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療,百姓和醫生的心頭痛

醫療,百姓和醫生的心頭痛

「兩會」進行時,醫療話題永遠都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如何讓醫療保障覆蓋得更加公平和全面,如何改革現行醫療體制以讓公眾在看病診療方面獲得更好的關照和更多的福祉,如何藉助於互聯網服務於百姓,倒是更加務實。

制定「廉價葯」目錄,讓民眾少花錢治好病

□ 魏文彪

保障傳統廉價老葯的生產與供應,讓中低收入人群看病擁有選擇廉價葯的「選項」,還需要政策層面的「加碼」。

近年來,我國廉價葯短缺現象時有發生。不少療效明顯的廉價葯逐漸消失,其中有的是救命葯、罕見病用藥,而有的廉價葯雖然在市面上有同等療效的新葯代替,價格卻動輒相差數倍。

醫學專家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廉價藥品目錄,並建立基於實際成本變化的廉價藥品浮動定價制度,在保障企業利潤的同時合理控制葯價。

很長一段時間,民眾患病後都能方便地買到那些傳統的廉價老葯。這些廉價老葯既療效明顯,又價格低廉,給患者帶來了實惠。然而,近些年來,由於原材料漲價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等原因,不少製藥企業為利潤考量,已經陸續停止生產廉價老葯。許多傳統廉價老葯從市場上消失,患者只能以同等療效的新葯代替,但卻價格昂貴。

儘管民眾收入一直在增長,但看病貴的問題對於廣大中低收入群里來說,一直是痛點。傳統廉價老葯紛紛從市場上消失,更加重了這些群體的看病負擔。去年底,40元一瓶的白血病患兒救命葯巰嘌呤片遭遇「葯荒」,通過國家領導人的批示方得以緩解的新聞,大家恐怕也記憶猶新。

這些廉價老葯難覓行蹤,不僅使得看病成本成倍提高,增加醫保支出,更重要的是,會讓很多急性患者面臨無葯可用的境地,危及生命。

去年,國家9部門聯合印發了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建成基於大數據應用的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平台和短缺藥品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的目標。

這種基於大數據的檢測預警和供應保障,對於利潤微薄的廉價葯市場來說,十分必要。但如何提高企業生產廉價葯的積極性,讓更多廠商能夠堅持生產廉價葯,而不是和政策「躲貓貓」——或許還需要相關方面釋放出更多的積極信號。

讓民眾「病有所醫」,是完善加快民生髮展體系和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保障傳統廉價老葯的生產與供應,讓中低收入人群看病擁有選擇廉價葯的「選項」,還需要政策層面的「加碼」。

據了解,目前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已制定各地的廉價葯藥品目錄,但國家層面尚無統一的廉價葯界定標準及藥品目錄。而蔣健建議的制定全國統一的廉價藥品目錄,並建立基於實際成本變化的廉價藥品浮動定價制度,在保障企業利潤的同時合理控制葯價,則有利於進一步規範、扶持廉價葯生產行為,令廉價葯生產供應獲得更為切實的保障,值得採納與期待。

醫院院長的年終成績單,曬什麼

□ 陳作兵 錢江晚報

日前,網上國內某醫院的一份成績單,引起了網民的爭議。在2017年度單位表彰大會上,該醫院自豪地披露了一組數據:床位接近1萬張,年門診量700萬次人左右,年手術台次36萬人次,業務收入輕鬆突破百億。

如果把醫院當做一個上市公司看待,這確實是一份令人滿意的年終報表。然而,作為一家以人民群眾健康為核心的非盈利性公立醫院,部分網民對這份成績單做了另外的解讀。

這幾年,我國的醫療投入和醫療資源的擴展力度都已經非常大,但是,為什麼到醫院就診的病人沒有減少,反而日益增多呢?國內某醫院的日門診量,據說已經突破了每天4萬左右。這是加大衛生投入的初衷嗎?如何切實提升群眾的就醫獲得感,2018年,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期待:

其一,醫療改革方向問題。國家明確提出:衛生工作重心必須轉移,以「健康」為中心,替代以往的以「疾病」為中心。現在醫院從事的檢查、手術、吃藥等臨床工作,只是健康工作中的一環而已,這就會大大減少三甲醫院醫療壓力。

