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新代表新委員 新風采新作為

新代表新委員 新風采新作為

楊善林 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科研攻關

本報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周慧

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工作是科研人員的本職,如果能將個人的科研事業融入國家命運中,我深以為幸。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

在合肥工業大學,楊善林被師生們稱為「拚命三郎」。「在楊老師那兒是沒有周六日的。」陪同楊善林出差的同事不止一次提起這樣的經歷。無論在火車上還是飛機上,都是楊善林的「移動辦公點」。

2013年,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與工程管理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楊善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也是合肥工大歷史上的第一位院士。然而,楊善林卻十分低調,面對記者,他更願意講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楊善林看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工作是科研人員的本職,但要把握好什麼才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就必須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用前瞻性研究解決當前國家建設中遇到的難題。

近年來,他的團隊在成像衛星星地一體化任務管控、無人機編隊管理與智能決策、空天地協同任務規劃與資源調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論與方法突破,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研究所協同攻關,為多個軍民應用項目提供技術支撐。

聊起研究「工程管理」的細節,楊善林說,自己更側重將研究成果運用於複雜產品開發工程管理和製造工程管理中。正是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楊善林在國內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由他作為學科帶頭人的團隊連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7項、國防重點項目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

上世紀90年代初,網路對於絕大多數國人來說還是個新鮮詞。為了承擔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安慶分公司將網路技術引入企業管理的重大課題,剛剛從德國進修回國的楊善林騎著自行車在校園裡貼海報招募項目組成員,創建了一支跨學科的研究隊伍,並在激烈的技術方案競爭中拔得頭籌。以此為契機,楊善林牽頭組建了合肥工業大學歷史上第一個跨學科研究所,專門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2007年,由於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楊善林接連做了兩次手術。住院期間,他也從未間斷過手頭的工作。出院後,躺在家中不能動彈的楊善林囑咐同事安排學生到他家中,彙報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論文進展情況。病情稍有穩定,他又走進辦公室,繼續投入緊張的工作之中。2017年,楊善林的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如今,年逾六旬的楊善林仍保持對科研的初心:「如果能將個人的科研事業融入國家命運中,我深以為幸。」

趙國祥 著力打造「標杆」師範院校

本報記者 余闖 通訊員 屈會超

引導和督促師範院校深化改革,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師範生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國祥

「面對新方位、新形勢、新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發布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興國必先強師,要建立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國祥收到國家支持師範院校發展的「大禮包」很興奮。

在趙國祥看來,這是師範教育的福音,「師範教育是教師隊伍的『工作母機』,抓住教師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我國舉辦師範教育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相對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備的課程體系、成熟的培養模式和充足的實習實踐基地,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各級各類優秀教育人才。」今年全國兩會上,趙國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河南師範大學位於豫北新鄉市,建校95年來,以振興我國教育事業為己任,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涵蓋十一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師範大學。趙國祥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研究與管理工作,熟悉師範教育的發展歷程。「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受到諸多方面因素影響,師範教育呈現出令人擔憂的逐漸削弱趨勢。」趙國祥一一列舉,如「去師範化」現象嚴重,教師教育總體萎縮;培養模式改革滯後,不能滿足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教師待遇普遍偏低,畢業生從教意願不夠強烈,等等。

統計資料顯示,1990年,我國共有公立本科師範院校257所,到2018年師範類本科院校已銳減至124所。「把師範院校辦成高水平才是教師教育的『固本之策』。」趙國祥建議,要加大經費撥付力度,提高師範專業生均撥款標準,提升師範教育保障水平,為師範院校發揮強師興國主體作用提供比較充足的經費保障。明確學校建設標準、專業辦學標準和師範生培養標準,著力打造「一省一標杆師範院校」,努力把標杆院校建設成為高水平師範大學,輻射和引領其他師範院校整體提高辦學水平。

「要深化改革創新,全面提升質量。引導和督促師範院校深化改革,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師範生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趙國祥說,要把握教師成長規律,完善教師培養體系;提高薪資待遇,吸引優質生源,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同時,他呼籲成立國家層面的高端教育機構,從全國遴選教育家級的院士,給予最高榮譽,加強對教師教育的科學研究和頂層設計。

昝林森 做最「牛」的科研促脫貧

本報記者 馮麗

加強科技創新,加快新品種培育,將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幫扶更多群眾尤其是貧困戶脫貧致富。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

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研究中心主任昝林森的辦公室,觸目可及的都是「牛」:牆上的字畫,桌上的擺件、書籍,幾乎都與牛有關。而他率領的秦川牛肉牛育種研究團隊,也是國內該領域內響噹噹的「牛」團隊。

