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本書

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本書

「我把父親的兩本詩集通讀了3遍,特別喜歡看他寫在每首小詩旁邊的詩評,父親的詩歌是真誠的,他用真誠打動人,表達對大海、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對善良的追求,我也漸漸理解了父親為什麼希望我成為一個真誠善良、心胸寬廣的人。突然覺得,我和父親的聯繫是多麼的親切。」學生的爸爸是上世紀80年代頗有影響的詩人,可是孩子卻從來沒有翻看過父親的詩集。上了初一,9月的3個星期里,我們一起通讀了北島的《給孩子的詩歌》後,他寫下了成長的文字,這是通讀詩集帶來的感受和頓悟。

「我會在年輕的時候模仿你,在年老的時候感謝你。」學生高度凝練而熱烈地寫出父親詩集對他的影響。重新發現生活,是整本書閱讀給少年閱讀者的價值。和學生一起,尋找打開一本書的方式,對語文老師則是妙不可言的職業美感。

整本書閱讀,必須是自由而從容的閱讀過程。這種閱讀特性是以充足的閱讀時間作為保障的。就閱讀時間來說,每本書的閱讀時間應該不少於一個月,學生基於這個大致時間,進行合理分配。給足閱讀時間,是整本書閱讀保障的很重要的一環,我的原則是周三和周末不布置整本書閱讀以外的語文作業,以保障學生在課業負擔過重的背景下,有足夠的閱讀時間。

「一般來說我們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做完一本書的閱讀和相關活動,我一般是第一個星期就看完了。大概我算是課外班上得少的閑人,做摘錄、寫筆記、做考據等等每周要用上小半天。我們班像我這樣的閑人不少,被問起周末安排時也總會說『哦,我周五晚上是要看書的』。」一個學生說。

初中生的整本書閱讀書目需要一致性和開放性。既要有課程目標的指定書目,又要考慮切合班級學生實際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環境的指定書目;也要有學生基於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主張,進行個性化閱讀的獨立書目,在規定性和獨立性中,應該有漸進過程的體現。這個梯度並不是台階式的,梯度並不意味著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應該是空間立體的。我主張以詩歌入手,以小說過渡,以多樣性激發,以經典歸結。例如在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學期的整本書實踐中,我就是以「認識自我和世界的豐富性」這一核心主題設計展開整本書閱讀實踐。以北島《給孩子的詩歌》開啟「孩子—詩歌—世界」的認知空間;以《朝花夕拾》建構「成長—夥伴」的意義探尋;以《西遊記》塑造「自由—爛漫」的童心世界;以《大地上的事情》審視「生活—自然—我的獨特」的個性存在;以《湘行散記》品味「歷史—生存—生命」的個人思考。

整本書閱讀,必須具有真實而獨立的閱讀體驗。其真實性在於,它區別於碎片化、備考化閱讀,其本質特徵是書冊的連續性閱讀,必須具有時間心理以及閱讀技能、閱讀獲得的連續性特質。真實性是其核心,閱讀的延續性中有反覆延宕、停滯不前甚至消極被動的特徵。因此,教師應該基於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實際,基於整書閱讀的意義和價值建設,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預設性指導。教師的預設性指導要尊重初中生的閱讀能力,順應其閱讀天性。

第一,學生能夠實現且閱讀和生活關聯。

在閱讀北島的《給孩子的詩歌》第一次閱讀指導中,我進行了如下的閱讀設計:讀《給孩子的詩歌》P80——P90頁(註:這部分詩歌易懂,沒有閱讀障礙)

1.摘錄20個好詞語,抄寫。

2.摘錄4個好句子,抄寫。

3.選擇最喜歡的3個句子,先抄寫句子,再寫出你喜歡的理由。小學升入初中的開始,喜歡好的語言是學生閱讀的小學經驗和尋美之初,不妨尊重之,以後階段慢慢淡化甚至淡出。

4.寫一篇感悟(400字左右),但要有一個響亮的題目。可以選擇其中一首詩歌鑒賞;也可以選擇自己讀完這幾首詩歌整體的感受談一談;還可以談談自己小學以來讀詩歌的故事;寫寫你拿到這本書,第一次翻讀時候的細微感受;爸爸媽媽給你這本書時候的情景;談談自己上次寫詩歌的過程(之前我們一起讀過顧城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讓孩子們寫過《我是一個××的孩子》,並製作了班級第一本作品集子);可以寫一個你認為有些詩人氣質的同學,你和他交往的故事……總之,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你一定能找到寫作的支架……閱讀的指導關注感受、故事、情景,並且都和當下的閱讀生活相聯繫,重視記敘性表達,這樣有趣一點。

第二,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在閱讀中前行。

就閱讀策略而言,整本書閱讀的最初指導需要教師的整體設計,更要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被法則和慣例約束的不自在,師生互讀,交流分享,問題發現,即時進行適當的過程性矯正。上一屆學生閱讀《朝花夕拾》多了語言零碎的格式化賞析,學生總是賣力地用修辭等有限的語言知識來體悟語言的內容和意義,不免隔靴搔癢甚至與原義大相徑庭。而這種以有限的人生閱歷來閱讀無限意義的做法,最終與語言的魅力漸行漸遠,也自覺捉襟見肘,自動放棄。對於初中生來說,最容易理解的切入點,應該是他們最熟識的成長世界。我主張「以成長和夥伴為視角來讀《朝花夕拾》」的閱讀策略,適當將閱讀路徑細化:

以「成長」為視角,梳理書中人和事進行個性化闡釋。在全書閱讀中,梳理魯迅回憶的人和事,關注語言本身中的意味,關注每篇散文記敘的基本內容、抒發的強烈感情、品讀精妙的筆法是必要的,這是基礎的閱讀階段。但是這個閱讀的目標可以設計為貼合學生閱讀實際的閱讀作業來完成。

仔細閱讀《朝花夕拾》,關注書中能夠讀懂的人和事,參考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相關寫法,選取文中你最感興趣的幾個生活片段,嘗試為魯迅先生寫一篇小傳。因為有了具體的任務,還有了語言和敘事的模仿對象,學生的讀和寫有了很好的帶動,讀魯迅、寫魯迅變得不是那麼困難了。

第三,多元而開放的閱讀方法帶來閱讀視野的開闊。

閱讀方法因人而異,但是多樣性的方法必然有助於整本書閱讀的推進,特別是應對任務型閱讀的疲勞和重複。閱讀《湘行散記》,我們進行了下面的閱讀嘗試:

1.嘗試畫一畫湘西的地理河流圖,湘行的行程圖。

2.評選出「湘行之最」:最美的地名、最危險的地方、最美的人、最美的草、最美的愛情、最美的船、最美的水手……

3.跟著沈從文,你最想去什麼地方?為什麼?

4.以下列核心詞為參考題目,以閱讀感受和閱讀內容為載體寫一首詩歌:雅、俗、多情、無情、夜、桃源、凄苦、河流、歷史、美好、失去……

就教師而言,整本書閱讀就是帶著學生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讀書,留下閱讀的痕迹。也許學生最初的被動讀書是不快樂的,有一種被逼無奈之感。慢慢的,主動去讀,就有可能真正與心靈發生聯繫。在書頁的翻動中,在思考中,每個小小的閱讀者都在一步步朝著自我的可能性去靠近,靠近書冊的力量和永恆。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2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一個彝族家庭的「教育接力」
80%的普惠園目標咋達成?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