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凝結在底片上的土耳其:兩種不合格的記錄形式中的旅行記憶

凝結在底片上的土耳其:兩種不合格的記錄形式中的旅行記憶

春節例行出遊,人回來,心還在飄,似乎是時候回看去年(2017年)10月的土耳其了——剛好在這一次離開前,那些掃描的底片回來了。我對土耳其的最初印象,應該來自馬格南攝影師埃里克斯·韋伯(Alex Webb)拍攝的伊斯坦布爾,不過當時在旅行中,我就意識到,我和這位攝影大師所處的完全不是一個世界,實際上我自己的攝影實踐從來就不是這類複雜構圖/決定性瞬間的路數,且我的旅行從來就不是為了拍攝什麼「作品」。

曾經有那麼幾年(2010至2013),我在旅行方面頗為自命不凡,覺得自己的遊盪與那些圍著景點自拍的度假者(holiday maker)不一樣,當然那些年我也沒少去博物館,只是還有更多的時候會在陌生的街上隨機地走,會試圖「真正地」與當地發生關聯。那段時間我也為一些旅行雜誌寫過遊記,這些文章至今我都視為自己在文字方面的「創作」,因此也敝帚自珍地不斷在公眾號重新整理髮送。隨著旅遊雜誌的沒落,2014年之後我就再沒寫過這類文章,或者更重要的是,旅行對我來說終究還是成了「娛樂」的形式——當然了,我從未將「報道」作為旅行的目的(畢竟那需要更充分的前期調研)。

一切都可以提前預定,旅行變得越來越有計劃,越來越可控,這似乎也是大多數人旅行的趨勢,「意外」不再是受歡迎的因素。文明的遺存或者自然的奇蹟,都成了手機中的照片,其生命周期僅僅只有按下快門到分享社交網路並獲得點贊的幾個小時。實際上,我在旅行中最漂亮的照片都是用手機中那個叫Hipstamatic的應用拍攝的,它的顏色飽和並恰到好處地偏藍,正是我喜歡的色調。每一次我都覺得一部手機就夠了,每一次又總是忍不住帶上一個小小的膠片相機,那個對焦基本靠賭的祿萊35,而按下這個相機快門的動機,我自己也越來越不能明了,是不可言喻的一瞬間的觸動,夾雜著佔有美的慾望。時至今日還糾結於攝影的介質或許有些過時,但我畢竟不是在數字影像中長大的這代人,在我心裡,多少留存著關於「膠片保存記憶」的幻想……有點跑題,還是回到流水賬吧。

(本文照片為Rollei 35旁軸相機+Fuji Color ISO 200彩色負片拍攝)

2017.9.27

接近中午時抵達伊斯坦布爾,這一程是同行小夥伴虹光訂的Airbnb,根據老闆提供的公共交通路線,輕易地到了最近的車站。在樹蔭中等虹光時,居然也有當地女士來求合影,本以為「與中國人合影」是埃及人的特有「風俗」……一路下坡,從一座步行橋過了鐵道,才是我們的住宿地,立刻被我戲稱為「鐵道邊的貧民窟」……經歷宗教變遷的索菲亞清真寺(Hagia Sophia Museum)現在只做博物館,便可同時保留兩種宗教的符號和裝飾。我們總以為可以在這樣的地方思考歷史與文明,其實在現場是想不了很多的,因為視覺的信息量太大了……出博物館往東走幾步,是一系列王室家族墓葬,每一個都有著精巧的幾何紋飾,但我卻被一棵松樹吸引——自拍攝園林以來,總是會對松樹多加註視……晚飯後逛一個市場,遇暴雨。

2017.9.28

此處Airbnb最大的賣點當屬巨大的海景花園,端上自備的早餐,時間倒是流逝得很慢,還有貓不是來乞食賣萌(伊斯坦布爾真的有很多貓,可以隨意出入人們的院子甚至房間)……大半日都在托普卡比皇宮(Topkapi Palace),一如世界各地的王宮,這裡的關鍵字也是華麗,倒是進入景區遇見的第一個不知名教堂,空曠而沒有裝飾,拱頂中還有鴿子飛過……幾何紋飾在這裡被發揮到極致,近乎引發密集恐懼症……皇宮附近是考古博物館(Istanbul Archaeological Museum),與先去皇宮的熱鬧比起來,這裡有羅馬柱和雕塑的院子顯得很清靜……考古博物館總是體會世界大同的地方,各地的早期人類不約而同地熱愛發亮物品和黃金……比較晚的午餐還是土耳其菜,火烤的陶罐燉羊肉,餐廳小哥大張旗鼓地表演開罐子,這裡好像人人都帶有一種戲劇感……進入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時正逢下午禮拜時間,遊客只能先在殿外庭院等候,大理石迴廊吸收了太陽的熱量,微風起時坐上去溫度正好……殿內依然是幾何的世界,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窗射進來,過濾成偏藍的色調,巨大的吊燈則是點點暖光。在現場無疑是震撼的,卻又似乎隔了一層什麼,你無法接近這個宗教,只能舉起相機……至於大巴扎嘛,終究和記憶中那些充滿遊客的市場並無二致了。

