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你說別人是你的鏡子的時候,你究竟在說什麼?

當你說別人是你的鏡子的時候,你究竟在說什麼?

當你說別人是你的鏡子的時候,你究竟在說什麼?

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其中的鑒就是鏡子的意思,可見照鏡子這事古來有之,向來不是什麼新鮮事。運用得當,還能有很好的收穫。

如今,你也可能聽到過各自說法,伴侶是你的鏡子,孩子是你的鏡子,總之各種各樣的別人都可以說是你的鏡子,在幫你照出一部分的自己。當然,你也可能經常用到這種說法,描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似乎是以此說明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是善於自我反省的。

那麼,今天我們不妨就來探討一下,當你說別人是你的鏡子的時候,你究竟在說什麼?是不是真的都是自省的意思呢?

先有照鏡子的人,鏡子才有意義

如果回到最初,以唐太宗為例,我們會發現什麼事情呢?唐太宗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句話呢,那就是在和魏徵多年的彼此角力後,魏徵亡故下葬的時候。所以,這話不但發自肺腑,還兼有感慨之意。

李世民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失去魏徵是自己的損失,他是難過的。而在魏徵生前,他也容得下魏徵的直言不諱和剛正不阿,因為他知道,這就如同他需要一面清晰的鏡子才能保證衣冠端正一樣。他也需要魏徵,來幫助自己認清一些隱藏的盲點。所以,他能夠知人善用,把鏡子放在鏡子的位置上,也就照出了那些自己希望了解的平時看不到的部分。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就了解了鏡子的意義所在:鏡子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有一個善用鏡子的人。否則,正衣冠明得失知興替的作用就只是空談了。

舉個生活里的例子,J姐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很開明的人,她認為自己無論對老公還是孩子都非常敞開,還經常說老公孩子都是自己的鏡子,時常能夠幫助自己看到自己的問題。

可是在家庭系統排列里,我們卻發現老公孩子對此的說法似乎都跟她自己的印象差別很大。老公說,總覺得老婆這人摸不透,倒不是說她多有心機,而是你怎麼也搞不清她到底怎麼想的,所以也常常不知道怎麼跟她相處才合適。而孩子說得就更直接了,他說,覺得媽媽就像變色龍,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搞得自己也沒了主意,心裡常常覺得很不安定,搞不清到底什麼是媽媽說的該做什麼又是她說的不該做的。反正,在媽媽這,找不到穩定可以依賴的感覺。

J姐自己就很委屈,我對你們都這麼好,我時刻都在覺察你們的反應,都在體會你們的感受,然後根據這些去調整自己呀。我這還錯了嗎?我究竟錯哪了你們這麼不滿意啊?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人空有鏡子」的情況了,在J姐的內在沒有一個穩固的自己,因而她所謂的鏡子,跟唐太宗的鏡子差別就大了。

如果說我們用畫畫來打個比方,唐太宗就是那下筆之前,已經胸中有溝壑的大家,千里江山如何布局謀篇,早就瞭然於心了。所以他聽到別人描述的壯麗山河,是補充自己那副畫上還缺少的一些細節去不斷讓它們生動起來而已。

而J姐呢,如果也是畫畫,那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畫的是什麼,是個人?還是只鳥?是山川,還是河流?統統不知道,這時候,她聽取別人描述的時候就變成了,一會兒想畫只黃鸝鳴翠柳,一會兒又想畫一生一世一雙人,一會兒又想畫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吧,一會兒還是不如畫北國風光萬里雪飄吧......所以,到最後整張畫布上就布滿了七零八落的五顏六色的斑點,卻看不出來到底要畫些什麼了。

這也是人們在對鏡子的理解里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我們不知道鏡子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有「人」在照它。而如果我們的內心對自己是沒有一個穩定認知的,自己沒有一個穩定的人格,就會出現J姐這樣的情況,看起來的敞開,實際是無界限無原則的狀態,所以老公孩子才都會覺得她多變摸不清猜不透,這不是說她有多麼高深莫測,而是她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自己缺少穩定的人格和邊界,自然也讓別人很難與她相處了。

離開了人,鏡子照出來的只是分崩離析的碎片

類似這樣的情況里,鏡子就不再是起到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盲點的作用了。而是變成了鏡子成為了主體,而我們在根據鏡子的反應,判斷自己。

就像是看到一個角度合適的鏡子,我們就覺得自己又瘦又高,簡直太美了。再看到一個豎直立起來的鏡子就覺得,天啊,我又矮又胖,簡直沒法看了。而如果又看到一面鏡子本身是發黃的,照出來的自己臉色自然也有些暗沉,就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再如果呢有一面鏡子上面有一個污點,我們也不知道,照起來還以為自己臉上多了一顆痣,嚇得要死,覺得得趕緊去醫院了。而再看到一面哈哈鏡,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眼睛也歪了,嘴巴也斜了,而且為此耿耿於懷好幾天,悶悶不樂的。

這就是很多人在生活里自以為以他人為鑒照鏡子照出來的狀態,不是幫助更了解了自己,而是變成了自我認知不清的推手。因為鏡子跟鏡子也不一樣,鏡子也不是都是客觀的。如果你把他人的反應,當成自己判斷的依據,那你就免不了要發現矛盾和衝突到處都存在。

