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適合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沖奧之路與軟實力輸出

適合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沖奧之路與軟實力輸出

吳越


文學要衝擊諾獎,體育要衝擊奧運會,電影自然要衝擊奧斯卡。幾十年來,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引領」下,自信逐漸匱乏。而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文化自信逐漸回歸。適合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我們不僅要形成自己的優秀文化體系,更要有不斷超越的決心。

2001年,李安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奧斯卡是什麼時候火起來的?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西方電影界向中國電影打開大門,拋出誘人的繡球後,張藝謀等大導演在戛納電影節抱得銀熊歸來,中國導演便把奧斯卡當成新的夢想,這是中國電影人的夢想,也是中國觀眾的夢想。

奧斯卡並非一個獎項那麼簡單,而是橫亘在中國電影人頭頂的利劍。它和那個時期的許多西方因素一樣,不斷刺激著國人。多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之於中國文壇,奧運會之於中國體育,都是能夠刺激神經的神壇,多少人不斷努力,以時代的流逝換取一張入場券,最終鎩羽而歸。

直到《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這樣的作品出現,中國人開始觸摸到了奧斯卡的尾巴。2001年,李安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無疑大大刺激了大陸導演們。他們終於一拍腦袋,原來奧斯卡稀缺的是中國功夫!

無論有多少詬病,《英雄》無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它以拼湊式的四不像,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人物形象的尷尬,電影主題的尷尬,沖奧行為明顯外露的尷尬,不能抹殺其具有的現實意義。

然而,自從2003年《英雄》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中國大陸電影竟然再也沒有獲得提名。這期間,中國成功舉辦了奧運會,體育大國的榮光無以復加;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壇的百年尷尬就此消停。其他領域當年的心結都慢慢解開了,唯有奧斯卡,依舊久攻不破。

編劇蘆葦說:「當《活著》《霸王別姬》出現的時候,我很高興,我以為我們起步了,沒想到,那居然是我們的終點。」

一語道破,無限荒涼,不忍直視。


其實,有很多中國人,以不同形式走進了奧斯卡。

奧斯卡漫長的90年中,不少華人不斷創造紀錄刷新歷史,除了最熟悉的兩獲最佳導演獎的李安、紅毯上屢屢曝光的章子怡外,還曾有華人獲得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配樂等重要獎項。

時間的車輪迴滾至一百年前,那時的好萊塢就已經出現了華人面孔。「她的成就不在當今任何一位華人影星之下,是至今為止唯一留名星光大道的華裔女星」,她的名字叫做黃柳霜。黃柳霜1905年出生於洛杉磯,是美國第三代華裔移民,在默片時代,她就憑藉《紅燈籠》而成為好萊塢中最常出現的亞洲面孔,一生共拍了50多部電影。

1998年,《末代皇帝》拿下了當年奧斯卡的9個重要獎項,成為當年的最大贏家。影片中扮演婉容的著名影星陳冲在電影中展現出的東方神韻讓全世界為之驚艷、傾倒,她也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主演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華人女星。

2016年,成龍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這是史上首位華人拿到該項榮譽,同時他也是第四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在全世界都在為李小龍的「中國功夫」所傾倒的時候,成龍帶給了觀眾們另一種「功夫美學」,動作、喜劇、甚至雜技、舞蹈都用一種完全現代、不矯揉造作的方式融合起來,他給了動作片另一副面孔。

當然,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演員被提名奧斯卡,像成龍、李連杰、鞏俐、陳冲、張曼玉、周潤發等在國際影壇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都沒有獲得過奧斯卡提名。

2016年,成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這是史上首位華人拿到該項榮譽。


無論是與奧斯卡打擦邊球,還是真正獲得入場券,奧斯卡真的那麼重要嗎?

就像中國女排,幾十年來,不斷為國爭光,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中國隊3:1戰勝塞爾維亞隊獲得金牌,再次登上巔峰。然而,曾經響徹中國大地的「女排精神」已經不再如當年那般嘹亮。女排依然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我們卻不再需要她們來提振我們的士氣,體育更多的恢復到體育領域,不再承擔過多的社會職能。

電影亦如此。

我們不再需要一個張藝謀,以一部類似《英雄》那樣的電影,獲取奧斯卡的入場券。進入了,證明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創造優秀電影;進不去,我們就是低能的物種——現在看來,這樣的想法已經荒謬至極。

以某個獎項加持,換不來中國電影的崛起。

如同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能證明中國文學的水平嗎?能,也不能。電影奧斯卡熱的退潮,也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文化領域國人心態的進步。

今年,國內媒體對於奧斯卡獎的報道較往年明顯減少,關注度較以往明顯降溫。很多影迷一直把奧斯卡獎奉為國際大獎,其實在世界範圍內奧斯卡獎的影響力主要局限在英語文化圈內。比如法國和印度就不認可奧斯卡獎。法國人民每年最為關注的是法國電影自己的節日——凱撒獎。過去一些國人一直有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這種文化的不自信讓一部分人在面對發達的好萊塢電影文化時有一種仰視的習慣,認為美國的就是世界的。而這次國內媒體對於奧斯卡獎的關注度的降低,恰恰說明了文化不自信正在逐漸減少,對於好萊塢和奧斯卡也有著趨於理性的認識。

開句玩笑,有《紅海行動》在,誰還有空去搭理奧斯卡?

此時,電影也失去了曾經如此之高的地位。它只是某一種藝術形態而已,不會因一部電影的好壞而影響一種文化形態的優劣。也不會再有人刻意以中國文化的醜陋一面迎合西方,在口味上形成夾心麵包。

當然,國人的文化自信更多來源於國家實力的增長,而不是中國電影真的形成了超高的藝術形態,取得了多大進步。很難說此時的電影界比之前進步多少,有一些優秀電影曾經曇花一現,再也沒有後繼者;有一些優秀導演曾經璀璨奪目,如今黯淡無光。一切還只是在路上,奧斯卡的光環也不會一天之內全部消失,國際大片衝擊中國市場,中國電影的內外形勢依然嚴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周刊 的精彩文章:

官紮營往事——房子里的激蕩歲月
溫一壺酒慰平生

TAG:齊魯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