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在當今世界,我們經常會看到假新聞。有一個術語描述了這種稱為事後真相的現象。根據牛津詞典,這個詞在2016年成為年度詞。對於記者來說,真相與傳聞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不重要。為了不被不公平的媒體欺騙,不公平的媒體操縱,重要的是要理解這個概念的原則。

V哥想揭示5種常見的世界新聞記者用於操縱公眾意識的方式,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媒體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

1、主觀評價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比較這兩條代表了同一個新聞的標題:「絕望的學生因為貧窮而殺人」,「這個男人幾乎等同於殺死了一個老太太。」你同意這些例子對罪犯有不同的看法嗎?在第一個例子中,你會為他感到難過;第二個例子里,你想到的只是懲罰他。一個不了解真實情況和事實的讀者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所以他們只是接受記者的意見。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探索這種效應。在蘇聯,有一個實驗,給人們展示不同男人的肖像,並要求對他們說些什麼。在實驗之前,心理學家告訴一個人,一個人是殺人犯還是科學家。根據某個人的表現,受試者在臉上發現了積極或消極的特徵。這個實驗在其他國家已經進行過多次,結果是一樣的:如果你告訴他這是一個罪犯,人們會看到一個罪犯。

2、民意測驗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由於統計和民意調查可能是非常強有力的、可信的論點,記者經常使用它們。他們有時會進行自己的民意調查。你注意到有多少雜誌、報紙和網站收集讀者的意見並根據他們得出結論?因此,社會學家(這些都是專業人士)並不建議相信這樣的民意調查。這就是為什麼: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記者不使用樣品。抽樣是基於數學規律和非常困難的計算公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社會學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出這些結果,而記者只是問問每個人。

他們以錯誤的方式提出問題。為了能夠說投票的結果是公正的,你應該問問題並以同樣的方式回答問題。新聞記者常常把問題問得很激動,不考慮各種各樣的意見。這限制了答案,並促使人們得出一個具體的結論。

他們不會提出問題,並讓人們不知道。如果人們與大多數人不同,人們傾向於隱瞞他們的觀點。反之亦然,如果他們與其他人一致,他們就會展示並誇大它。德國政治學家Elisabeth Noelle Neumann曾描述過這種效應,即「沉默的螺旋 」。

3、從上下文中提供信息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面訪後,受歡迎的人常常對談話的結果感到不滿。他們經常在他們的社交媒體頁面上寫下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記者通常不會說面訪的內容,而是使用單獨的短語並賦予他們不同的含義。想像一下,你告訴一名記者,當你上高中時,你愛上了一名足球運動員。記者在沒有學校部分的情況下撰寫了這篇文章。沒有了這部分,其他人可能會認為你現在戀愛了。謠言就是這樣誕生的。

新聞工作者經常用這種方法來辯論:他們用一個單獨的短語,比如:一個著名的人說,使它聽起來不同。人們常常會因為這種伎倆而更傾向於相信專家的意見,而且很少有人會真正地檢查這個短語是什麼時候說的。

4、使用標籤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在歐美,「反對者」、「獨裁者」、「恐怖分子」和「腐敗」——這些都是記者用來操縱人們意識的現成的標籤。

美國記者Walter Lippman在他的書中寫道,「民意」的刻板印象是我們的靈魂,使我們避免情緒過載防禦機制。想要在發生的事情中找到一種模式,是人類的本性。這樣,處理新信息就更容易了。但刻板印象並不能讓我們清晰地思考,限制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5、明顯的製造

5個記者用來欺騙我們的技巧 而我們真的相信了

不幸的是,這個技巧不僅僅在小報中受歡迎。由於缺乏信息,記者通常會編寫某些故事的細節或者僅僅是傳聞。

這樣的句子表示著危險,比如「消息來源」或「科學家推薦」。如果沒有作者或可信的來源(證據),那麼論點可能不是真實的。它們只有一個目的:使故事更可信。

當然,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忽視媒體而不信任任何人。我們只想提醒你,一個成年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批判性地思考,不屈服於情緒,並且經常檢查事實是多麼重要。你覺得今天的媒體怎麼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集屋 的精彩文章:

10個簡單的方法來避免陷入你自己的想法陷阱
在極端條件下保護自己的6個求生技巧

TAG:集集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