做貢獻,他們的價值不該被埋沒。』」

王建宇所說的克隆猴項目:世界上首隻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 圖片來源:新華網

編輯有話說

為什麼中國評價人才很難擺脫「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慣性思維?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國內對自身的人才評價、選拔體系不自信。

而這種評價的不自信一方面來源於中國多年來科研研究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以美國為例,美國的一流和二流大學的研究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不少二流大學也會有諾貝爾獎得主。所以對於中國科研機構來說,尊崇吃過「洋墨水」的,是一種慣性選擇。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的,則是中國科研圈整體還是更加相信外國科研圈的選拔評價體系,相信國外的學位比較硬,項目比較紮實,不那麼弄虛作假。不是拍馬屁就能上位。而對國內選拔評價體系不自信的理由,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評價「土鱉」時,很多人都會首先冒出一個問號,「你為什麼沒出國?」所以,改變慣性思維是很難的。

但是隨著中國科研與教育的發展,差距或許正在改善。

實際上,僅僅十多年前,中國的一流文章還非常少見。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和相應的科研成果都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有長足進步。

比如從科研數據來說,中國的科研上升勢頭之猛可以從WFC(全球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的對比上看出來,2014年WFC中科院已經登頂。

2014年WFC數據(全球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

不僅如此,在世界最權威的反映科研進步排行榜《自然》上,中國幾乎霸榜了。「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顯示,2012-2015年,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其中24所機構的產出至少增加50%。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地球與環境科學這4個科研領域,中國科研產出增長都是最快的。

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

對人才的評價指標是唯才是舉,量才而用,也是「審時度勢」。或許如今在人才的評價與引進上,中國缺少的是一份「自信」。

本期編輯:陳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清華教授說錯了,不是大學學費太低,而是幼兒園學費太高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