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逝世93周年,他的這些言論放在今天仍不過時!

孫中山逝世93周年,他的這些言論放在今天仍不過時!

原標題:孫中山逝世93周年,他的這些言論放在今天仍不過時!


歷史上的今天: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鐵獅子衚衕行館,終年59歲。3月19日,孫中山靈柩移中山公園,3月24日至月底前往致祭者達7萬多人。4月2日出殯,靈柩暫放西山碧雲寺石塔中,參加送靈到西直門的群眾達30萬人。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因患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東城鐵獅子衚衕5號行轅逝世,終年59歲。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


孫中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下面就讓我們重新回顧歷史,


一起來看看,


我們所不熟悉的中山先生!


【文采斐然的詩人】



都說革命家是天生的詩人。孫中山一生寫過不少大氣磅礴的政論文章,寫詩卻很少。雖數量不多,卻也是閃爍著真知灼見、文采斐然的佳作。


出於自謙,也有點怕別人誤以為他在事業和詩之間「輕重倒置」,在公開場合下,他從不承認自己是詩人。但是,無論哪位評論家,誰也不能不承認孫中山詩藝的超卓。


1883年,17歲時的孫中山。這是孫中山存世最早的照片。



1892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與友人合影。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關心焉、尢列。他們四人關心祖國命運,探討救國方針,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被人稱之為「四大寇」。



1905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孫中山(二排右二)與中國留學生合影。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歸國途經香港時在船中的留影。



1911年12月26日,孫中山與黃興等在上海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中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


1912 年1 月,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與總統府職員合影。



1912年9月11日,孫中山拜訪清攝政王載灃,對其在辛亥革命中,能代表清政府遜位並和平交出政權加以慰勉,並贈送親筆簽名蓋章照片一張給載灃。


【高雅不俗的書法家】



孫中山先生好寫字,雖不以書法知名,但他的書法作品卻有著不同尋常的韻味。先生的字,結體緊密,氣象雍容,有一種大家風範,其墨寶,不僅是珍貴的革命史料,也是難得的書法作品。



孫中山書法《博愛》


無論是案頭小牘或辟窠巨構,所書皆開闊雄渾、朗健清逸,字字獨立卻氣脈渾整。自始至終都貫徹著一種正大、沉毅、豪邁的陽剛精神和恢弘獨特的美感,在雍和中透著高雅與不俗,體現了孫中山的偉人氣魄和不朽精神。


孫中山書法《有志竟成》


他雖放筆直書,隨意揮毫,不受任何拘束,但百變不離其宗,剛勁有力的書法中透出了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不拘泥於傳統布局排列,突破舊規,而更注重書寫內容及筆下情感的表達,一氣呵成。



孫中山書法《明德》



孫中山書法《用便民生》



孫中山書法《天下為公》


孫中山《致胡漢民書》



孫中山行政手跡


【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者】



在「國父」孫中山的思想中,中國傳統文化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以下言論,皆摘自《孫中山全集》。


1、中國文化在退步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都有很好的文化,從前文化的進步是很快的。近二千多年以來,沒有什麼文化,現在的文化不如唐虞,不如秦漢,近人的知識,不如古人的知識。



2、去做才能進步

二三千年以前,求進步的方法,專靠實行。古人知道宇宙以內的事情,應該去做,便實行去做……到了後來,不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便是「述而不作,坐而論道」,把古人言行的文字,死讀死記,另外來解釋一次,或把古人的解釋,再來解釋一次。你一解釋過去,我一解釋過來,好像炒陳飯一樣,怎麼能夠有進步呢?


不去行,便無法可以證明所求的學問是對與不對;不去行,於是所求的學問沒有用處。



3、文化人的責任是讓社會進步


從前中國人說:「士為四民之首。」學者的力量在社會上很大。詳細說,學者是先覺先知,一舉一動能夠轉移社會上風氣的。社會對於學者也是很尊敬的,如果學者有了主張,社會上都是要服從。


所以學者對於社會,對於國家,負擔有一種責任。現在學者的責任,是在要中國進步。



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在由天津趕赴北京的列車上。


4、要不怕事


就中國從前的情形說,周朝以前的進步是很快的,到了周朝之後,文化便很老大,由於老大的結果,便生出怕事的心理。怕事是好是不好的呢?從好的一方面講,是老成持重;從不好的一方面講,是志行薄弱。

總而言之,人到了怕事,便遇事畏難,不去做艱難的事,只找容易的事去做;好像倒一盆水到地下,總是向沒有抵抗力的低下部分去流,是一樣的道理。人到了畏難,就不敢輕於嘗試,試問文化上怎麼能夠有進步呢?



1916年4月9日,孫中山、宋慶齡等在日本東京集會討袁時的合影。


5、知難行易


應該說「知是難的,行是不難的」。我們中國人的心理,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為行是難的,知是不難的。把極容易做的事,視為畏途,不去實行,求一點實際的結果,把極難知的事,看到太容易,不去探求。所以二千多年來,對於一切人情物理,都不能登峰造極。


就知和行的難易之先後說,凡百事情,知了之後才去行,是很容易的。如果不知也要去行,當中必走許多「之」字路,經過很多的錯誤,是很艱難的。凡百事業不能做的緣故,都是由於不知。如果知了,是很容易行的。



1924年11月17日,孫中山、宋慶齡夫婦來到上海,在寓所接見各界代表。


6、家族和家鄉是中國人的根


外國人常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中國人對於國家觀念,本是一片散沙,本沒有民族團體。但是除了民族團體之外,有沒有別的團體呢?我從前說過了,中國有很堅固的家族和宗族團體,中國人對於家族和宗族的觀念是很深的。

譬如中國人在路上遇見了,交談之後,請問貴姓大名,只要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親熱,便認為同姓的叔伯兄弟。由這種好觀念推廣出去,便可由宗族主義擴充到國族主義。我們失去了的民族主義要想恢復起來,便要有團體,要有很大的團體。我們要結成大團體,便先要有小基礎,彼此聯合起來,才容易做成功。



我們中國可以利用的小基礎,就是宗族團體。此外還有家鄉基礎,中國人的家鄉觀念也是很深的。如果是同省同縣同鄉村的人,總是特別容易聯絡。依我看起來,若是拿這兩種好觀念做基礎,很可以把全國的人都聯絡起來。要達到這個目的,便先要大家去做。中國人照此做去,恢復民族主義比較外國是容易得多。


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外國不如中國。因為中國個人之外注重家族,有了什麼事便要問家長。



1924年11月22日,孫中山攜宋慶齡等乘船離滬,取道日本轉赴北京,孫中山由滬赴日途中在船上留影。


7、堅定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


說到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在數百年以前,歐洲還是不及中國。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喚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識也應該喚醒他。


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把一個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


1925年3月19日, 孫中山靈柩移送北京中央公園,宋慶齡等家屬在北京中央公園靈堂守靈。


8、對中國文化正當的態度


能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被古人所役。恢復我一切國粹後,還要去學歐美之所長,然後才可以和歐美並駕齊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大學今尚在,已無讀書人!
敗家子烏克蘭,兩個月拆一架圖—160,還好俄羅斯出手及時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