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代表質疑人才觀扭曲:呼籲本土人才與「海歸」享受同等待遇

代表質疑人才觀扭曲:呼籲本土人才與「海歸」享受同等待遇

本報記者 王佳雯

「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優秀,從做研究生開始就參與『墨子號』的工作,當時想都沒想就留在了國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王建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忍不住提到了自己團隊培養的一名學生。

王建宇對這名學生的評價是,當時整個項目的運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這樣一位團隊中的主力,向上進步的路程卻走得有些緩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員,能夠獲得的支持與獎勵也寥寥可數。

「前段時間他評上了上海青年拔尖人才,我問他,『你評上有獎勵嗎?』他說,『王老師,沒什麼的,就給我15萬塊錢的科研經費』。」王建宇說。

和這位學生類似的,還有頗受關注的克隆猴研究團隊里的一位博士。王建宇告訴記者,幸運的是,這位博士近期得到了破格提升為研究員的機會。只不過,這樣的「破格」機會對國內培養的年輕人才而言太難得。

反觀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才引進回國後所能得到的待遇,則是另一番景象。

「國外引進回來的人才,為他申請教授都是墊底條件,還會給他落戶津貼、啟動經費,兩者一比差距很大。」王建宇說,自己的學生心態很好並不計較,但在意的科研人員可能就「跑掉了」。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跟記者聊起人才培養問題時,也提到了一件糟心事。「我有一個學生畢業後留校成為教師,他通過海外研修計划到國外,做得非常好,回來時他想申請『青年千人』,結果去諮詢說絕對不行,因為你是學校派出去的。後來,他回來後便從復旦辭職了。」

為什麼國內培養的人才不能和國外引進的人才一視同仁,代表們有些困惑。

「既然叫人才,那就要以才識人、以才辨人,不要管他是本土的還是國外引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院長李林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到了現象背後的人才觀念。在他看來,不應將人才分為本土培養和國外引進,從國外留學回來才能獲得機會,更不是正確的人才觀。

一直以來,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對國外留學人才的青睞,是基於國外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相對較發達來考量。然而,隨著中國教育與科研水平的提高,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到今天,國內科研工作的水平也提高了,條件也很好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在國內實驗室做的工作不一定比國外差。」李林說。

王建宇舉了量子衛星的例子,進一步佐證了李林的觀點。「我記得當時有國外專家來了解量子衛星的情況時問我,『是不是你們團隊成員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王建宇回憶道,「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你們中國做了這麼尖端的工作,那一定是在西方留過學。」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幾個有分量的、國際領先的成果,比如量子、克隆猴,如果你仔細了解就會發現,除了尖端的領路人,團隊中基本都是清一色國內培養的人才。」王建宇說。

基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馬蘭也覺得,我們該有教育自信了,而這種自信就體現在「對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有正確的評估」,與海歸人才一視同仁。

事實上,代表們十分支持並重視對海外人才的引進,只不過,他們也希望,大批長期、持續奮鬥在國家科研項目中的本土培養人才,應當受到與海歸人才同樣的重視。特別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這批人才的創新活力應當進一步得到鼓勵,為他們的進步開闢通道。

在人大代表會場,記者已從多位代表口中反覆聽到了「加大本土人才培養支持力度」的聲音。這些關注也讓李林樂觀地覺得,人才問題快要接近拐點,接下來會向著本土人才和海歸人才一視同仁的方向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8-03-11 第1版 要聞)

轉載自:中國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新聞綜合 的精彩文章:

巧克力餅乾和鉛筆居然說話了 聽聽它們都說什麼
流感期間的「全球最大醫院」:扶梯都要排隊

TAG:騰訊新聞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