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殤:戊戌一百二十年祭

國殤:戊戌一百二十年祭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戊戌輪迴到它的第二個周期,今年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一百二十周年紀念。

從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1898年6月11日)清德宗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變法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人士,變法失敗,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這場自1895年清政府甲午戰敗後蓬勃興起的維新救國運動,最終以流血政變的悲劇收場。戊戌變法失敗了,救亡強國的努力付諸東流,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悲劇,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嚴重受挫,最終也為清王朝的覆滅埋下伏筆,值得後人長久的深刻反思。

晚清中國是一個內憂外患的特殊時代,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數百年的閉關鎖國使得清帝國的統治者昧於世界大勢,皇權專制制度下落後僵化的科舉制度和「文字獄」等思想禁錮不僅使得人人自危而且極大阻礙了西方近代科學和先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政府官員中普遍奉行「少說話,多磕頭」的明哲保身哲學,而知識分子或醉心於「八股取士」的功名,或普遍埋首故紙堆中「訓詁考據」,呈現出「萬馬齊喑」的局面。以農耕游牧文明為底色的大清帝國在與西方工業文明的較量中吃盡苦頭,表明了在科技、制度等方面的全方位落後,落後就要挨打。因而,「師夷長技以自強」迅速成為人們的共識。隨後,洋務運動便成為一次救亡圖存的有力實踐。然而,隨著甲午戰爭中清帝國的一敗塗地,事實上宣告了只學器物,不改制度,「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破產。

反觀被國人視為「蕞爾小國」「東洋島夷」的日本,在經歷「脫亞入歐」「全面西化」明治維新之後,一舉擊敗了龐然大物清帝國,躋身世界列強的行列。甲午的戰敗使國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同時也促使有識之士探尋新的強國救亡之路。

序章:公車上書

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回北京,一時舉國震動,群情激昂。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考進士的上千名舉人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痛斥談判大臣賣國,提出反對《馬關條約》及拒和、變法、遷都三項主張,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雖然這次聯合上書最終沒有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但卻發出了「救亡圖存」的時代最強音,反映了許多愛國人士的心聲,也有力的促進了民眾的覺醒,為維新救國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有為意識到維新事業僅靠朝廷是不夠的,還需要造成一種社會力量來推動。於是,這些傳統功名不高的「讀書人」,開始通過創辦報刊和組織學會傳播維新變法的主張。

1895年8月底,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每十天集會一次,發表演說,探討國是,宣傳新知識,並先後出版《萬國公報》《中外紀聞》作為機關報。強學會的每次演講都吸引了大批聽眾,影響日大,不僅許多京城名流參與其中,一些高官也屢屢「贊助」,表示支持,以顯示自己的「開明」。隨後,他又在「得風氣之先」的上海組織了上海強學會,創辦《強學報》作為機關報。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由梁啟超主筆,先後發表《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論君政民權相嬗之理》等文章,在不長的時間內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政論刊物。1897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

到1898年「戊戌政變」為止,短短二三年間各地興辦的各類學會就有七十多個,一時間維新變法的思潮激蕩海內。

高潮:百日維新

甲午戰敗的惡果不僅僅是割地賠款,一方面戰敗的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極大刺激了列強的侵略野心。甲午戰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古老的中國在19世紀末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

隨著時局的日益危險,從1888年12月到1898年2月康有為先後七次以《上清帝書》上書光緒皇帝,大聲疾呼「瓜分大禍,迫在眉睫」「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另無他圖」。1898年6月11日,深受維新變法思想影響,「不甘心做亡國之君」的光緒皇帝詔定國是,標誌著維新救國運動進入了最高潮。隨後,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

「百日維新」期間,維新派提出了諸多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主要是裁減閑散重疊的機構,裁汰冗員,要求長期享有不勞而獲特權的旗人自謀生計,准許鼓勵官民論政。在軍事方面主要是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已經不合時宜、戰鬥力低下的綠營。在經濟方面主要是成立農工商局,保護農工商業,獎勵發明創造,鼓勵私人辦實業,修建鐵路,開採礦產;成立全國郵政局,改革財政,編製國家預算等。在文教方面主要是設立新式學校、譯書局,開辦京師大學堂,派留學生,派遣留學生,自由辦報、成立學會等,改革科舉考試製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等。

儘管為了減少改革阻力,維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已經相當溫和。比如在政治方面,曾把開議院、興民權、建立君主立憲製作為基本政治綱領的維新派在改革實踐中僅僅提出了變官制(即行政改革)的主張,曾對科舉制度大力批判,認為應當早廢科舉,最後也只是提出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然而,因為觸犯既得利益集團利益,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守舊派官員站到了改革的對立面。他們紛紛向慈禧太后哭訴,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圍,漸漸同維新派勢同水火。

隨著變法的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強,維新派與守舊勢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改革的阻力也越來越大。因為頑固派的陽奉陰違,暗中阻撓,許多改革措施難以落實。面對這種局面,光緒帝陸續免去一些守舊大員的之職,由維新派官員取而代之,這使得雙方矛盾更加激化。到9月初,雙方實際已毫無妥協的餘地,表面上洶湧澎湃的維新救國浪潮實際上暗潮洶湧,山雨欲來風滿樓,維新變法運動的前途開始烏雲密布、晦暗不明。

落幕:戊戌政變

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調整,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改革成功的寥寥無幾,改革者的流血犧牲更是史不絕書。因為一個舊的官僚體系,其力量是強大的,其利益是難以侵犯的,因而也是難以戰勝的。而少數成功的改革中,如春秋時期的「商鞅變法」、明朝的「張居正改革」,除了朝野上下凝聚共識,最高權力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令人痛惜的是,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改革力量和守舊力量的差距始終是懸殊的。從始至終,維新和守舊的鬥爭就和帝黨後黨圍繞最高權力的爭奪交織在一起,因而,最終的失敗也就難以避免了。

1889年,19歲的光緒帝大婚,按照慣例開始親政。然而,慈禧太后根本不想「歸政」,所以,實際權力一直為她所掌握。從新政詔令頒布開始,慈禧就暗中集聚力量,採取措施,伺機政變,重新「訓政」。6月15日,,新政推行第四天,慈禧就命令光緒在一天之內連發三道諭旨。第一道免去帝師翁同龢的職務,作為帝黨中最支持變法的官員,翁的免職極大削弱了維新改革的勢力。第二道是規定凡授新任二品以上官員,必須到頤和園皇太后面前謝恩,這樣就控制了朝廷的用人大權。第三道最為關鍵,是任命親信榮祿任職直隸總督,統領北洋三軍,控制了京津一帶的兵權。

1898年9月21日凌晨,在守舊勢力的支持下,慈禧太后突然由頤和園回宮,囚禁光緒於中南海瀛台,捕殺維新人士,宣布重新「訓政」,廢除新法。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6人被捕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在這次驚心動魄的新舊較量中,維新事業嚴重受挫。這是國家、民族、社會的不幸,也是統治者的不幸——喪失了變法圖強機會的大清王朝從此逐漸走向了崩潰的結局。

今天,我們的所享有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仁人志士接續奮鬥的結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加應該對民族的歷史心懷敬意,銘記那些為國家富強犧牲奉獻愛國志士們,將自身的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業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無聲處風吹雪 的精彩文章:

TAG:於無聲處風吹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