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北伐絕對不能用魏延兵出子午谷計策,也不能用蔣琬的舟車水路東進?

諸葛亮北伐絕對不能用魏延兵出子午谷計策,也不能用蔣琬的舟車水路東進?

前言:

我堅持認為,在蜀漢內部有兩種思想,並形成兩種戰略思路:一是劉備後期的「光復漢室」思想,並形成「佔據益州、瞄準涼州,拿下關中,扼守潼關」的初步戰略思路;二是諸葛亮的「分天下做諸侯」思想,形成「佔據益州和荊州」的《隆中對》戰略思路;這兩種思想和戰略思路,相互之間明爭暗鬥,摻夾權力爭鬥,從劉備後期一直延續到蜀漢滅亡。用這種大膽假設,我認為似乎可以解釋一系列的事情或事件,可以合理解釋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北伐、關羽、劉封、魏延甚至馬超的死因、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為何被放棄等一些列連環事情。

劉備

閑話少說繼續聊天,說說三國。

按照這個思路,我先來解釋一下諸葛亮為何絕對不會採用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計劃、(繼承人姜維)也不會採用蔣琬的「舟車水路東進」計劃,也可以理解成,諸葛亮每次北伐,目的都已經完全達到了,是完成了任務勝利返回蜀國的。

諸葛亮北伐,津津樂道,北伐失敗命喪五丈原,引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千古讚美,諸葛亮成為忠君勤政的完美化身。然而,按照正統理念分析,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完全是逆臣賊子,徹底背叛了劉備的遺願。

一、劉備遺願是「光復漢室」,諸葛亮絕對是劉備的逆臣賊子;

劉備一生,戎馬生涯,四處奔波;漢獻帝活著的時候,劉備的目標是「匡扶漢室」,漢獻帝沒有了,漢朝被曹魏取代,劉備的目標是「恢復漢室、」,無論他能否實現「恢復漢室」的目標,但這絕對是劉備的終極目標,是他的遺願和遺志;

諸葛亮名義上繼承劉備的遺志,開始也打著「興復漢室」旗號(《出師表》),而在五年後,諸葛亮的北伐性質就完全改變了,不再是「興復漢室」,而是「分天下」了;,不是去統一天下了,而只是想論功行賞能夠分到一些地盤而已,劉備的遺願完全徹底被拋棄了,豈不是亂臣賊子!

二、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分天下」,不再是劉備的「恢復漢室」!

229年,孫權稱帝,蜀漢居然派出使臣前去賀喜,也就意味著承認孫權獨立的合法性,這是劉備生前絕對不可能做的,天下只有一個正統,那就是漢室,絕對無法容忍承認孫權也屬於正統的,不動手打孫權才怪呢,焉能去賀喜!

更為離奇的是,蜀漢代表張震賀喜是假,結盟是真,「孫權與震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換言之,從今以後,劉備的「恢復漢室」目標被拋棄了,變成了「分天下」;「恢復漢室」是要統一天下的,而「分天下」呢,其實就是「擴大一點蜀漢的地盤」而已。

東漢十三州

三、按照蜀、吳兩國的盟約,即使成功了,未來的蜀國幾乎相當於吳國的屬國或藩國而已;

按照雙方盟約劃定的勢力範圍,即使成功了,按照雙方劃定的未來範圍,對照東漢十三州地圖(上圖),可以發現:

首先,未來蜀國理論上的地形,類似英文字母「r」,其中「冀」、「兗」兩州如同伸出去的一隻手,活活的夾在徐、豫、幽、青的三面包圍之中,而未來孫權名下的幽州,居然變成「飛地」,只能海上通行聯絡,陸路斷絕了;其次,再依照雙方「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的約定,是以「函谷關」為界線的,漢代函谷關在洛陽附近,那麼,「冀」、「兗」兩州大部分都不在未來的蜀國範圍內,蜀國名義上可以獲得四個州,但是,如果扣去冀、兗,其實只有涼州、并州,最多加一個「司隸」(京畿),即使成功了,手中最多也就四個州,即益州、涼州、并州、司隸(「京畿」);最後,即使成功消滅曹魏分天下,東漢十三州,蜀漢佔據最多四個州,孫權可以佔據九個州,在這樣兩個大、小肉餡餅面前,誰會是主力軍呢?那必定是孫權,多勞才能多得。

諸葛亮

四、諸葛亮北伐是配角,跑龍套混出場費,孫權才是主力

多勞才能多得,孫權才是真正北伐的主力,從劉備去世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五年間,孫權和曹魏幾乎年年打仗;從第一次北伐開始,他幾乎一直是看孫權顏色行事的,孫權出兵,諸葛亮也會跟著出兵,孫權退兵了,諸葛亮必定退兵,比如第一次北伐,孫權大戰曹魏,諸葛亮也出兵了,諸葛亮就在街亭耗著,沒有耗成功,冬天趕緊再出兵了,繼續耗,沒有想到,陸遜石亭打敗了曹休,孫權居見好就收了,準備回家稱帝當皇上,諸葛亮也就回家了,這是雙方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合約聯盟,沒有統一行動;等到雙方聯盟後,就統一行動,分工明確了,孫權充當主力,諸葛亮只是配角,配角自然就有配角的工作與任務。

