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袖添香爐添暖

紅袖添香爐添暖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卧生枝。

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清代)張劭 《手爐》

寒冬時節,今人禦寒方式多樣,古人靠什麼禦寒取暖呢?

古代的富貴人家,取暖常用銅製手爐或足爐。手爐,多為銅製,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代)白居易《問劉十九》

在清宮劇《甄嬛傳》中,到了冬天娘娘們手中都抱著一個精緻的手爐,令人好生羨慕。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我國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手爐在明清最盛行。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寒冷的冬日,手捧一方俊秀的香爐,燃上淡雅的香料,舉手投足間是盈盈清香,細細體味溫暖寧靜「香」伴的時光。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橋遺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臘月二十三,今天是小年
美不美,主要看氣質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