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佛說八大人覺經》學習(7)

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佛說八大人覺經》學習(7)

經:【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這是佛教導我們,我們應該要覺知,應該要曉得知足常樂。人只要知足,他就沒有希求,古人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覺悟的人、修行人,在這個世間肯定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才能夠安貧守道,才真正能做到。不但對世間法不貪求,就是連出世間法也不例外,《般若經》上講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都要放下,都不應當貪求,何況是世間法!這說盡了,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認真去學習、去研究。為什麼連佛法都不能貪求?這個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很好,佛法是緣生的,因緣生法,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佛法也不例外。什麼是真實的?只有自性是真實的,自性裡面一法不立,不但沒有世間法,佛法也沒有。

自性裡頭立一法,那就壞了。佛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上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是富樓那尊者向世尊請教的,「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無明,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到底從哪裡來的?」佛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一句話說破了!無明從哪裡起來的?就是你希望要建立,麻煩就來了。六祖大師高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法不立,那就是明心見性;你還要立一法,你錯了!那就是無明的根,那就是不知足。知足的人心裡頭一念不生,無論在什麼境界,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在極樂世界也好、在阿鼻地獄也好,絕對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知足。有一念好惡的心,「天堂我喜歡,地獄我討厭」,好,有一念好惡,那就是無明,那就是建立,那就是不知足,那就錯了。所以經上說的是很簡單,等於說文章句句都是題目,每一個題目都可以做成大文章,每一句話要是寫成書都是大著作。這是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不能不認真學習的。

「常念知足」,這句話意思無限的深廣,可以說世出世間一切聖賢他們自己都做到,做出來給我們看,他們教導我們也是這樣,像佛一樣。在中國,我們看到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在佛門裡面,我們看到佛菩薩、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乃至世間一切偉大的宗教領袖,沒有一個不是知足常樂的,也用知足教化一切眾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很多,特別在佛法,菩薩要成佛,先要去做補處菩薩,就是做後補佛;每一尊菩薩成佛一定先做後補佛,叫補處菩薩。後補佛住在哪裡?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語,意思就是知足,想想看,這是什麼意思?菩薩真正做到圓滿的知足,他就成佛了。雖然在修知足,但是沒有修到圓滿,所以他還是菩薩;知足修圓滿,就圓成佛道。現在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修什麼功夫?修知足的功夫;等到他修圓滿了,他就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

「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菩薩所求的是戒定慧三學,世間眾生所求的是貪瞋痴慢;菩薩跟他恰恰相反,菩薩是放棄貪瞋痴慢,一心一意在追求戒定智慧。佛法經典的修學不但可以決解我們個人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國家世界的問題,都能得到最好的、正面的,重大的啟示,能夠幫助我們化解世間所有一切問題,所以這是非常好的教科書,一切眾生都應當認真的學習,才真正能夠做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世間人常常講的吉凶禍福、利害得失,如何趨吉避凶?如何避免禍害,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現在明了,最殊勝的無過於佛法經典的認真學習。



註:

參考資料——凈空法師相關講座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佛說八大人覺經》學習(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喜渡2018狗年春節
學佛筆記:為「法眷屬」,共生凈土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