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世界的真相》,佛學大師阿姜查告訴你,如何遇見更好地自己!

《這個世界的真相》,佛學大師阿姜查告訴你,如何遇見更好地自己!

觀察我們的心

由於人們沒有自我觀察,所以會犯下各種惡行。他們沒有觀察自己的心。當人們想要做壞事時,最初他們必定會四處張望,看看是否有人在看他,「我媽媽會看到我嗎?」「我先生會看到我嗎?」「孩子們會看到我嗎?」「我太太會看到我嗎?」……如果沒有人看到,那麼他們會立刻去做壞事。這是侮辱他們自己。他們說沒有人看到,所以在別人發現之前,他們很快地把壞事做完。他們是什麼呢?難道他們不是「某個人」嗎?

你知道嗎?由於他們無法自我觀察,他們便無法知道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他們沒有找到佛法。如果你自我觀察,你會了解自己。每當你想要做壞事時,假如你能及時觀察自己,你會停止作惡。如果你想去做值得做的事,就觀察你的心吧。如果你知道如何去觀察你的心,那麼你就知道對錯、禍福和善惡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假如我不談這些事情,你們可能不會知道這些道理,你們心中有貪、嗔、痴,自己卻不知道。如果你們老是往外看的話,你們就不會了解自己,這就是人們不觀察自己的缺失。往自己內心看,你們會看到善與惡,看到善的一面,我們可以將它付諸實踐。「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諸佛的教誨。無論是從身、語、意上,都不犯任何惡行,這才是正確的修行,這是諸佛的教導。現在「我們的布」是乾淨的。

如果我們使這顆心變得美善的話,我們便無須搭汽車行遍鄉間,到處去尋找功德,即使坐在家中也能獲得功德。然而,大部分的人只會在鄉間到處找功德,卻不願停止他們的惡行。當他們兩手空空回到家時,又恢復了原先的愁眉苦臉。他們以不高興的面容洗碗盤,只專心於洗碗盤,卻不知道內心的不凈,這是人們沒有看到的地方,他們離功德好遠啊!

我們可能知道這些事情,卻不了解自己的心,佛法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的心美好又善良,就會有微笑在我們心中,然而,大部分人很難有時間微笑,不是嗎?我們只有在事情合我們的意時才微笑。要別人說些令人愉快的事情,這是你們尋求的快樂之道嗎?有可能讓世上的每個人只說讓人愉快的事嗎?若是這樣,你什麼時候才會找到幸福呢?

我們必須用佛法去尋找幸福。那就是無論什麼事物,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都不要盲目地執著它,而是要觀察它們,然後放下。當這顆心平靜時,你便微笑了。當你對某件事物心生厭惡時,此時,你的心是不凈的,而且沒有什麼是好的。清除了心中的雜染,這顆心不再有煩惱,這時的心是寧靜、仁慈、美善的。當這顆心是清凈的,已經戒除惡,便能時時自在、無憂無慮。這平和、寧靜的心,是人類真正的幸福所在。

一顆清凈的心

當別人談論使我們歡喜的事物時,我們會微笑;如果他們說的是讓我們生氣的事,我們便會皺眉。我們怎能要求別人每天都說我們喜歡聽的話呢?可能嗎?即使是你的孩子,他們說過使你生氣的話嗎?你們曾經讓你們的父母難過過嗎?不只是別人讓我們苦惱,甚至我們的心也會使我們煩惱。有時,我們想的事情是不愉快的,心情不好,怎麼辦?你可能在走路時突然踢到一棵樹的殘株,砰!「哎喲!」怎麼了?到底誰踢誰了?你要去怪誰呢?這是你自己的錯啊!甚至我們的心也會惹我們生氣,如果你仔細思考,你會發現這是真的。有時,我們做一些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事,這時,我們只能懊惱地說:「該死!」這是沒有人可以怪罪的。

以佛教的教義,做功德是要放棄惡事的。當我們捨棄了惡,我們便不再有錯;當不再有錯時,便不再有壓力;在沒有壓力時,心便平靜了。這平靜的心是一顆清凈的心,沒有嗔恨,是一顆清明的心。

你如何使這顆心清凈呢?只需去觀察它。例如,你可能會想:「今天,我的心情真壞,我看到的每件事物都惹我生氣,甚至碗櫃里的碗、盤、碟等。」你想要敲碎它們,摔破它們。任何你看到的,似乎都是不好的,雞、鴨、貓、狗,你通通都討厭。你先生所說的每件事都令你不快,甚至當你觀察自己的內心時,你也是不滿意的。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辦?這種痛苦是從哪裡來的?這叫作「沒有功德」。

在泰國,最近有一種說法:當某人死後,他的福報功德便結束了。其實不然,有許多仍然活著的人,他們的福報功德早就結束了。這些人並不了解福報功德,他們的壞心腸,只會積聚越來越多的惡業。

這種情形,就好像建築一棟漂亮的房子,卻沒有打好地基一般,不久,這房子就會倒塌,不是嗎?這設計並不好,現在你必須再試一次,用不同的方法。你必須自我觀察,仔細觀察你的行為、言語及念頭的過錯。除了在你的行為、言語、念頭上修行外,你要到什麼地方修行呢?人們迷失了,他們想去寧靜的地方,在森林裡或在巴蓬寺修習佛法。然而巴蓬寺寧靜嗎?不寧靜,真正寧靜的地方是在你自己的家裡,在你心裡。

