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茶中不得不知的普洱茶史

尋茶中不得不知的普洱茶史

內容梗概

茶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一種湯藥漸漸成為生活中的一種必需品,老百姓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對於中國文人來說,茶有著更多文化意味,他們以茶表明自己的淡泊心志,用茶來悟禪得道……

內容亮點

普洱之起源

普洱茶之傳說

普洱之普洱府

普洱茶之貢茶

普洱茶之雲南史記

普洱茶之朝代編錄

普洱茶之三次起落

精讀筆記

普洱之起源

普洱的歷史起源

普洱茶「始於商周,產於西漢,傳於三國,商於唐朝,得名明代,盛於清朝,衰於民國,享譽現代。」

據記載,1700多年前雲南濮人開始種植茶葉,開闢了雲南茶史。清雍正時期,普洱茶開始大量進入京師,普洱茶進入了空前的全盛時期,據清朝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記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所記載的就是聞名遐邇的古六大茶山,其均在西雙版納州境內瀾滄江以北的原始森林。

▲ 雲南普洱新茶芽

普洱茶之傳說

「武侯遺種」的傳說

在雲南各少數民族裡,至今還流傳著「武侯遺種」的傳說。武侯即是三國時期的蜀相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軍南徵到了緬甸北部重鎮臘戎,因此打通了通向印度、緬甸的商路。由於雲南一帶天氣濕熱、蚊蟲眾多,軍中疫病流行。當地醫生用野生茶葉煮水讓士兵服用,使得疫病得到控制。

諸葛亮認識到茶葉的功用,在南征後返回蜀國的時候,他看到許多病弱的士兵不能跟隨其回國,只能留在當地,於是諸葛亮做了兩件對茶葉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的事:一是從當地部落首領哪裡購得茶籽運回蜀國播種;另一個就是讓那些留下來的士兵在當地興種茶葉,將茶葉作為以後跟蜀國交換的商品。諸葛亮的這兩項舉措不僅為留下的士兵找到一條生路,還推動了茶葉在當地的發展。到現在為止,當地的基諾族還奉諸葛亮為茶祖,每年舉行祭拜活動。

▲ 歷史普洱圖

「孔明興茶」的傳說

另一傳說孔明南征北戰時途經西雙版納,士兵們見這裡土地肥沃、氣侯溫和,有意在此落籍,孔明視其氣候土質適宜種茶,遂令軍民種植,教以方法。雖經考證孔明並未到西雙版納,但並不影響諸葛孔明在當地少數民族心中的地位。據傳古六大茶山也是因孔明遺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迹》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錛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撒,因以名其山。」

▲ 歷史普洱圖

普洱茶之普洱府

普洱府的建立

清朝雍正年間,清廷設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寧洱縣城。在當時,普洱府是滇南重鎮、茶葉的集散地,滇南的茶葉,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後再銷往全國各地,因此普洱府的茶便被稱為普洱茶,沿用至今。

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數民族居住的極邊遠的邊境地區,歷代都沒有歸附朝廷。檀萃寫的《滇海虞衡志》說:我曾經對何時有普洱茶抱有疑問。北宋范成大說,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時,他曾經在桂林的靜江看見用普洱茶換西藏馬匹的貿易,這就是說雲南沒有茶葉。李石寫的《續博物志》聲稱:普洱茶產自銀生等山,可隨時採摘,混合胡椒薑片煮沸了飲用。普洱這個地方古代歸銀生府管轄,西藏飲用普洱茶,從唐代時已經開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罷了。至於在桂林用茶換馬,是因為防止茶葉換的是雲南的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本朝順治十六年平定雲南,頭領那酋歸附朝廷,很快受到法令誅殺。元江通判歷經各地,以其管轄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設普洱府並派兵分別駐防。思茅同知駐地思茅,思茅離府衙一百二十里。

▲古代賣茶

普洱之貢茶

能喝的歷史古董

唐(公元618~907年),隨普洱茶銷往四面八方,聲名遠播,進入了朝廷皇宮。

據史書記載「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普茶名重天下,京師尤重之」。說明普洱茶進入皇宮,得到皇室權貴的青睞。貢茶須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茶,通常具有優異的色香味、獨特的外形和優異的品質。

