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佐軍、田惠敏: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宏觀調控

李佐軍、田惠敏: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宏觀調控

《中國改革開放和偉大復興史論:政府與市場關係視角》系列26 (1981年1月)

知音

 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

李谷一 

00:00/05:10

電影《知音》(1981年)插曲

1981年1月4日,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江截流戧堤勝利合龍,圖片來源於網路

引言

1981年,我國進行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宏觀調控。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改革開放暫成潮流: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大面積普及;城市國有企業改革試點面越來越廣。但與此同時,中央財政出現了嚴重困難。於是1981年開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如國務院發布《關於平衡財政收支、嚴格財政管理的決定》、《關於切實加強信貸管理嚴格控制貨幣發行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等。其他一些改革措施則繼續推進:如國家經委等發布《關於改革外貿運輸管理體制問題會議紀要》;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決定對進出口貿易和非貿易外匯結算實行兩種不同的外匯等。

一、重要文件

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的報告》。決定建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製度。(1981年1月13日)

國家經委等發布《關於改革外貿運輸管理體制問題會議紀要》。同意交通部在上海遠洋運輸分公司實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同意交通部在沿海外貿港口實行政企分開的試點。(1981年1月15日)

國務院發布《關於平衡財政收支、嚴格財政管理的決定》。財力分配和使用採取集中統一的原則;嚴格財政管理和財經紀律。(1981年1月26日)

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1981年1月28日)。

國務院發布《關於切實加強信貸管理嚴格控制貨幣發行的決定》。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分口管理;禁止把銀行信貸資金移作財政性支出。(1981年1月29日)

二、重大事件

經國務院批准,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決定對進出口貿易和非貿易外匯結算實行兩種不同的外匯,即公開的對外牌價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1981年1月1日)

全國外國經濟專家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1981年1月5日)

全國外匯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決定,1981年要加強外匯管理和信貸管理,努力增收節支,促進國民經濟的調整。(1981年1月22日)

全國 15 家百貨商店在北京成立經濟聯合會;中國輕工業機械總公司在北京成立。(1981年1月)

三、重要論述

鄧小平在會見日本眾議院副議長岡田春夫時說,調整國民經濟,縮小基本建設的規模,是一時的後退,實質上是前進。(1981年1月16日)

《價格理論與實踐》刊發薛暮橋的《關於調整物價和物價管理體制的改革》文章。文章認為,物價管理體制需要與各種經濟改革協調推進。擴大企業自主權決不能僅僅限於利潤分成,而應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讓企業有調整價格的自主權。(1981年1月20日)

《經濟研究》刊發于光遠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續)》文章。文章認為,經濟研究要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兩方面來進行。(1981年1月31日)

四、重要數據

據《中國經濟年鑒(1981)》披露的數據,1979年我國財政赤字170餘億元,1980年為120餘億元。

《人民日報》報道,1980年全國城鎮建成住宅7800萬平方米,比1979年增長24.8%;上海市建成住宅298萬平方米,比1979年增長38%,均為建國以來建成住宅最多的一年。(1981年1月23日)

五、作者點評

【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處於短缺經濟狀態,隨著計劃控制的放鬆和價格改革的推進,短缺經濟時期所隱藏的隱性通貨膨脹壓力逐漸釋放出來,於是1981年開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宏觀調控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宏觀調控是一門藝術,需要平衡各方的關係,需要把握好度和時機的選擇。在改革中推進宏觀調控更是挑戰,需要謹防宏觀調控妨礙改革的推進。

【各種體制改革要協調推進】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1981年1月,薛暮橋就曾提出,「物價管理體制要同各種經濟改革作相應的改革」。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深化改革階段,改革需要向縱深推進,需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需要推動改革協同共振、系統集成,從而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六、作者論談

【中國改革從局部著手到全面推進】中國改革可分為經濟增量改革、經濟整體改革、全面改革三個階段。其中,全面改革是中國改革的第三階段,既可從2002年十六大召開開始(因為2003年9月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也可從2012年的十八大召開開始。第三階段改革的主要特點:一是改革的內容從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到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生態體制改革、軍隊體制改革等領域,即進入到全面改革階段。二是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開始強調整體協調,強調要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強調要同時提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三是前兩階段不協調改革帶來的「後遺症」開始顯現,「市場化改革」開始引起部分人的質疑,改革共識在減少,改革動力在減弱,改革「疲勞症」凸顯,改革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EB/OL],1946-01-01/2017-12-31.

[2]王振川.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年鑒(1981)[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1-81.

[3]吳曉靈.中國金融改革大事記[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40-41.

[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7-318.

[5]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49.10—1999.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0-331.

[6]黃孟復.中國民營經濟史·大事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57.

[7]財政部大事記·1981年大事記[EB/OL].http://www.mof.gov.cn/pub/bangongting/zhuantilanmu/caizhengbudashiji/200806/t20080620_47644.html.

[8]李佐軍.中國改革新思維--改出一個「人本市場經濟」[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007-008.

[9]財政改革大事記(1978—1983年):在改革開放前沿探險開路[EB/OL].http://www.mof.gov.cn/zhuantihuigu/czgg0000_1/gglc/200811/t20081107_88572.html.

[10]中華工商時報.中國民營經濟史·大事記(連載三十七)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202/00003131505.shtml.

[11]孫錦華,夏效蘭.1981年1月經濟大事記[J].上海經濟研究,1981(3):19,62.

[12]于光遠.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續)[J].經濟研究,1981(1):11-18.

[13]薛暮橋.關於調整物價和物價管理體制的改革[J].價格理論與實踐,1981(1):3-9.

[14]馬國川.中國在歷史的轉折點:當代十賢訪談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69-170.

[15]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凝聚強大合力用好關鍵一招,推進各項改革協調配套系統集成[N].經濟日報,2017-03-17.

[16]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88-91.

[17]鄒東濤.中國改革開放30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李佐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先後師從張培剛教授、吳敬璉教授

田惠敏: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先後師從張培剛教授、厲以寧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和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讀書和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