2017.9.29

鬆散的一天,坐著有軌車(tram)過了海峽,這裡是土耳其國土中那5%的歐洲區……在伊斯坦布爾當代藝術博物館邊發現一處巴洛克風格的清真寺,可惜正在修復,欲入工地而不得……從彩虹階梯上坡,居民區一如歐洲大城市,一直走到獨立大街(Istiklal Avenue)一頭的塔克西姆廣場(Taksim Square),細雨中發現當地熱鬧的讀書節,每個攤位看起來都十分有趣,只可惜看不懂內容……熟悉土耳其網紅糖果店的小夥伴帶我們開始逛街,嘗到了獨特的產品,甜膩的巧克力中間竟有一顆完整的咖啡豆,咬開時又苦又香,很奇妙的體驗……沿獨立大街往地鐵站走,有作為雙年展臨時展廳的小教堂……坐地鐵回到亞洲區,沿著古城牆步行,往科拉教堂(Chora Museum),雖然大廳關閉修復,其走廊的馬賽克壁畫也值得一看。很難想像我們只在伊斯坦布爾逛了三天,因為幾乎一半的景點在修復,開放的另一半則有一半空間正在修復中……坐公交車到港口邊,黃昏燈光亮起,十分迷人。

2017.9.30

往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飛機降落開塞利(Kayseri)機場時竟復飛一圈,暗中有些捏把汗……從機場到住宿地所在的格雷梅鎮(Goreme)有一個半小時車程,某一個轉彎,大平原遠處出現一座火山,夕陽和低沉的黑雲配合下,一瞬間好像看到了鍛造魔戒的「末日火山」(Mount Doom)……住進當地特色的岩洞風格民宿,之後兩天的行程都靠老闆安排了。

2017.10.1

凌晨起來乘坐熱氣球,這是卡帕多西亞的必選項目了,去往起飛點的車上,飛行員講述安全須知,再一次發揮了土耳其人愛演戲的特性,竟一臉嚴肅地對大家說,「我說準備降落,你們就統統跳出框去!」然後看著一車人呆住的樣子大笑……熱氣球只能在天氣好的早晨起飛,大約6點,才蒙蒙亮的時候,我們在一片空地上看著熱氣球充氣,從攤在地上的一大塊布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樣子。最中間的籃框是飛行員的位置,周圍的四個分別乘坐三人。比起百年前探險家們的熱氣球,如今這種應該是升級許多了,飛行員可以通過煤氣灶一樣的四個噴火口控制火力大小。起飛的過程中,有一陣似乎氣球要落下去了,不知不覺又平穩上升了,一轉眼已在高空,對著東方的山谷,太陽放出光來,映著一大片上上的熱氣球的剪影。卡帕多西亞的地貌類似我們熟悉的雅丹,不過從上空看,倒是第一次。飛行持續了1小時20分,飛行員彙報,最高升至1200米……降落後飛行員就地開了香檳,這裡販售的真是全套體驗……回到民宿稍事休息,剛好來得及參加「紅線」(Red Tour)遊覽……在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oreme Open Air Museum)看到那些早期基督教的岩洞教堂,得以保留的壁畫依然精緻,想起來敦煌莫高窟也在類似的地貌之中,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跨越時間和空間,不約而同在山洞中開鑿宗教修行和禮拜場所,也真是神奇……遊覽路線結束才下午四點,正好爬上鎮子後面的小山坡看日落,雲層壓了下來,戲劇化的天空……