如果你擁有佛法的智慧,無論你到哪裡,你都會自在。整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這森林裡的樹木,有高的、矮的,有中空的,各式各樣,它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由於我們對它們的本質無知,因此將我們的看法強加在它們身上,例如,我們會說「這棵樹太矮了」「這棵樹是中空的」。這就是我把上面寫了小詩的木板懸掛在樹上的原因,讓樹來教你,你是否從它們那裡學到了什麼?你應該從它們那裡學到至少一件事,有那麼多的樹,它們都有某種事物可以教導你。佛法無所不在,在每件事物上,在自然當中,你應該了解這點。別去責怪這洞太深,反過來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如果你能了解,你就會快樂。

假如你修了福,做了功德,將它保存在心中,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像今天你們修了福、做了功德是好的,然而這不是最好的方式;建築寺院是好的,但也不是最好的事。使你的心變成美善,這才是最好的方式。以這種方式,不論你來這裡還是待在家裡,你會發現善良美德,你會發現最好的就在你心中。外在的建築物,如這座廳堂,好似樹的「皮」一般,它不是「樹心」。

如此而已

如果你擁有智慧,那麼無論你觀察哪裡,哪裡都會有佛法;假如你缺乏智慧,那麼即使是好事也會變成壞事。這壞事從何而來?從我們的內心。看看這顆心是如何變化的,每個事物都在變化。丈夫和妻子若和諧相處,他們會彼此愉悅地交談。然而有一天,當他們的心情變壞時,他們所說的每件事似乎都令對方不悅。這心變壞了,外境便會改變,就是這樣,心改變一切。

因此,要棄惡修善,你無須觀看其他地方。如果你的心變壞了,不要看別人,只要觀察自己的心,並明確這些念頭為何生起,為什麼這顆心會想這些事情。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短暫的,愛是無常的,恨也是易變的。你曾愛過你的孩子嗎?當然你愛過你的孩子;你恨過他們嗎?我可以替你回答,有時候你也恨過他們,不是嗎?你能拋棄他們嗎?你不能拋棄他們。為什麼不能?

因為孩子們不像子彈,子彈是向外發射的,然而孩子們卻射回了父母的內心。如果這孩子是好的,孩子的「好」會回到父母身上;如果他們是壞的,他們的「壞」也會回到父母身上。你可以說,孩子是你的業,有好的和壞的,好壞兩者都在孩子身上。即使是殘廢的孩子,對父母而言也是寶貝,有人生下來便是跛腳或殘廢,卻被疼惜得勝過其他孩子。只要離家一會兒,你都會交代說:「照顧這小的,他不是很健壯。」你愛他甚至超過其他的孩子。所以你應該凈化你的心,心有愛有憎,別愛憎不分。你的孩子是你的業,他們是你生的,因此,你必須對他們負責。如果他們真的讓你痛苦,要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業!」如果他們使你高興,也要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業。」有時,在家裡,你會有很大的挫折感,你可能想要逃開,情況非常糟,有些人甚至想上吊自殺,這就是業。我們必須接受這種事實,避免惡行,那麼我們就能更清楚地觀察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觀察事物如此重要。通常人們禪修時,有一個禪修的所緣境,像「佛陀」「達摩」「僧伽」。當然,你也可以讓它變得更短。每當你感到懊惱或心情不好時,只要說:「如此而已。」當你感到心情好多了,也只說:「如此而已。」如果你喜愛某人,也只是說:「如此而已。」你無須精通經、律、論三藏,只要說聲:「如此而已。」它的意思是一切是虛幻無常的,愛是無常的,恨是無常的,善惡也是無常的。它們怎麼可能永遠不變呢?它們哪裡有「恆常性」呢?

就它們必定是無常的而言,你可以說它們是恆常的,在這方面,它們是必然的,它們絕不會改變。例如,前一分鐘有愛,下一分鐘變成恨,事情就是如此。在這方面,它們是恆常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要說,每當愛生起時,只要告訴它「如此而已」,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你無須說「無常、苦、無我」,如果你不要很長的禪修對象,就用這句簡單的話。若是情愛生起,在你陷溺下去之前,只要告訴自己「如此而已」,這就夠了。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無常的,在必然會如此的情況下,它是恆常的。只要了解這些,就了解了佛法的精要,了解了真正的佛法。如果每個人都說「如此而已」,並不斷地練習、應用,執著會愈來愈少,人們不會為愛恨所苦,也不會執著事物。他們會相信這真理而非其他事物。只要了解這些就夠了,還有什麼需要你去知道的呢?

聽了這教導,你要試著記住它。你應該記住什麼呢?要記得禪修,懂嗎?如果你懂,那麼佛法會讓你受益無窮,你的嗔心不會生起。只要說聲「如此而已」,這就夠了,你的嗔心會立刻停止。如果你仍然不了解,那麼深入觀察這件;如果了解,當起嗔心時,你可以說「如此而已」來止息嗔心,因為嗔心也是無常的。

今天,你們有機會以「內在」和「外在」兩種方式記下佛法。「內在」是指聲音透過兩耳進入你的心裡,記在心裡。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在巴蓬寺的時間就浪費了。「外在」的方式是指將佛法錄在錄音帶里。在這裡錄音機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是易壞之物,真正重要的是牢記在心。如果佛法真正深入內心,它是不會損壞的,它永遠在那裡,而且,你不必浪費金錢在電池上。

《這個世界的真相》

作者:(泰)阿姜查

譯者:果儒法師

你今天會不會很痛苦?

會!

你今天一定有很多執著……

我們的生命像生長和掉落的葉子一樣,當我們真的了解落葉,我們便能每天清掃道路,並且在這不斷變化的生活中,擁有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文化讀書 的精彩文章:

想要二胎,該怎麼和大寶說?
十二生肖中,為什麼大害蟲老鼠能排在首位?答案你一定想不到!為孩子收藏!

TAG:天下文化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