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辛亥革命後,民國的重工業得益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辛亥革命後,民國的重工業得益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中國的煤鐵開採和鐵路、航運等部門,一向是控制在帝國主義國家手中的。官僚資本為了鞏固其統治,也辦了一些軍火工業、煤礦和鐵工廠。民族資本在重工業方面的投資是很微弱的。辛亥革命後特別是歐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乘隙在重工業方面得以發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採煤工業。中國的採煤工業大部分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民族資本投資採煤工業的很少。辛亥革命後政府公布的《礦業條例》鼓勵人們從事採礦業,因而採煤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據統計:1912年向農商部領取的礦照為21件,1913年為32件,1914年為58件,1915年猛增為153件,其中以領取煤、鐵、金、銀礦照的居多。隨著煤產量的增長,進口煤逐漸減少,出口煤不斷增加。據統計:1914年進口煤炭價值為870萬海關兩,出口煤炭價值為926萬海關兩。出入口相較,出口額已經超過了進口額,煤炭業的發展「猛進無緩」。

民國採煤工業

鋼鐵工業。1911年全國鋼鐵總產量為12萬多噸,1916年發展為41萬千噸(其中鐵為36萬噸),增加近二倍半。隨著鋼鐵產量的增加,國內鐵礦需求相應增加,鐵砂產量也隨之增長,出產的鐵砂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有出口。如1912年鐵砂的產量(機械開採)為22萬噸,凈出口為20萬噸;1916年上升為62萬噸,凈出口為25萬噸,產量增加近二倍。這時期由華商經營的制鐵工廠也有增加。除原有的漢冶萍公司大冶鐵礦廠外,還有上海新成立的和興鋼鐵廠、大冶的濟華鐵礦公司(1917)、漢口的揚子公司以及後來的石景山煉鐵廠等。

民國鋼鐵工業

銻、鎢等有色金屬業。銻、鎢為軍事戰略物資,歐戰期間價格猛漲,我國出口猛增,獲利倍增。1912年純銻產量為1萬5千噸,1917年增至2萬3千噸。鎢在1915年始發現,1916年產量就達二千噸,1918年猛增至一萬餘噸。鎢主要輸往美國和日本。它主要產於湖南,產量佔全國產量的90%。湖南的銻砂和純銻在歐戰期間為各參戰國所爭購,純銻一噸價值由一百四十六元上漲至一千元。據統計:1914年銻砂出口15萬石,總值25萬5千多兩,1916年純銻總值為463萬兩,生銻總值為467萬多兩,1917年生銻出口為32萬多石。

水泥業。辛亥革命前,中國所有水泥一半來自歐洲。歐戰期間,歐洲水泥來源斷絕,因此國內水泥工業得以發展。除原有唐山啟新洋灰公司、湖北大冶水泥公司、廣州的廣東士敏土廠三家水泥廠外,又新設了上海龍華的上海水泥公司,南京龍潭的中國水泥公司與無錫的太湖水泥公司、河南的六河溝水泥廠四家水泥廠。這期間,水泥生產異常有利,每桶水泥由市價五元漲到十元。

民國水泥業

交通運輸業。1912年--1916年,北洋政府為興建鐵路的對外借款共為2億餘元。這些借款大多數為北洋政府挪作軍事、行政費用,真正用來修路的經費很少。民國後並沒有修築大的鐵路幹線,只是零星地修築了幹線中所未完成的地段和一些支線。1912年一1913年間修築了256英里,1914年一1920年間修築了804英里,九年間總共修築鐵路不過1060英里。這期間民營鐵路雖有發展,但成績也不大。除蘇、浙、湘等省各有已成鐵路一二百里外,其他各省商辦鐵路還處於修築土方或購買材料階段。

民國火車

輪船航運事業。舊中國的航業大都控制在帝國主義所辦的輪船公司手中。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上海、汕頭、廣州、杭州等幾個大的通商口岸,陸續出現了一些民營的輪船公司。1910年,中國共有輪船885隻。1912年為897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商船增加較快,1914年為1140隻。到1916年,猛增到1340隻。1919年輪船數達到1410隻,與1910年相比,輪船增加525隻。這期間我國船數雖然增長較快,但增加的大多數為小輪船,而且以4噸以下的居多數,4噸以上的較大輪船增長得很少。所以中國的輪船只能在沿海和內河航行,航行外海的很少。這說明中國的航運事業雖有發展,但仍很落後,中國內河航運和外海運輸仍然操縱在帝國主義國家輪船公司手中。

民國輪船

此外,公路、郵電等事業也有所發展。

總之,中國民族工業無論從設廠數目和投資規模以及發展速度方面,都比革命前大有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研究僧 的精彩文章:

作為晚清第一權臣,他的手段謀略之高明,把孫中山黃興騙得團團轉,甘心擁護他當大總統
徐州失利,上海失利,黃興出逃日本,南京三軍無主,二次革命就此失去精神支柱

TAG:民國歷史研究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