2017.10.2

前夜開始下雨,早晨雖然停了,但還是陰沉的,慶幸前一天完成了熱氣球飛行。今日是「綠線」(Green Tour)遊覽,一上車又被土耳其導遊玩笑了一把……第一站是千年前的地下城市,走廊迂迴低窄,人在裡面需彎腰行走,古城從地面往下層層疊疊、深達數十米,縱橫交錯。一些通道口有巨大的圓形石盤,據說是門,不由想到墨瑞亞(Moria)入口的「密碼」:「說』朋友』然後進入」(Say 『friend』 and enter)……爬上建在山坡上的早期基督教修道院,四周都是奇幻的地貌,褪色的彩繪,文字和照片都不足以再現現場的心情……午飯後沿著河谷(Ihlara Valley)徒步,陡直崖壁下還分布著許多石窟式教堂……峽谷算是林木茂盛了,巨大的火山石散落在溪流中間,竟然有些像托爾金自己畫的幽谷(Rivendell)入口——最近依然在哪裡都能看到中洲(Middle Earth)的影子……晚間巴士往棉花堡(Pamukkale),並不是原本以為的汽卧,而是普通大巴,一路不斷靠站,睡得很不踏實。

2017.10.3

清晨6點,大巴在公路邊把去棉花堡的乘客放下來,換小車去鎮中心巴士公司的辦公室,才發現原來大多數(中國)遊客並不在棉花堡過夜,像這樣清晨到了鎮上,在巴士公司提供的收費浴室洗個澡,再吃頓自助早餐,然後進入景區,下午便直奔伊茲密爾(?zmir),而我們不但在這裡安排了兩天,訂好的溫泉度假酒店實際上也在相距15分鐘車程的隔壁鎮子……當然,與一般遊客不一致是我們的追求,這樣的「意外」總是伴隨著驚喜。在出發前與酒店溝通交通問題的時候,他們的前台就主動提出可以加微信,因為「中國遊客都用它」,這個土耳其小哥自稱棉花堡鎮上的人都認識他,果然,在巴士公司辦公室我們一提他的名字,人家就立刻幫忙給他打電話……終於坐著土耳其小哥的小轎車開向酒店,在那個鎮可能僅有的兩條主路的交叉口我們看到一個冒著熱氣的巨大「南瓜」——一個溫泉泉眼,水流經之處堆積起了橘色的鈣化石灰岩……時間寬裕,我們決定第一天不去景點,按照酒店的指引,在太陽下溜達了約20分鐘,到了附近的一處溫泉,也是鈣化石灰岩的天然池子,看到當地大叔大媽站在齊腳踝的熱水裡聊天,我們也立刻脫了鞋襪去泡腳……午餐後回酒店補覺、泡溫泉,度過漫長悠閑的下午,終於閑不住,傍晚時分去探索當地人的市集,出門一匆忙,竟忘了帶上膠片相機。在市集走到盡頭的位置,正好位於高坡,我們看著完美的夕陽落到那邊山頭後面。手裡沒有相機,終究不免有些遺憾,好像因此與什麼珍寶失之交臂,可夕陽從來不是任何人能擁有的……走回酒店時天已經全黑下來,望見遠處山間燈火閃爍。

2017.10.4

坐小巴到了棉花堡下,遠遠看一片白色,倒有些像雪山。棉花堡是類似梯田的鈣化石灰岩台地,淺淺的水反射藍天,顏色清新得很。進入景區首先得脫了鞋,然後就踏著這片白色水池往山上走。這地名中「棉花」二字實在很有欺騙性,真的赤腳踩在上面,岩石的紋理加上池底的石子,簡直是種酷刑了。一直以為棉花堡是溫泉,實際上也是冰冷的泉水,10月陽光雖然烈,風裡卻已經有了涼意,不過還是可以看到不怕冷的中外美女們穿著泳裝,在水中擺出各種姿勢拍照。一路磨著腳攀到坡頂,終於可以穿上鞋,這才真是「踩在棉花上」的感覺……看完坡頂的古羅馬劇場、池底有羅馬柱的泳池(下水游泳需另付費用)和考古博物館,我們發現這片古城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遺址向北綿延兩公里,可以通向另一個出口。本著不走回頭路的原則(相信沒有人想再次赤腳踏上那些石灰岩),我們開始沿著這些孤立或倒塌的石柱步行。太陽依然很大,遺址背後是山坡,這氛圍比羅馬城市中的那些考古遺址更能引起懷古之情。而懷古,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傍晚回到我們居住的小鎮,再次逛了市集。一切一如前一日,但前一日又實際上無法複製……

