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滑縣各鄉鎮村莊來歷,看完後果斷轉了!

滑縣各鄉鎮村莊來歷,看完後果斷轉了!

滑縣村莊的命名,概有七個方面,即姓氏、地理特徵、歷史事件、故事傳說、人、自然實體、冢(墓)及其它。研究這些地名,不僅可以了解滑縣的地理特點,風物人情,而且可以從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和豐富多彩的故事傳說中增加知識,陶冶情趣,培養人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以姓氏命名

滑縣村莊,以姓氏命名者居多。全縣自然村959個,其中以姓氏命名的約佔60%,如趙莊、王莊、李庄、上官村、張庄、鄭庄、李胡寨等。

二、以地理特徵命名

不少村莊,以地理特徵命名。如桑村,舊志載「古衛有桑間濮上之地」,桑間,即今桑村一帶,相傳古時這裡桑樹成林,該村恰在桑林之間,故名「桑村」。

道口,早在金朝時期,黃河流經此處,道口為黃河左岸金堤上的一個渡口,因最早系一李姓人家在此擺渡為生,故稱李家渡口,最後演變成今天的「道口」。

白道口,白道口地處黃河故道,據《水經·澮水注》載:「河水舊於白馬縣南溢,通濮濟黃瀆」,「決白馬之口,魏無黃濟陽。」據《竹書紀年》記載:「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河水,以水長垣之外也。金堤即建,故渠不斷,尚謂之白馬瀆。」梁惠成王十二年,築金堤抵禦水患時,這裡是一個渡口,又因幾戶姓白的人家在此以擺渡為生,故人們將渡口稱為白家渡口,後演變成白道口。王道口、謝道口等均以黃河渡口命名。

半坡店,明朝永樂年間,榮氏夫婦自山西洪洞遷居黃河西岸半坡處,並於此開店度日,故名「半坡店」。

八里營,春秋時衛靈公墓在此,因距衛王城八里而得名,後「塋」演變為「營」。

三里庄、八里庄、五里鋪、五里屯,均以距舊縣城的距離得名。

沙窩、沙店、沙河頭因近沙而得名。

大滹沱、小滹沱,北滹沱、潭村因傍水而得名。

北齊丘、肖齊丘、南齊丘、宋塔丘、孫塔丘因依丘而得名。

申堤上、申堤下、丁堤口等以黃河堤岸命名。

三、以事件和故事傳說命名

瓦崗寨,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齊景公和晉定公在南燕國(今滑縣牛屯帶)東北的瓦地會師。人們為紀念此事,便於高處以磚建亭,史稱此地為瓦崗。隋大業七年(611年),翟讓領導農民在此安營紮寨,聚眾起義,故名瓦崗寨。起義軍在這裡搭帳篷,秣馬練兵,賑濟饑民,斬貪官殺污吏血染池塘,故有瓦崗寨附近的彭庄(篷演變為「彭」)、馬庄、慈周寨、赤水等村名。

高平,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白髮飄飄的老者,趕著一群鵝,後來,那個地方就叫趕鵝。後來讓鵝在一個古潭裡游泳覓食,時光飛逝,滄海桑田,那個地方出現了五個譚村。後來,據說他養的是天鵝,天鵝吃飽後飛上了天,飛的又高又平,那兒就是現在的高平鎮。

老廟,據說,老爺廟鄉在明朝時期位於古黃河北岸。每到汛期,黃河中水妖就會興風作浪,向人們索要童男童女、豬羊等,稍不如意,便施法波濤沖岸,淹沒田地、村莊,人畜死傷無數,附近14個村莊經常哀鴻遍野。人們多次和水妖鬥爭,都因力量懸殊而失敗。無奈之下,部分群眾選擇逃荒要飯,遠走他鄉。剩下的村民忍氣吞聲,一邊承受著黃河水妖帶來的痛苦,一邊祈禱上天。後來人們的誠心打動了上天,主管水的祖師爺可憐這方世人,就下凡點化民眾在黃河岸邊建造了自己的塑像。黃河水怪自知作孽深重,以為是祖師爺下界要查辦他,便遁水遠去,從此水患消失。14個村的百姓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為了紀念祖師爺的恩德,捐款在塑像上建起了廟宇,即老爺廟,並保持香火不斷。老爺廟很靈驗,凡事有求必應,前來求財、求官以及許願的人絡繹不絕。老爺廟的名聲越傳越遠,善男信女成群結隊,廟宇幾經翻新擴建,規模最大時佔地30餘畝,隨著人員的集聚,漸漸形成了一個輻射周圍80多里的老爺廟大集市。由於老爺廟的知名度高,後來設立鄉鎮時便以老爺廟命名,俗稱老爺廟鄉。

岳村,宋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率兵戰勝金人處,故村以岳命名。

孔村,春秋時,孔子適衛,路經該村三次並留宿得名。今孔村有至聖三至衛留宿之古迹,並有碑記贊曰:「周流天下思明君,上悲天命下憫人,歸過此地三留宿,木鐸為教覺愚民。」

鴨固,相傳明朝時,有人從開封到北京進貢寶鴨,路經該村時,寶鴨先後死掉兩隻。為紀念寶鴨,將該村命名「鴨故」,後為避「故」之不祥,改稱今名。

謝庄,原名相庄。李文戰領導的天理教起義失敗後,清兵抄襲,造成人煙稀少,村落荒蕪,取衰落之意,改名謝庄。

董固城,一說金廣威將軍屯兵於此;一說漢董卓據此而得名。

泥馬廟,《南渡錄》云:「康王(徽宗第九子)質於金,間道奔竄,倦息崔府君廟,夢神人曰:『金人追騎已到,王宜速去,已韝馬門前候。』王覺,馬已在側,躍馬南馳,河既渡,而馬不前,下視之乃廟中泥馬也。」當地人建廟祠之,並以此名村。