孫權

五、諸葛亮北伐出兵,戰術目的就是「耗著一部分曹魏兵力」,減輕主力軍孫權的壓力;

孫權是主力,諸葛亮是配角,配角是為了配合主角,戰術思想就是「耗住一部分曹魏的兵力,減輕主力軍孫權的負擔」,孫權如果成功了,諸葛亮也能分一杯羹,大家聯盟約定的;倘若孫權失敗了呢,那諸葛亮再耗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再耗下去,那就要引來曹魏主力部隊了,吃不了兜著走,孫權一旦撤兵,諸葛亮必定撤兵,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撤兵回成都罷了。

魏明帝最聰明,早就看透諸葛亮的小算盤,在蜀、吳聯盟後的第一次大行動,也就是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魏明帝安排司馬懿前去「對耗」諸葛亮,自己御駕親征孫權,打敗了孫權,魏明帝巡幸壽春遊山玩水去了,司馬懿急得要命,希望魏明帝趕緊御駕親征打掉諸葛亮,魏明帝說「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果然,孫權一走,諸葛亮掉頭就跑,借口糧食不夠回去交差了。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在五丈原耗了三個多月,還開始屯田,夏天不是種莊稼的季節,可以割冬小麥了,幫助老百姓割麥子,他為啥一直要耗著呢,因為孫權一直在和曹魏打仗,可惜諸葛亮壽命短,就相差沒多久,孫權就打退了曹魏將軍王凌。

六、魏延的「兵出子午谷」和蔣琬的「舟車水路東進」,是完全不可行的,而且說誰誰就倒霉,死翹翹。

諸葛亮北伐的戰術方法是耗著一部分曹魏部隊,減輕主力軍孫權的壓力,而不是去大戰的,一旦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奔長安,那是要把曹魏主力吸引過來的,引火燒身啊,蜀漢是配角,戰術就是耗;

至於諸葛亮死後,蔣琬提出的「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這個方案簡直是痴人做夢,甚至破壞了諸葛亮時代的蜀吳盟約,第一,是去幫孫權搶地盤,義務打工;其次,蜀漢軍隊要從東吳地盤上東進,假道北伐,孫權會答應嗎?最後,已經快要引起外交糾紛了,吳國大將朱然等人就提出「自蜀還者,咸言欲背盟與魏交通,多作舟船,繕治城郭」,請求孫權要做好兩手準備「宜為之備」,幸虧孫權大度,有君子風度,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

按照諸葛亮的戰術方法,按照平分天下擴大蜀漢地盤的目標,按照蜀吳之間的盟約,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蔣琬的水路東進,完全徹底違背北伐宗旨與意圖;魏延死了,蔣琬提出水路計劃後,也差不多就要死了,只是沒有立刻死,在床上拖了二、三年;

七、蜀漢只是配角,為何第一個被滅亡?

在三國中,蜀漢北伐,從諸葛亮到姜維,其實都是配角而已,沒有和曹魏主力部隊打過硬仗,兵力損失不會很大,為啥最先滅亡呢?

我是這麼理解的,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倘若要壯烈犧牲,那絕對是配角先死,主角最後才會死;配角當的時間長了,就不太會當主角了,一旦曹魏把蜀漢當成主角來處理,蜀漢就不行了,當了這麼多年的配角,突然之間轉行當主角,手腳慌忙手足無措,原形畢露,立馬完蛋。諸葛亮乃至姜維,都是配角,是配合主力部隊行動的,猶如搖旗吶喊壯聲勢的文藝兵,文藝兵對陣文藝兵是可以的,一旦對方主力部隊出動來對付文藝兵,那結局可想而知了。

蔣琬

劉備去世後,蜀漢的思想,從劉備的「恢復漢室」轉回到諸葛亮的「分天下當諸侯」,戰略思路也隨之改變,並形成具體的戰術方法,即「出兵北伐,耗住曹魏一部分兵力,讓主力孫權減輕一點點壓力,最終看孫權的成敗而決定自己的去留」。倘若按照我這個思緒,那就可以解釋諸葛亮為何一次又一次標準樣式的北伐、魏延和蔣琬的方案為啥不能被採納,甚至可以懷疑魏延,甚至蔣琬的死因,其實按照我的思緒,凡是違背或觸犯諸葛亮思想和戰略思路、戰術方案的,都死得挺快的,劉封、糜竺、馬超等死的也挺快的也挺奇怪的,我會慢慢說出心裡的疑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邊緣漫步者 的精彩文章:

說一說,諸葛亮39歲就能當丞相的可能秘訣
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是啥關係?養下女兒算不算私生女

TAG:邊緣漫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