比如你穿同樣一件衣服有人說好看,也會有人說不好看。而你做同樣一件事也是一樣,一定有人說你做得很好,也一定有人說都是bullshit。同樣的,無論你有多麼努力,也有人會說你偷懶;無論你多麼出色,也總有人看不上。這是無法避免的。因而,沒有穩定的自我,而把對自己的認知建立在他人的反應上,是非常容易帶來各種各樣的現實矛盾的。

舉個例子,小K最近的苦惱就是相親,每周看好幾個男的,這件事已經讓她快吐了。然而,她更難以忍受的是對方對自己的怠慢,為此常常感覺到憋了一肚子氣,而如果對方對她很鄭重其事,哪怕最後沒有發展,她也會覺得愉悅。所以心情也像過山車一樣:如果對方帶她去吃肯德基了,等同於怠慢,她就覺得自己太慘了,就值一頓肯德基。反過來,如果對方帶她去吃了西餐,等同於鄭重其事,她就很開心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很有市場,還是值昂貴的西餐的。

所以,問題就來了了,小K把自己的價值跟他人的行為掛了個勾,這時候他人的行為就成了判斷自己價值的鏡子,而判斷出來的又是什麼呢?不是真正的價值,而是上下跳動,飄忽不定的狀態。為此小K的心裡也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在婚戀市場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段位。這是典型的無意識把他人當做鏡子的例子,小K自己並沒有鏡子的概念,但是她的內在對自己尤其是價值方面沒有穩固的認知,就導致她不自覺地把他人當成了判斷的鏡子了。

而他人的反應當然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喜歡的,也會有人討厭,這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如此。我們當然也不例外,你會發現那些碎片,並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拼圖。拼圖是有底板的,然後分割開來的圖形才有可拼接的意義。這個底板就像是我們內在那個基本的自我認知,那個核心自我的主體。

而碎片不是,我們無法通過碎掉的玻璃渣子重新拼回一盞燈。因為能夠撿起來的。只是一些彼此矛盾互相衝突的一塊一塊的碎片而已。一不小心,還會扎得自己滿手鮮血。

如何合理地運用鏡子,通過人際關係自我成長?

那麼,如何才能合理地運用人際關係的鏡子原理呢?怎麼讓人際關係幫助我們成長呢?

首先,回到自己是第一步,在自我混沌不清的情況下,是談不到通過人際關係成長的。所以,以人為鏡的基礎,反而是讓自己停止下來。不要再繼續通過別人來判斷和衡量自己了,這樣的鏡子照得越多,碎片越多,也就越容易迷茫和不穩定。

你需要安靜下來去感受,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你如何看待自己他人關係和這個世界?這就是慢慢地對內開始梳理自己的人格結構,對外開始清晰自己的「三觀」了。「人格結構」和「三觀」看起來都是虛無縹緲的存在,好像離生活很遠,然而事實上,卻是影響著生活每一天的比現實更現實的現實。

有了自己內在的一個基本的自我之後,我們以他人為鏡這件事才說得上有意義。這時候,你開始能夠區分什麼情況下,是鏡子上有污點,而不是你臉上長了痣;我們也能看到哈哈鏡可以用來笑哈哈,但是卻不代表你真的是那裡面的樣子。因為你對自己的樣子是有基本概念的,所以你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毫不費力,而且自然而然。

這時候,每一次與他人的相處才顯得更珍貴。因為我們願意以人為鑒,我們就更加能夠覺知自己的盲點,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像我們通過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後背一樣,我們以人為鑒照見的也是那些日常生活中自己看不到的陰影。我們知道平時自己對這部分的了解不多,因而鏡子是我們的朋友,可以幫助我們很多。

但也像我們不會通過鏡子照到了後背,就相信後背是我們整個人一樣。我們也不需要認為,我們只能通過一面一面鏡子一個個立起來,然後照到後背的不同地方,上背,中間,腰部,然後才能夠畫出一個完整的自己,然後才有一個完整的自己。你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不是因為鏡子照到了什麼,你才存在什麼,而是你原本就有一個完整的後背在那裡,無論鏡子照不照到,這個完整的後背都存在,而鏡子只是把它呈現出來了,你才看到。

同樣的,完整的你也是一樣,你一直都在那裡,無論正面還是背面側面,始終都在,也始終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從來沒有分割開來過,從來沒有分裂開來過。所以,你不需要去通過鏡子的照見拼起來的一個自我,那會是充滿裂痕的,是沒有完整性的。而是需要看到你原本就有的這個「完完整整的自己」。

你要知道,這個「你」才是生活的主體,有了它,鏡子才有意義。

作者介紹:慕棉,吉林大學工學博士,美國催眠協會(ABH)&美國加州催眠學院(P.A.S.H)認證催眠師,國際醫學最高認證中心(WMECC)認證EFT情緒釋放技術治療師,國際整體暨自然醫學學會(IHNMA)認證完型治療執行師。 現居北京,從事各類心理心靈整合治療工作。

療愈空間

傾聽生命,訴說心情

連接你我,行走世間

聯繫我們看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棉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決定了你會和哪些人成為朋友?

TAG:慕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