趕鵝,古時,有人為唐王進貢寶鵝,路經大潭(周潭村北口外)浴鵝,鵝浴後,騰空而飛,二位使臣急追,趕於此地,故名。

牛星丘,漢武帝時有鬥牛星落在牛身上,牛死後葬於此,故名牛星丘。

四、以自然實體命名

白馬牆,白馬故城遺址,因白馬山而得名。今之白馬牆,因朱全忠避父諱,凡「城」皆改為「牆」之故。

曹村,春秋時,此處有一漕河,取村名「漕村堡」。後因漕無水,改「漕」為「曹」。

五、以人命名

焦虎,明初,焦龍、焦虎二兄弟從山西洪洞遷此,後焦龍遷往他鄉,焦虎留居此地故名。

上官,早在北宋之前,此地乃黃河上的一個渡口,名為柳青渡口,那時,黃河水經常泛濫成災,致使這裡的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防止水患,以鎮水魔,民眾便自發捐款在此渡口鑄起鐵牛一尊,並將此地取名為鐵牛渡口。《重修滑縣誌》載:「昔人多鑄鐵為牛,投諸水中,謂可鎮水患。」宋太祖趙匡胤建都汴京(今開封市)後,此地乃京城近區,村落集市發展得較快,商貿業繁榮興旺,於是,鐵牛渡口改為鐵牛鎮。宋仁宗(趙禎)十四年連降暴雨,黃河泛濫,河防危急萬分,在這種情況下,鎮河將軍上官輝率民眾日夜抗洪,不幸以身殉職。朝廷為追念其功德在此修建了一座上官祠堂,後人又將此地改名為上官鎮。

趙營,因明初燕南候趙永在此安營而得名。

馬蘭,原名金火鎮。明初,鎮人火燒鎮西二里之灶爺廟集,集市移至該鎮,以集頭馬蘭命名。

英公,《唐書·列傳》云:李勣(徐世勣)客衛南後封英國公,相傳該村為英公流寓處。

山峰村,原名前閣村。1946年該村陶山峰為革命壯烈犧牲。為紀念烈土,將其村及附近三個自然村同時命名為山峰村。

六、以冢(墓)命名

尖庄:因村北有汲黯冢得名,後雅為尖庄。「尖」為「汲黯」二字反切音。

冢上:因村南有戰國時惠子冢得名。

莊子營:以村東有莊子塋而名之,後「塋」演變為「營」。

七、以其它命名

城關,老縣城,原滑縣縣衙所在。

小鋪,該村坐落在黃河故道一荒坡處,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遷此。始搭兩個草棚,稱南北草坡。後因交通發展,過往客人逐漸增多,設有店鋪,又因南草坡比北草坡居民少,將南草坡稱為小鋪,北草坡稱為大鋪。

王莊,最早政府駐地建在後王莊村而得名。

留固,明朝洪武年間,有人從山西洪洞遷至該村,有人在燕王掃北時落戶於此,由於此處土地肥沃,人們相處順和,都願在此永留固居,故名「留固」。一說元代末年中原戰亂,當地只剩下三戶人家,為了表達永遠在此處穩定居住的願望,將該地命名為「留固」,取「永留固居」之意。

萬古歷史悠久。夏朝時,夏帝少康於少康元年(公元前1961年),封伏羲後裔彭祖孫元哲於豕韋(今萬古鎮妹村),建立豕韋國,又稱韋國,後稱韋城。《說文》:豕,彘也。也就是豬。這與韋國國民崇拜豬有一定的淵源關係。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曾在此置韋城縣,金廢。萬古鎮史稱「都隆集」,後稱「萬戶」,明初,取「萬古長青」之意,得名「萬古」。

四間房,元朝末年,本地居民被元人屠殺一空,明洪武年間,郭、張、戴、馬(一說王、郭,戴、馬)四姓從山西洪洞遷民於此,取「四家房」,後演為「四間房」。

慈周寨,《滑縣誌》載: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春,韋城(縣東南妹村)人翟讓起兵於東郡瓦崗寨時,曾在瓦崗寨東北四公里的地方設濟貧處,賑濟饑民,後發展為村鎮,取名慈周寨,取慈善蒼生,周濟天下之意。

老店,史稱老牛店。

大寨,1957年設大寨公社,1984年改鄉。

牛屯,附近原有3個牲口貿易集市,後來合到為一個大集市,由於以牛、驢貿易為主,又因叫驢市不雅,故叫牛市集,後稱牛市屯。

棗村,以前此地多棗樹,有棗園之稱,故而稱為棗村。

妹村:殷承韋氏故國。隋建韋城縣於此。明洪武三年,王忠由山西洪洞遷此村時稱「沫子村」,因諱《詩經·鄘風》中之沫字,改名「妹子村」。

小韓:明朝洪武年間,肖、韓兩姓人家遷居於此,取村名「肖韓」。後因連年災荒,肖氏人逃荒未歸,漸演變為「小韓」。

滑縣親,您家是哪裡的,您知道家鄉名字的來歷嗎?歡迎討論~

來源:滑縣電視台手機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追憶星空 的精彩文章:

TAG:追憶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