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林風眠作品中的寂寞孤獨感,是無常且又詩意的

林風眠作品中的寂寞孤獨感,是無常且又詩意的

林風眠早期的水墨畫還有靈動飄逸的特色,後來漸漸轉向沉靜與孤寂,即便那些熱烈濃艷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帶有此種特色。當然,林畫的孤獨感並不是空虛感,也不同於佛家說的空茫境界,更沒有現代西方畫家如契里柯、達利作品中那種荒誕式空漠;換言之,它只是一種寂寞,一種獨自欣賞世界的自足的寂寞,不妨再作個比較:八大山人的畫也充滿孤獨,但那是孤獨而憤,演為清狂。

漸江筆下的黃山也透著一種孤獨感,不過那孤獨化作了冷峻,直在他那鉤所的松石和嚴若冰霜的境界中顯示孤絕清澈的人格。蒙克的作品也是孤獨的,然而蒙克騷動變形的畫面沒有寧靜自足,只有受傷靈魂的恐懼和痙攣。林風眠作品中的寂寞孤獨感是詩意的、美的。這詩意既來自藝術家對自然對象(亦即移情對象)的親切和諧關係,也來自對個人情緒的一種審美觀照。而這,又深植於他的氣質性格、文化素養和人生際遇。

林風眠幼時受祖父的影響最深。他祖父是個倔強、勤勞的山村石匠藝人,最疼愛他。直到晚年,林風眠總是懷念兒時與祖父在一起的情景,記著老人家「你將來什麼事都要靠自己的一雙手」的教導。他畢生獨立倔強,數十年孤身奮戰而始終堅定不移,以至作品也表現出雖孤寂卻剛正的特色,這正透射出石匠祖父默默雕刻石頭的精神。

林風眠藝術的精神內涵由前一時期向這一時期的轉變,從客觀方面看,是跟環境的壓力(如前述)直接有關的,因此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但這轉變與林風眠的藝術理想和氣質心理並不矛盾。從他在這一時期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可以知道,他的青年時代雖然感受著社會變革大潮的涌動,也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思慮,但根本的著眼點和核心只是復興中國的藝術。

當他在倡導藝術運動、推行美育的過程中碰到政治這塊巨大魔方的壓迫和捉弄失敗後,他獻身於藝術的意志更單純專一了。而他對藝術的觀念,向來不特看重題材,而看重情緒和審美自身 在這點上,康德美學的影響(直接和間接通過蔡元培的美學思想)是明顯的。他努力追求能夠超越具體的社會功利和有著普遍性與永恆性的審美價值,因此包括他早期的油畫創作,也不是為宣傳和配合某種社會政治任務而作的。

林風眠的執著純樸的藝術求索不免孤獨,他在各時期總被人覺得「不合時宜」。細心的觀者可以發現,林風眠藝術的疏遠政治主要還不是出於某種政治如何,乃出於他對藝術本質和功能的看法,以及對藝術創造本身的痴情。他為此曾被批判為「形式主義」、「情調不健康」,乃至遭受政治上和肉體上的迫害。這真是一幕悲劇。

林風眠作品欣賞

圖文| 源於網路

編輯 | 漁公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節後如何養生?趕緊給脾胃放個假
陳永鏘:解決好繪畫和做人問題,加上有市場口碑,賣畫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