貢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或一定的人文地理條件,雲南普洱茶被列入貢茶,是因普洱茶與其他茶種的貢茶相比,確有與眾不同之處,不僅被宮廷和貴族的視為罕見的名茶,也獲得了文人雅士的好評。

▲ 古代宮廷飲茶

朝廷每年進貢的茶葉列在布政司庫銅息的項目下。動用支出經費為一千兩白銀,由思茅廳領取銀兩然後轉交採購,其中還包括購買放置茶葉的錫瓶、緞匣、木箱等的費用。茶葉在思茅,思茅當地收集新茶的時候,必須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干茶。每年準備進貢的茶葉有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還有瓶裝的芽茶,蕊茶,木匣裝的茶膏,一共有八種。思茅同知領取銀兩受命辦理。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普洱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再次興旺起來。20世紀前半期,普洱茶因國內戰亂連連,幾度興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再次步入發展正軌。

普洱茶的前世,起起落落,經過了歷史的洗禮和考驗的普洱茶,卻在歲月的沉澱中,越陳越香!

普洱茶之雲南史記

「普洱」的名字來源

普洱為雲南少數民族哈尼族語,意指「水灣寨」,有親切家園之意。景邁山布朗族有石碑記載,先民種茶始於傣歷57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餘年。「普洱茶」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和原產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

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樊綽出使雲南,其所著的《蠻書》卷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菽薑桂和烹而飲之。」證明唐時己產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於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朝萬曆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

普洱的文獻茶記

「普洱茶」一詞始見於明代謝肇制《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茶,此時已有緊壓茶的加工工藝。雍正年間,普洱茶入貢清朝宮廷,貢茶歷史約130年。古六大茶山在清雍正時期達極盛時期,《檀萃滇海虞衡志》記載:「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可知當時盛況,宮廷貴族與風雅人士飲用普洱茶蔚為成風,有「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的風俗雅興。當時以現今的普洱市與西雙版納州一帶為主要原料生產區域,而普洱(今寧洱縣)即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之一。

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除中國本土外,還將普洱茶營銷至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達東南亞,甚至歐洲。至今,茶葉已成為中華文化與其他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

《普洱茶記》清·阮福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福來滇,稽之《雲南通志》,亦未得其詳。但云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曼灑六茶山,而倚邦,蠻專者味最勝。

福考普洱府古為西南夷極邊地,歷代未經內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嘗疑普洱茶不知顯自何時;宋范成大言:南渡後於桂林之靜江以茶易西藩之馬,是謂滇南無茶也;李石《續博物志》稱: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

普洱古屬銀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宋人不知,尤以桂林以茶易馬,宜滇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順治十六年平雲南,那酋歸附,旋判伏誅,遍隸元江通判。以所屬普洱等六大茶山,納地設普洱府,並設分防。

思茅同知駐思茅,思茅離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內所產,蓋產於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治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與《通志》所載之名互異。

福又揀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列於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由思茅廳領去轉發採辦,並置辦收茶錫瓶、緞、匣木箱等費。

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時,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領銀承辦。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樹高大,土人當採茶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又雲茶產六山,氣味隨土性而異,生於赤土或土中雜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於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賣。

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

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將揉時預擇其內勁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結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極厚。

難得種茶之家,芟鋤備至,旁生草木,則味劣難售,或以他物同器,則染其氣而不堪飲矣。

普洱茶之朝代編錄

普洱的朝代變化

商周:商周時期,雲南的濮族人名已經開始種茶,並發展茶葉生產製造,這是普洱茶最早有資料推論和考據的。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乏紂,......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所以可以斷定,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雲南已經開始生產茶葉。

三國: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打開了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來到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南糯山種植普洱茶,從此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唐朝:咸通三年,樊綽出使雲南。他所著《蠻書》卷七中有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也就是說當時銀生城(今雲南省西南部景東喝西雙版納一帶)地區已有產茶,並有了運銷商業行為。

宋朝: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中可以看出,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隨著茶馬古道的開拓,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西蕃之用普洱」中的普茶說的就是普洱茶。

元朝: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後來轉音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洱」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寫入歷史,當地的茶葉沒有固定名稱,就被叫作「普茶」。

明朝:明朝時期,「步日部」改名「普洱府」之後,漸漸成了雲南茶葉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從此雲南茶葉與普洱府相關聯,明末,有了「普洱茶」之名。當時,凡是雲南境內,由喬木茶樹的茶箐製造的茶品,通稱為普洱茶。

