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是換一個角度,照片變作品

只是換一個角度,照片變作品

我昨天在一個平台發了一個動態就是我用微距跟沒有微距的區別!

結果評論很精彩!

有人說「一看就是忽悠,兩張根本不是同一個景物」

有人說「得了吧,右邊的就不能靠近一點拍」(意思就是大場景靠近拍就有局部的效果)

有人說「變味了,這還是蔥?」

其實,這些沒有對錯,因為都站在自己的事物看東西了,比如第一個人,一看就是不懂攝影的,因為他不知道微距可以發現事物的微小細節。第二個呢?沒有玩過攝影的,以為靠近拍就可以得到局部效果,他不知道很多鏡頭無法近距離對焦。

第三個意思就是你拍蔥,就是拍一根蔥,現在拍成我不認識的東西,我就覺得變味了。這是缺少藝術細胞的表現!

其實生活中,我相信大家也會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你要麼吐血而死,要麼置之不理!因為沒法溝通!

所以攝影的學習過程,不是速成,就可以解決,而是一個了解學習到發現思考的過程!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些角度發現的問題。的確現在很少人願意看這些文章,因為我們都想浮躁速成,而忘記了內功的修鍊!

案例一

大家看到這個場景,你會怎麼拍呢? 如果你有更好的角度,你可以在後台發給我

這個角度屬於第一眼的角度,就是我們抬頭看的角度,就是我們看到這個場景,它吸引了我,但是作者還來不及思考就按下快門了。

當然,你仍然可以說,這已經是經過思考的照片了,為什麼呢?因為作者發現了這個東西可以拍,也採取了低角度,也採取對稱性構圖,而且有立體感。但是我認為,這是常識,是一個人的反應條件,比如看到這個屋頂,我想拍一下,這是第一眼的角度。但是忘記了尋找第二眼的角度。

那如何進行思考呢?

也許你已經有答案。

我們換一個角度!

當我們仔細看了一下的時候,我相信部分人會出現 第一種情況,意思就是說都不是同一個場景沒有可比性。這就是不會變通了。我想表達的是思考的過程!

也就是在第一個場景的建築,如果我們懂得思考發現,我們會採取垂直的低角度,去拍攝一個均衡,對稱的畫面,這樣的畫面側面可以反映古建築的同跟異,而且在畫面構圖來說,也非常整潔乾淨。

構圖好的照片,就如一個打掃好的房間,整潔有序,視覺舒服!

沒有構圖的照片,就如同雜亂的環境,心生煩躁,無法靜心觀察!

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個案例,其實我說的過程,就是攝影的發現過程,也就是我們學習攝影,一定要掌握這個思考的過程!

那這些能力,怎樣得來?就是思維的訓練,見識多廣,同比發現,細中思考!

像我們今年每周五在終身會員群舉行的思維碰撞,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年底的時候,就會意識到 「見識多廣,同比發現,細中思考」 可貴性了!

攝影師,學會了思考,才能悟技術到內功!

反過來,如果我們那位同學,當時想多一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比如

比如這個同學,也採取了這樣的仰拍,低角度拍攝。

也就是採取了兩種拍攝的可能性!這樣後期的選擇的空間大了,因為有了對比就有選擇。

其實攝影能力,也就是在多拍不同角度上進行對比之後,才慢慢積累出效果的。

但是這兩張有線條,有對稱的照片,是不是就算是好照片呢?

未必的,因為好的照片,必然會涉及到更多的光影,色彩,以及文化內涵。比如古建築跟電線杆,都有線條,但是電線杆呈現更多是線條空間構造,但是古建築除了這些,還有色彩的搭配,圖騰的文化講究,所以在美感視覺上給人想像思考的空間更多!

簡單來講,攝影不是一種說明,更多是一種訴說!這種訴說,就是承前啟後的文化延續與記錄!

當然,我這樣說,不是叫我們學員去做文化學者之類,我只是希望我的學員可以學會思考,然後在拍攝的過程中,盡量學會美感的積累,積累發現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攝影 的精彩文章:

每次拍照片,把這些拍攝心法,翻開來看,還擔心沒有思路嗎?
三步對比,告訴你手機攝影怎麼出作品!

TAG:教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