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我們該怎樣發力?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我們該怎樣發力?

3月的北京,暖意縈懷。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全國兩會上,創新發展理念似一條紅線,貫穿會內會外,牽起中國與世界、歷史與未來,奏出激越昂揚的時代強音。

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如何建設創新型內蒙古?來自我區的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兩會上傳遞出的信息讓他們充滿信心:科技創新引領內蒙古向現代化奔跑的「加速度」,定會許壯美草原一個更好的明天。

激活創新驅動的一池春水

「有悖於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有礙於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直抵人心的話語引發熱議,給人以無限憧憬。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化驗室主任劉麗芬對此深有感悟:「蒙西集團就是創新的受益者。例如我們創新商業模式,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置』改革;出台一系列激勵政策,營造濃厚技術創新氛圍等,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強健了企業的肌體,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孫俊青坦言:「儘管我區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與發達省區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她看來,創新體制機制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區圍繞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積極研究制定激勵政策,制定出台破除體制機制藩籬的改革措施。《內蒙古自治區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若干意見》《內蒙古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八項措施》,以及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大大激發了創新活力。

建設創新型內蒙古從何處著力?劉麗芬建議,「要通過制度、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儘快推動我區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支持企業創新,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對從事基礎性研究或具有戰略意義的創新型項目給予差別化政策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工業大學校長邢永明建議:「要建立更為科學的投入機制,用巧用好政府投入,引導企業加大創新和研發投入,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以其他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創新投入體系。同時,從國家層面改革對高校教師的考評機制,扭轉當前偏重論文的現狀,讓高校更好地為創新驅動發揮作用。」

「今後我區的績效評價要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進一步細化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政策,促進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運行機制等等。通過堅持問題導向,向創新體制機制要活力。」孫俊青說。

打破成果轉化的制約瓶頸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這些內容引起許多代表、委員的共鳴。

科技成果轉化難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面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引領性和經濟性不強,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等問題,代表、委員們建言,要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

邢永明認為:「要打破科技成果轉化難瓶頸,一定要把企業和大學、企業家和科學家、資本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高校的研究一定要面向市場、面對企業,要把實驗室的成果市場化。政府要引導建立這種機制。」

「僅去年一年,我們就研發了100餘種新產品。」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創新部營養健康經理史玉東說。在他看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是創新發展的兩條腿。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著很好的研發力量,而企業直接面向市場,對市場的敏銳度更強。他建議,要進一步重視企業在創新中的作用,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產學研聯合體,逐步形成以企業訂單式研發為主的科研體系。

據悉,今年我區科技部門將打出科技成果轉化的「組合拳」:面向自治區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一批高技術含量的新材料、新工業、新產品,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完善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化服務機構;運行和完善以科技大數據平台為核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後補助細則,建立市場導向、政府服務、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

代表、委員們認為,融通創新,成果轉化,還亟需解決創新能力不足、高層次研發平台匱乏的制約。

今年的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加強應用基礎性研究,圍繞現代農牧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荒漠化治理等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

孫俊青說:「建設創新型內蒙古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希望國家能夠對內蒙古實施差別化的政策,啟動和完善部區會商制度,在科技項目實施、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平台搭建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和支持。」

營造引才用才的碧水藍天

2月11日,春節前夕,一封來自自治區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的《致全區人才的慰問信》在《內蒙古日報》刊登後,引發微信朋友圈廣泛傳閱。

「未來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內蒙古,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望人才、需要人才。」「我們將圍繞建成優秀人才集聚之地、創業之地、成功之地的目標,持續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發展環境……」信中的一言一語,透出令人振奮的信息。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國家和區域之間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據了人才優勢,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內蒙古應不斷優化環境,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工商聯主席安潤生說。

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近幾年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推進「草原英才」工程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巨大的政策疊加優勢。特別是在資金支持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草原英才」專項資金從2010年的35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近1億元,各盟市人才專項資金也陸續投入近10億元。2017年,我區又制定出台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資金、生活待遇、服務保障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和全方位服務……

除了待遇,項目和平台建設也是吸引各類人才的重要因素。

據悉,今年,我區將繼續按照「項目、人才、平台」一體化原則,統籌推進人才培養引進和平台載體建設;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需要,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推動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創建工作,推動赤峰和阿拉善自治區級高新區的升級……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生動實踐正騰起巨浪,湧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港珠澳大橋 落差近百米 如在平地飛
《爐石傳說》將登陸Switch?設計師否認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