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後一個亡國之君,但幾百年來卻沒有擔負罵名,為什麼?

明朝最後一個亡國之君,但幾百年來卻沒有擔負罵名,為什麼?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國之君。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即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節儉樸素,並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清朝勢大,已處於內憂外患交集的境地,無力回天。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於煤山自縊身亡,為江山社稷而死,終年35歲,在位17年。廟號思宗,後改毅宗、懷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對於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幾百年來有很多歷史學者對他做出了公平公正的評價,有的甚至不吝嗇讚美之詞,說他保存了明朝自朱元璋時期以來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崇高理念。那麼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為何沒有罵名,反而有如此崇高的評價呢?

一、崇禎繼位,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山河飄零,烽煙四起。據史料記載,崇禎帝繼位時,年僅17歲。面對父兄留下的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他能頗思振作,是有想幹事、干大事的決心與勁頭的,可惜的是崇禎他是一個矛盾體,既有狠辣的殺伐果斷,又有多疑的優柔寡斷,最後導致人心浮散,終成孤家寡人一個。

二、他不好色,不奢侈,每日批改奏章到深夜,是個很勤政的皇帝。在明朝十七個皇帝之中,他不但算不上是最為昏庸的一個,而且勤政程度完全可以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相媲美,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

《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庄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三、明思宗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他在位17年,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除楊鶴、熊文燦外,其他皆為撼世之名將,功名顯著華夏。由於連年的災荒,農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以至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史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四、崇禎在位期間,下過六次罪己詔,來譴責自己的失德和過失,希望天下官民士紳能夠振聾發聵、共赴國難,鼎立拯救危機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奈何天下糜爛,大勢已潰,大明王朝的統治機器已經從內部腐爛,一切為時晚矣。

清朝編纂的《明史》依舊承認他兢兢業業,勤勉勤儉。崇禎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悲劇色彩,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幹練,並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歷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徵: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

崇禎皇帝寧可煤山自盡,也沒有把寧遠鐵騎調進中原打李自成,遵守了自朱棣起歷代明皇們對臣民的承諾「天子守國門」!對崇禎的死,包括不少史學家在內,眾多的人抱有同情之心。同情什麼?同情他的身世,同情他的結局。雖勵精圖治卻無力回天,國運已經明顯不行,苦苦支撐仍力不從心,正如他所說:朕非亡國之君,而事事皆亡國之象。自然,同情崇禎的背後隱藏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沒落的悲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鵝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的秘密:竟是被文官逼得「罷工」?
慈禧墓中十大絕世珍寶,個個價值不菲,最珍貴的至今下落不明!

TAG:企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