清朝:清朝時期,普洱茶脫胎換骨,變為枝頭鳳凰,不但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愛,更成為倍受宮廷寵愛的貢茶,普洱茶在清朝開始有了大量的文字記載。

近代:近代以來,普洱茶文化不斷發展沉澱,其製作工藝也逐步完善,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茶葉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湧現出了一批普洱茶大廠品牌,如:中茶、大益、下關以及老同志等。

普洱茶之三次起落

普洱的三次衰落

從明末清初到現在的300年間,西雙版納六大普洱茶山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歷了三次大的起落。

第一次衰落:清朝中後期,清政府不斷加重農民的負擔,使農民不堪重負,茶農的經濟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損害,茶商也無利可圖,許多茶商和馬幫只好另走他途,茶農們紛紛丟棄茶園另謀生路,六大茶山的茶葉產量逐年下降。到了清朝末年,由於地方混亂,盜匪蜂起,交通阻塞,商旅畏途,茶葉經營無銷路,制茶商號紛紛倒閉,過去那種茶商雲集、馬幫絡繹不絕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六大茶山的茶葉貿易也一蹶不振。

第二次衰落:到了民國二年(1913年),內地的漢族商人又逐漸進入茶山購買茶葉運至越南的萊州銷售,運輸全靠馬幫和牛幫,牛幫運送一次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隨著茶葉銷量的逐年增加,六大茶山茶葉才慢慢開始復甦,過去的一些茶號又開始恢復了茶葉加工。在倚邦,除了過去已經有的慶豐號、慶豐益號、元昌號、恆盛號等老茶莊外,又新增加了園信公號、惠民茶莊、升義祥號、鴻昌號等茶莊。但是,老茶園沒有完全得到恢復,茶號雖多,但產量有限,每年只有兩千擔左右,茶號之間相互搶購毛茶,一些茶農為了眼前利益,乘機製造了部分假茶,銷路再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第二次興起後,產品主要是運到越南的萊州進行銷售。當時越南被法國佔領,法國人看到中國的「普洱茶」在越南很受歡迎,唯恐市場被中國人控制,便任意加重了「普洱茶」的進口關稅,引起了中國茶商的抗議。隨之,法國人即下令禁止中國的「普洱茶」在越南銷售,並強迫中國商人將運到越南的「普洱茶」全部原路運回。中國商人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私下與當地華僑商人協商,勉強將茶葉收下,僅收取了一點返回的旅費。茶商回國後,馬幫和牛幫的主人又來追討運費,茶商們只好變賣家產還債,茶號再次紛紛倒閉,茶市一派蕭條。至此,六大茶山出現了大蕭條。

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興旺的同時,勐海茶區的茶葉貿易也處在熱火朝天之中,其產品主要是通過緬甸銷往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國內的四川、西藏等地。二戰期間,國內局勢不穩,道路運輸困難,極大地制約了茶葉的銷售。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剛剛建成的佛海茶廠不得不忍痛撤離,私人茶莊多數也倒閉。

第三次衰落:1949年以後,內戰結束,國內形勢趨於平穩,各級政府對恢復老茶園,促進茶葉生產十分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從1952年開始,茶葉生產開始再次復甦,一些老茶莊又開始了「普洱茶」的加工。到了1953年,全國進行了工商業改造,私營茶莊實行了公私合營的運行體制。由於受到國家計劃經濟的控制,茶葉被列為統購統銷的商品,六大茶山和勐海茶區所生產的「普洱茶」由政府統一收購,並按照上級的計劃和指令進行調撥和銷售。私營茶莊的茶葉只能零售,不得批發。1955年農村實行合作社,1956年底至1957年農村紛紛成立了人民公社,六大茶山的私人茶莊被徹底解散,隨之而來的是遍及所有產茶區的國營茶葉收購站、初制所。1958年,茶區所有的茶葉幾乎都是用來製作綠茶和紅茶,主要供應國內市場,部分紅茶也出口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傳統工藝加工的「普洱茶」已經很少有人問津。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後期,六大茶山古茶園在休眠了30多個春秋以後,再次煥發出了它獨有的光彩。如今的六大茶山是家家採茶,戶戶賣茶,茶商絡繹不絕,茶葉成了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泡茶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學問
不同的人選用的茶具也應該不一樣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