秦川牛因主產於陝西關中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是陝甘寧及其毗鄰地區農牧業生產的主導品種。經過30多年系統選育改良,秦川牛已成為中國黃牛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被譽為「國之瑰寶」。

從1992年起,昝林森就跟隨我國著名畜牧學家邱懷教授進行秦川牛的肉用選育改良研究。「邱老師非常注重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強調科研要面向生產解決實際問題,80多歲了還堅持下鄉調研。」昝林森傳承了這一優良傳統,不僅自己經常下鄉調研開展技術服務,還要求團隊成員在全國10多個基地輪流蹲點調研。他說:「我們不能『在實驗室養牛』、只會發論文,要努力做面向生產實際的全才。」

接過導師交付的重擔,昝林森嘗試以產業開發促保種,在保種基礎上再育種,一下抓住了育種的「牛鼻子」,培育出一個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篩選了3個優勢雜交組合,其生長速度、屠宰率和凈肉率均較秦川牛原種提高了25%以上。在他的指導下,陝西秦川牛業有限公司、陝西秦寶牧業有限公司兩個國家級龍頭企業先後建成,實現了由育種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開發。如今,秦川牛已被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區、市),創造社會經濟效益230億元以上。

近5年來,昝林森團隊致力於秦巴山區、六盤山區和原中央蘇區等地的產業扶貧工作,幫助當地政府、龍頭企業和農民群眾依靠科學養牛實現脫貧致富。前不久,西北農大與寧夏海原縣政府等單位聯合共建海原縣肉牛產業技術指導服務中心和西部高端肉牛產業發展研究院,著力打造西北地區最大的良種肉牛繁育養殖基地和優質肉牛供港基地,積極創建全產業鏈開發扶貧新模式。

「育種有目標,改良無止境。」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讓昝林森倍感振奮,他表示將帶領團隊加強科技創新,加快新品種培育,將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幫扶更多群眾尤其是貧困戶脫貧致富,推動區域經濟優質高效發展。

張憲省 培養鄉村振興需要的農科人才

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翟榮惠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農業高校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培養出更多農科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農業高校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校長、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憲省教授,向記者談到他帶到全國兩會上的議題。對於鄉村振興,他已經關注了很多年。

1990年,28歲的張憲省赴美國加州大學,在著名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家奧尼爾教授的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在近3年的時間裡,我幾乎沒離開過實驗室,每天十幾個小時連軸轉,不是忙實驗,就是寫文章。」張憲省說。高強度的工作,一度讓他的身體出現狀況,「睡眠遇到障礙,站久了腿部酸痛」。然而,也就是在這短短的3年里,張憲省完成了5篇高質量科研論文,均發表在國際生物科學領域的權威雜誌上。

1993年,張憲省回到母校山東農大,馬上著手爭取經費,建起了山東省第一個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從此,承擔的一項項課題,發表的一篇篇論文,培養的一位位學生,所作的一場場報告,逐漸成就了張憲省在作物發育學領域的學術大家地位,也形成了實驗室突出的科研特色——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和器官再生的機理以及植物授粉細胞識別的機理研究。

緊緊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進行立項攻關,產出的研究成果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促進作用,是張憲省積極獻身科研事業的巨大動力。也正是基於此,張憲省兩次受聘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973)首席科學家,兩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完成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等幾十項課題。他獲得包括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內的多項科研獎勵,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

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作用?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學習農業知識,保證培養出來的農科人才不流失?張憲省提出了3個方面的思考:一是調整招考制度,建議實施免費農科生計劃;二是實施訂單式培養,地方政府需要什麼樣的農業人才,學校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三是在人才選拔時對農科生有傾斜政策,如選調生、公務員招錄等。

鄒寧 為了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

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侯集體 劉艷莉

藉助「藍色革命」,我願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魯東大學教授鄒寧

作為「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院士的得意門生,魯東大學教授鄒寧在光生物反應器研究上攻克了放大和成本的世界性難題,並在全球首次發現了微擬球藻抑制物,至今保持著微藻自養培養細胞密度和產量兩項世界最高紀錄。

鄒寧博士畢業答辯時,曾呈奎院士認為,他的研究可以引領中國第二次「藍色革命」,因為它將引領海水養殖從海上的農業化生產變成陸地上的工業化生產,實現海水養殖規模的擴大。

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微藻生物技術實驗室博士後出站後,鄒寧到葡萄牙海洋養殖公司從事研究工作。為攻克技術難關,鄒寧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裡進行光生物反應器研究。