其二,分級診療。目前中國醫療困窘的現狀不是資源的缺乏,而是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某些三甲醫院擁擠不堪,而社區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為什麼?缺失一個全科醫學和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社區簽約醫生制度。一家床位近1萬每天門診量幾萬的醫院,絕不是三甲醫院的目標。醫療資源下沉,分級診療,是醫改的關鍵。

其三,政府對醫療的投入應當大幅度增加。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在全世界範圍內相比,還處於一個相對滯後的位置。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必須到位,公立醫院院長也不必為醫院的發展和「油鹽醬醋」做稻粱謀。

每年的醫院工作會議上,成績單曬哪些內容,尤其重要。大型公立醫院就應該多曬新技術突破、新設備研發、新課題申報、重大疑難疾病解決能力、對基層的培養等等,基層公立醫院則應該曬在社區解決了多少常見疾病、服務了多少慢性病人,做了多少次健康巡查、健康宣教等等。這也才是公眾的真實期待。

互聯網+醫療要有規矩

□ 戴先任 法制日報

要讓互聯網醫療能更好發揮利民惠民的作用,為老百姓求醫問葯提供更多便利,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能讓互聯網醫療野蠻生長

藥品零售表面波瀾不驚,現狀卻亂雲堆疊。眼下,藥品零售企業的自我「鬆綁」和監管部門的「收緊」又迎頭撞上。國家近日提出我國不能放開網售處方葯。處方葯違規零售卻開疆拓土,從網路擴展到手機APP,讓監管更加撓頭。

相關管理規定,處方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國家2013年發布的關於互聯網藥品銷售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通過藥品交易網站只能銷售非處方葯,一律不得在網站交易相關頁面展示和銷售處方葯。

如今藥物違規零售卻較為普遍,比如現在很多售葯APP、醫藥020平台都在明目張胆地銷售處方葯,不少處方葯在平台的展示中甚至還沒有標明「處方葯」。還有一些人通過微信、QQ、微博等進行兜售。曾有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用藥不當而住院治療,19萬人因此死亡。在沒有互聯網+醫療的時代,很多人用藥不當還只是因為不懂非處方葯知識而進行自我葯療。現在醫療行業進入「互聯網+」時代,通過手機APP、網路社交工具銷售處方葯,隱蔽性更強、更難監管,也就更讓人擔憂。

專業藥物是進行特殊管制的藥品,用藥不當很可能對人的身體造成極大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實體藥店尚不能違反規定隨意銷售處方葯,一些網路售葯APP卻無視法律禁令,隨意銷售處方葯,這是在拿患者的生命健康開玩笑,無異於謀財害命。

網路售葯APP之所以會如此膽大妄為,主要還是監管乏力所致。食葯監部門目前只是定期對網路售葯APP進行階段性檢查,網上信息多、平台多、藥品種類多等,無疑讓監管部門疲於應對。眾多售葯平台公開售賣處方葯,可見積弊已深,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筆者認為,需要猛葯去痾,該關停關停,要加強監管力度,形成常態化執法機制,加大懲處力度及增加違法成本。

當然,也要鼓勵平台創新,不妨考慮支持網路售葯APP建立健全開具處方的醫療系統。此外,還要劃清相關各方權責,建立方便醫院、患者和線上線下藥店運轉的處方共享平台,探索線上電商的醫保支付模式,將更多零售藥店納入醫保等。相信只有疏堵結合,才能對互聯網醫療進行有效規範。

要讓互聯網醫療能更好發揮利民惠民的作用,為老百姓求醫問葯提供更多便利,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能讓互聯網醫療野蠻生長,否則其不僅無助於推進醫藥行業更「接地氣」,反倒讓醫藥領域變得更加無序與混亂。相信讓線上平台具備更多功能,在正常軌道內健康有序地發展,才能更好地為民眾提供服務。

冷絲微評學習部

劉冷絲〡編輯

劉茂華〡審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絲微評 的精彩文章:

TAG:冷絲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