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族就不該跟那些無底線的人瞎混,關隴集團最後一個奇才李振的悲劇說明了什麼?

貴族就不該跟那些無底線的人瞎混,關隴集團最後一個奇才李振的悲劇說明了什麼?

中亞粟特壁畫

後梁覆滅時,朱溫時代的謀主李振主動投降沙陀人。沙陀人的中門使郭崇韜與李振同為謀臣,對李振的傳奇早已仰慕,這時感到非常意外、震驚,不禁指著李振對旁人說到「人言李振乃一代奇才,吾今見之,乃常人耳!」這句話不僅非常傷人,其後面的歷史意義也異常深刻:你李振本是關隴貴族,何以跟朱溫廝混?以致於泯滅德性至此……

李振本姓安,為涼州安氏,源自中亞安國,其家族是西晉以來幾百年的豪門貴族,後加入關隴集團建立唐朝,成為統治集團的核心成員

李振本姓安,其祖先是移民隴西涼州的中亞安國人。雖然是外族人,但這個家族確實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早在西晉時期,其族人就遷居涼州。據一些專家考證,這支安姓中亞人一開始可能是商人,直到北魏時期其祖先安難陀出任薩寶,該家族才正式成長為一方土豪。

粟特人壁畫

隋末大亂,與安氏同為涼州土豪的李軌貿然稱帝,意圖與太原李家爭霸。安氏權衡形勢,決意投靠李淵家族。當時,李振的祖先安興貴對李淵打包票說肯定能搞定李軌,其言語透露出安氏的實力已經達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

《舊唐書·李軌》:興貴對曰:……臣於涼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為軌所信任,職典樞密者數十人,以此候隙圖之,易於反掌,無不濟矣。

這些話說明安氏已經在北魏到隋末期間轉型成為擁有軍隊、財富、土地的豪強集團,當地土豪李軌家族已經遠遠不是其對手了。稍後安氏就聯合吐谷渾人滅掉了李軌,正式投靠唐朝,被李淵封為」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涼國公,食實封六百戶,其弟弟安修仁封申國公、食實封六百戶「兄弟二人都上了凌煙閣,名列武德功臣,成為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請注意:這裡是實封

安元壽墓誌

安氏稍後出現一位要人,名為安元壽。此人充任唐太宗親衛,在頡利可汗緊逼渭水之際,深得太宗信任,竟能隨侍左右出入突厥營地,死後陪葬昭陵。其墓誌《大唐故右威衛將軍上柱國安府君墓志銘並序》,是唐代墓誌的重要文獻,明確記載了安氏出自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地區(「媯水導源,涼土開國」),與《元和姓纂·安姓》一道證實了涼州安氏的身世隱秘。

《大唐故右威衛將軍上柱國安府君墓志銘並序》:君諱元壽,字茂齡,涼州姑臧人也。……父興貴,皇朝右驍衛將軍、左武衛將軍、冠軍將軍、上柱國、涼公,別食綿、歸二州實封,六百戶克施在封,六百戶克施在操。……貞觀元年,突厥頡利可汗擁徒卅萬眾來寇便橋,太宗親率精兵出討。吉利遣使乞降,請屏左右,太宗獨將公一人於帳中自衛。其所親信,多類此也。……媯水導源,涼土開國……

粟特壁畫

「唐宋轉折」導致門閥勢力衰退,宗室子弟的命運成為晚唐一道悲傷的風景線

安史之亂中,安氏再次站對了立場,支持在靈武登基的太子李亨。安抱真、安抱玉叔侄加入李光弼部,曾打敗史思明,得以全族賜姓李氏,成為宗室勢力的圈內人。

此後唐朝發生了歷史學家經常談及的」唐宋轉折「,科舉出身的牛黨與宗室李黨發生了長期內鬥,大多數宗室子弟被排擠出權力圈,如著名詩人杜牧、李商隱等。從李商隱的一生中就可以看到,在他之後的李振的命運只會更悲慘。門閥貴族身份不僅沒有任何用處,還會成為致禍之源。

果然,作為李抱真曾孫的李振,在唐朝只做到了非常虛名的金吾衛將軍、台州刺史,剛要赴任,台州還被盜賊佔領。更令人憤怒的是,他多次科舉都沒有考中進士。其中原因非常簡單:牛黨把持的朝廷是不可能給宗室子弟考中進士的,反之亦然

唐代壁畫 藩鎮牙兵

宗室集糰子弟的這種命運是晚唐歷史的一道悲傷的風景線。李商隱、杜牧的多少名句都在表達這種貴族淪落的痛苦?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這些所謂的寶劍,大多數被基層的瑣碎壓抑和叢林生態消磨得不堪一用了。但李振不同,他怒而投靠了流寇起家的朱溫。

《舊五代史·李振》:李振,字興緒,唐潞州節度使抱真之曾孫也。祖、父,皆至郡守。振仕唐,自金吾將軍改台州刺史。會盜據浙東,不克之任,因西歸過汴以策略干太祖,太祖奇之,闢為從事。太祖兼領鄆州,署天平軍節度副使。

杜牧

郭崇韜為何看不起李振?因為他很快就在無底線的遊戲中墮落了,連帶其才華也徹底枯萎

但李振的選擇被他的後半生證明為大錯特錯。朱溫集團是一個流寇起家的勢力,所作所為可謂毫無底線,實際上也正是毫無底線才造就了朱溫的崛起。這個集團的崛起是靠狡詐、反覆、暴虐、壓榨……,可以說,後梁的統治是一種比唐朝官僚統治更糟糕的東西,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叢林法則。

唐五代壁畫 五代亂世

李振很快就墮落了。他曾為朱溫獻策」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了昭宗遷都,並實際主導了唐朝最後幾年的朝局。但內心的怨毒和權力很快就發酵,他開始作威作福,過足了一把大唐宰相的癮,同時也把唐朝帶到了最後的絕路,直至最後把那批唐朝官僚集體沉河而死,還留下了千古名言:「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

五代內蒙古壁畫 宴飲圖 相對安定的朔方地區

《舊五代史·李振》:唐自昭宗遷都之後,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備員而已。振皆頤指氣使,旁若無人,朋附者非次獎升,私晉者沈棄。振每自汴入洛,朝中必有貶竄,故唐朝人士目為「鴟鴞」。……天祐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譖殺大臣裴樞、陸扆等七人於滑州白馬驛。時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嘗應進士舉,累上不第,尤憤憤,乃謂太祖曰:「此輩自謂清流,宜投於黃河,永為濁流。」太祖笑而從之。

這一切罪行犯下之後,李振的才華也忽然消失而去,異變為一個庸碌無恥的人。在沙陀兵進入汴梁時,叢林法則讓他習慣性的認為投靠新君就沒事了,結果竟被族滅。郭崇韜的評價並非沒有深意:李振的一生已從一個奇才墮落為他自己最痛恨的小吏,他走向了自己人格的反面。(完)

五代武士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咖啡 的精彩文章:

外國人在唐朝也有「治外法權」?入華波斯人曾按拜火教習慣自治
良渚古城只發現一些石頭箭簇,並無強大軍事,如何驅使民力修建龐大水利工程?

TAG:歷史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