他白天到市場上了解材料的價格、耐用性,晚上回來趴在圖紙上計算、畫圖,但只能無數次將令自己興奮不已的構想「關」在大腦中而不能進行實驗。他夢想著有一天將光生物反應器技術帶回中國,希望將來他的專利證書上是「鄒寧,中國」,而不是「鄒寧,葡萄牙」。

2002年,鄒寧帶著研究成果回到了祖國。考慮到藻類研究基地和氣候的原因,他最終選擇了回到故鄉煙台,到魯東大學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從此,他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學科研上,夜以繼日地工作。

目前,鄒寧已先後研製了7代光生物反應器。通過從事新式光合生物反應器的研製,他不僅攻克了光合生物反應器放大難的瓶頸,而且將原來的同規格反應器的生產成本由50萬元降低到2萬元。他的研究成果也讓在陸地上進行規模化微藻養殖變成了現實,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幾千噸。這項技術為長島縣南長山鎮海參育苗直接增加經濟效益2億餘元。

2017年,鄒寧到山東無棣縣掛職,擔任科技副縣長,他詳細考察了當地海洋漁業及其自然環境保護情況,組織無棣縣新型農民和新型漁民培訓,帶領當地群眾創新、創業,發展海洋漁業,為建設新的微藻海上糧倉目標打下了基礎。「今年要建設國家貝類良種牧場,啟動貝類清潔生產項目,建設新的微藻海上糧倉項目,創建無棣鹵蟲產業創新示範中心,幫助魯北技工學校開設海水養殖專業。」鄒寧說。

今年1月初,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規劃,山東開啟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鄒寧認為,眼下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機會。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鄒寧更加信心滿滿,決心藉助「藍色革命」,為「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李靈 許給留守兒童一個溫馨港灣

新華社記者 甘泉 完顏文豪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當孩子們和年輕教師都願意留下來的那一天,鄉村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淮陽縣許灣鄉李靈希望小學校長李靈

一頭利索短髮,一身麻利小西裝……來自河南的全國人大代表、農村女教師李靈,一改平日「土氣」形象,顯出幹練的「職業范兒」。面對記者採訪,她略帶羞澀,但每當談起學校和她的孩子們,眼睛便閃著光,人也變得健談起來,彷彿有說不完的話。

今年36歲的李靈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許灣鄉李靈希望小學校長。學校有600多名學生,其中80%是留守兒童。受到同是鄉村教師的父親影響,李靈從小就有一個教師夢。2002年,剛從淮陽師範畢業的李靈,放棄城裡的工作,回家鄉辦起一所小學。「它雖然是私立小學,但不用來盈利;它是農村小學,但要有和城裡一樣的教育品質;它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留守兒童的溫馨港灣。」李靈懷揣著這樣的辦校初心。

孩子們放學了,她一個個送回家。孩子在學校摔著了,家長沒說什麼,她卻心疼得哭了。寄宿的學生沒有牙膏了,她自己花錢買。一名小男孩怯怯地在她的窗前留下一張小紙條,稚嫩的筆跡寫著:「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美好的,我太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了。」李靈說,有一次聽歌,驀地有一句唱到「當你渴求一滴水,我願意傾其一片海」,她被歌詞深深打動。她說,無論辦學過程多麼艱難都不放棄,那些孩子對「一滴水」的渴求,是她所有堅持的理由。

8年多前,一張偶然的照片讓李靈和她的學校被網民記住。那是2009年的夏天,鄭州街頭,渾身被雨淋濕的李靈,艱難地蹬著一輛破舊三輪車,車把上掛著「高價收購小學生讀物、雜誌、教輔」的牌子,身後是一捆捆塑料膜包裹的舊書……這輛三輪車載著的,是李靈那時的夢想——為農村孩子們建起一座小小圖書館。「用一個小女子的擔當許給家鄉孩子一片未來」,她因此當選「2009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對這位鄉村小學校長來說,外出打工的農民返鄉過年是一年中最難得的家訪機會。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李靈的家訪又多了一項內容。今年春節前後,這名基層教師代表走遍了附近20多個行政村,傾聽學生家長和鄉村教師心聲,最終把這些調研寫成自己的建議。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李靈說,今年全國兩會,她關注的也是鄉村教育,她希望國家繼續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當孩子們和年輕教師都願意留下來的那一天,鄉村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本版圖片均據網路)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2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讓專業人才培養緊跟行業發展步伐
哈爾濱三中「學生提案」兩次上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