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排名上升,為何國民幸福感卻不如25年前?

中國排名上升,為何國民幸福感卻不如25年前?

聯合國《世界幸福指數報告2017》第三章專門分析了過去25年里(1990年~2015年),中國人的幸福感和物質變化情況。報告稱,在過去的40多年裡,中國人的物質水平、生活質量和人均壽命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就主觀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國人還不如25年前的中國人那麼幸福。這確實令人驚異!

報告考量的因素包括經濟實力(主要通過人均GDP衡量)、社會支持、壽命、自由程度、寬容度和腐敗程度等。多個關於主觀幸福度的調查都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經歷了馬鞍型的變化,即90年代早中期較高,隨後一直在下降,2000到2005年左右處於谷底,然後最近10年又得以抬升。

大家知道,中國人均GDP和人均國民收入近二三十年來一直是在線性增長的,何以主觀幸福感受會呈馬鞍形呢?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幸福呢?

聯合國從以下方面進行了評估:

1.GDP在漲,物價也在飛漲。25年間,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物價也在飛漲。生活成本的增加,造成財富實際被稀釋。

2.城市失業率連接著養老金。1995年到2003年國企改制,就業機會減少,城市失業率急線上升;之後國家政策調控情況有所好轉。與就業問題唇齒相依的就是醫療保險以及養老金問題,在2003年之後有所好轉,但都不及1990年前水平。

3.社會沒有資本。社會資本包括社會信任度和公民合作度。中國的社會信任度一直較低,但2007年後有所上升;但公民合作度自2001年起竟一路下降。

4.收入差距和生存環境。自1985年以來,中國的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斷擴大,而房價的不斷攀升也造成了「一房難求」不再是個案。

5.年輕人對生活滿意度較低。各年代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在25年間的走向大抵相同,但由於面臨的生存壓力在各個年齡階段會略有不同,明顯年輕人的滿意度較低,感到幸福的指數也就較低。

報告的作者指出,關鍵的原因在於失業和原有社會保障體系的瓦解帶來的影響。2000年到2005年,中國人均GDP增速高,物價上漲慢,但卻是幸福指數最低的時期,理由就是大量下崗造成的雙位數失業率,導致了許多不滿,高失業率導致的幸福感下降並不僅僅針對失業者,沒有失業的那些人,因為同樣恐懼下崗和失業,所以主觀幸福感同樣在降低。一個例證是,2002年的一次關於經濟狀況的調查中,有一半的人回答是一般或較差,而那年的真實GDP增長率在8%以上,是數年來新高。

而隨著經濟增長和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下崗和失業人數在最近10年大大減少了。同時,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成熟,退休金、醫保和低保制度覆蓋率也大大提升。所以這十年,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出現了明顯回升。

要提高國人的幸福指數,另外的發力點有兩個:一是提升社會信任,目前我國正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但卻沒有像國外的陌生人社會那樣培育出社區居民之間的信任感。 二是提升國民的慷慨程度,幫助他人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這是很多國家國民都有共識的,但很多國人還認識不到這點,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空間較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住桃花源 的精彩文章:

中國十大最美古鎮?肇興古鎮
送灶神、貼門神、除夕夜等風俗,原來源自於……

TAG:入住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