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男女「配飾」多:佩帶香囊習慣從上古流傳至清 唐朝流行魚符

古代男女「配飾」多:佩帶香囊習慣從上古流傳至清 唐朝流行魚符

佩飾的起源很早,華夏古代時期,人們若要出席正式場合的活動,無論男女總要在身上佩戴點兒什麼方可出門,這便是「佩飾」。

作者:李丹

戰國時的錯金嵌玉鐵帶鉤(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古時主要用於束帶。

佩飾的最初的原型,大約是古人圖方便,為將許多的物品隨身攜帶而繫於腰帶上。這其中,有的是具有避邪的功能的,有的則是作為財富的象徵,還有的是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而後,佩戴於身上的物品有了變化,在商周時期的文獻中,便有了相關的記載。《詩·衛風·芄蘭》中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句,韘是射箭時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的工具,多以象骨、玉石製成,亦稱「玦」, 俗名「板指」, 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 即表示已經成年。在《詩·鄭風·女曰雞鳴》中,妻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名為「雜佩」 的佩飾成為傳達感情的媒介。

古人非常注重身上的佩物,把它當作美化外表,顯示身份的一種妝飾,為此,佩飾便成為衣飾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上古時期,最顯眼的佩飾是各種玉飾件。《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 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無論男女,都要佩玉。佩玉除表示貴族身份外,還是君子的各種美德。東漢許慎《說文》稱:「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雲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所以,《禮記·玉藻》又講:「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先秦男子的玉佩叫雜佩。

用於佩飾的玉被製作成各種形狀,用於不同的身體部位。安放在冠冕上的玉叫瑱、鎏,耳朵上懸掛的叫璫璩,身上佩帶的叫瓊、琚,懷裡裝的叫瑾。人們為了便於佩帶玉,還把多塊玉組成一組飾件,佩掛在身上,俗名「雜佩」。 雜佩由珩、璜、琚、踽、沖牙五部分組成。珩是一串玉飾中最上面的一條橫玉,下面系著三條絲帶。中間一條在半腰間懸掛的玉石就叫踽。最下邊系著一件兩端尖形的玉條,叫沖牙。旁邊兩條絲帶各懸掛一塊方玉,叫作琚。末端各掛一件半圓弧形的玉片,叫作璜。佩帶上這一串玉飾,走起路來叮噹有音,清亮悅耳。古人崇尚玉的晶潔,用玉來顯未禮教的修養,因而玉在衣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除了玉之外,古人的佩飾還有印、符、囊、袋和環帶。印原是一種信符,後來變成印章,是古人常有的器物。從漢朝開始,人們便喜歡用雙印作佩飾。雙印上刻有文字咒語,據說把它掛在身上,可以驅除瘟疫。雙印的質料,根據地位身份而有所差別,通常用玉、犀角、象牙製成。皇帝的印飾用五彩絲繩並加紅色的穗子系縛,王公以下用紅色絲繩並加珠穗系縛,掛在革帶上。

符是官員的身份證明,通常做成動物形狀,如唐朝流行魚符,武則天時通用龜符。人們把符裝在特製的袋子里,懸掛在腰間,當作佩飾。唐代的魚袋或龜袋要按品級而分別飾以金、銀、銅,並作為常服中的附件。作為普通百姓,不能佩帶這類官符,但可以佩有民間流傳的避邪用的咒符,其造型與花色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多有差別。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帶的香袋,又稱錦囊、容臭。有的用來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機密物品。東晉名將謝玄好佩紫羅香囊,叔父謝安看不慣,又怕傷了他的自尊,就以賭博的方式贏來燒掉了。李商隱《李長吉小傳》載,唐詩人李賀(字長吉)經常背著一個破錦囊,一有靈感就寫下來,投入囊中。那時,古代的一些名貴香料價格甚高,如龍涎香、龍腦香、安息香,都是人們最喜歡的香囊用品。佩帶香囊的習慣從上古一直保持到清代。

袋、環、帶原都是隨身用具。「袋」 用來盛小件物品,「環」 用來掛小飾物或鑰匙,「帶」 用來系扎身體或連接隨身攜帶的東西。古人把這三樣物品精雕細制,也變衍成顯眼的佩飾。古時情人相會,未帶禮物,有時會把袋、環之類解下,送與對方,那也算是有價值的定情之物。

不僅如此,環、玦也走古代重要佩飾。環是平面環形玉,當中空心圓的直徑與四周玉的寬度相等。玦是平面環形斷開的玉。《荀子·大略》稱,「絕人以玦,反(返)絕以環。」楊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則還,與之玦則絕。」可見,環的含義是回還、團圓。杜甫《詠懷古迹》詩云:「畫圖省識春風面,佩環回歸月夜魂」 劉禹錫《望賦》:「俟環玦兮思帝鄉」。 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蔡京被罷官居錢塘,宋徽宗派宦官賜給他茶、葯,盒中放了一個玉環。蔡京馬上命人準備行裝。不到兩天,召他還京的詔書就到了。

玦的含義是絕決、決斷。晉獻公派太子申生伐東山的狄人,「佩之金玦」,《 左傳·閔公二年》狐突據此預知申生將被廢掉。鴻門宴上,項羽遲遲下不了殺劉邦的決心。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記·項羽本紀》就是暗示項羽當機立斷。

隨著時間的推移,佩飾已不再局限於玉件了。古代佩飾還有提醒、告誡、鞭策的用意。《韓非子·觀行》中有故事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韋皮性柔韌,性急者佩之以自警;弓弦常緊繃,性緩者佩之以自戒。唐代詩人盧綸的「佩韋宗懶慢,偷橘愛芳香」(《 送丹陽趙少府》)和白居易的「然能佩弦以自尊,帶星以自勤」(《 何士又可河南縣令制》)以及明代何景明的「孰佩弦以自剛兮,焉佩韋以自柔」(《 進丹賦》)等句,所取的典故都來自於此。可見,文士佩飾來自律,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古代時期的民間,人們「佩則象其事。若農夫佩其耒鋁,工匠佩其斧斤,歸人佩其鍼縷。」(漢班固《白虎通·衣裳》,引自清陳立《白虎通疏證》)當然,用作佩飾的耒鋁、斧斤、鍼縷等的器具只能是象形而已,與原物是有著體積上的差異的。但其好處是:只須看著佩飾就能夠辨別出人的職業來。

在華夏曆發展的長河中,佩飾的發展與演變只是一條小小的支流,但也是一條讓人興緻盎然的美麗的支流。從這支流中掬起一捧閃耀著諧趣的浪花,感受傳統文化發展背後帶給我們的文化意義,也會讓我們領略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晚京生活 的精彩文章:

春節前理髮店客人多員工少 老闆「壓力山大」親自上陣

TAG:北晚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