2017.10.5

在英語不太通的地方坐公共交通真的需要想像力。中午11點的大巴去伊茲密爾,酒店建議10點出發去巴士站,我們全當是在棉花堡腳下的鎮子,並沒有想到車票上的代尼茲利(Denizli)是將近40分鐘車程的較大城市。從我們小鎮上了小巴,司機聽不懂英語,便給他看了大巴車票,示意我們要趕車。司機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我們也安心坐下。然而,10點58分,我們還賓士在去代尼茲利的大路上,司機不慌不忙地駛入加油站,還篤定地停下來上客。11點零七分,小巴終於開入汽車站,一輛大巴緩緩倒出車位,我們的司機一指,那是我們的車。算是有驚無險,坐定下來回憶,似乎小巴司機中途打過幾個電話,難道是讓大巴等一等?這時候倒覺得熟人社會還有些好處了……伊茲密爾有著大城市的嘈雜,沿酒店門口的大路一直走到愛琴海邊,風吹得人透不過氣。隨意在老城區隨意逛著,街道兩邊也大多是招攬遊客的商鋪。最後時刻決定去一處古迹,「伊茲密爾古集市」(The Agora)也是古羅馬時期遺址,現在是露天博物館。晚上6點15分,趕在最後10分鐘進了門,從地面上看遺址似乎不大,但沿階而下,赫然出現三條長長的走廊,上方還遺留著拱形的石樑。這真是那種會讓人驚得忘記呼吸的古迹。最後一束夕陽撫過草地對面殘留的一片羅馬柱頭,照在後邊的民居上,一片赤紅……日落後順著菜場再次進入老城區,不知不覺走到不屬於遊客的地方,建築更為破舊,卻更為生活化,然而天已經黑了,終究不敢逗留。作為景點修繕一「新」的老城區和承載生活卻破敗的老城區,遊客到底更該看什麼呢?當我們抱怨景區的商業化和同質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當地人無法逃離的髒亂呢?

2017.10.6

往以弗所(Ephesus)一日游,路線包括聖母瑪利亞之家(House of Virgin Mary),事實上最早的建築已經只剩地基,19世紀時在原址復建了同樣風格的石質小教堂,雖然沒有考古證據,這裡卻被梵蒂岡認可為聖母瑪利亞最後的住所,真不知道這該算科學與宗教的衝突還是和平相處?……以弗所古城始建於公元前10世紀,也是古羅馬時期重要且富足的城邦,目前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典時期城市,據說已經發掘和供人參觀的部分僅占整個遺址的五分之一。公元六世紀,曾經繁榮的海港被淤泥填滿,城市從此荒廢。古城有世界上最早期的圖書館、妓院和公共廁所,完成於公元135年的塞爾蘇斯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elsus)遺留了兩層樓高帶有精美雕飾的立面,在陽光下呈現金黃色,實在值得驚嘆。站在這裡,很難不生出「懷古」之情,即便我知道我們對於古代的「好感」只是建立在片面的想像之上,但還是不由想問,世界怎麼會成了現代的樣子?工業化、科技發展、數字時代,這些是歷史的必然道路嗎?是不是在曾經的某個節點上,人類還可能走上不同的軌跡?

[事實上,從土耳其回來幾個月後,我在閱讀《遺址與圖像》一書時才發現,古城因經歷地震,19世紀被發現時一切都是殘柱碎石,圖書館這一立面是1970年至1978年間由德國考古學家的團隊重建。這一「發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原來當時讓我讚歎的古迹並不是公元一世紀的遺物。不過當我看到19世紀晚期剛發現以弗所時的照片,圖書館只是一些台階和殘柱,又不禁提出關於真實和體驗的疑問。正如書中作者也提出的疑問,兩者中的那一種狀態更好地呈現了圖書館?剛剛發掘時不加修飾的碎石還是經過重建的外立面?無疑,當時當地,作為遊客我更容易被後者感動,即便感動建立在以為眼前的立面真的穿越兩千多年歲月……]

2017.10.7

中午獨自飛回伊斯坦布爾,第二天我便要飛回上海,而虹光還要繼續行程。出機場時感覺像回家一樣熟門熟路。這一晚的住處距離獨立大街不遠,非常漂亮的精品小酒店(酒店還是自己找最放心)……抓緊最後一個下午閑逛,海邊兩層樓高的鐵橋上,排滿了魚的人,下午四點的陽光中想起了宣禮的聲音……

2017.10.8

早晨下著小雨,坐電梯準備下樓時,發現往上還有個天台,時間尚早,就去看看。一片紅色的屋頂在冷清的晨光中。我很高興看了伊斯坦布爾最後一眼。

最後看一眼伊斯坦布爾

無疑,膠片並不能真正保存記憶,文字就能勝任了嗎?

---

攝影師、譯者,並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擔任外聘攝影課程教師。在上海持續拍攝個人項目,作品關注年齡、遺產與記憶。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士,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報道攝影碩士。

除非特別註明,「不愛遊盪的攝影師不是好翻譯」公眾號中攝影與文字均為我本人原創,為了更好的圖片觀看體驗,本公眾號文章不再添加水印,轉載請先聯繫我以獲得許可,如發現盜用,必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