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切安樂,無不來自困苦。夏目漱石讀後

一切安樂,無不來自困苦。夏目漱石讀後

妙峰山上的花兒,已經準備好了,只等你一聲令下,就開出一個荼蘼的春天。2018年的春天好像從這周才開始,雙拋橋下的水,暖了,走在橋上的你,笑嘻嘻的,心裡也知道這個秘密。

熱寂讀書會的閱讀分享會開始恢復常態,這一次地點選在了怡山創意園的NO SUGAR。loft style,大概有300㎡的廠房,改裝成了兩層。一層視野開闊,二層相對獨立。

以讀書會的角度看,這裡還不錯,空間高敞,間距適中,有些忘形時的大聲說話也不會過於干擾周邊的人,咖啡印象不深,紅棗牛奶和莫吉托還不錯,小食拼盤可以消磨時間,在怡山創意園裡,食物品種算豐富的。

GIF

這一周,我們共同閱讀了夏目漱石先生的《心》和《少爺》。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心》至今仍躋身於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

1984年,夏目漱石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夏目漱石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他一生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態度。

以下為讀書會各位組員的簡短讀後感

1.

之前沒有讀過任何夏目漱石小說。這是第一次讀他的作品,相較於去年讀的川端康成的「物哀」、「虛無」之美,三島由紀夫的「肉體」、「死亡」之美,夏目漱石的《心》就不免顯得枯清、淡然。但是,在不加修飾的娓娓道來中,在幾近瑣碎的日常生活描述中,我不知不覺對這篇小說產生了一種親近感。

也許,這種親近感來自於《心》里「先生」在遺書里毫不迴避的進行內心挖掘,把害怕,優柔,自私,自責的心理毫不遮掩地寫了出來。這種自我剖析和描寫的那麼真實,真實到讓我看到自己內心最隱秘之處,回想起我生命里曾經壓抑的一些過往。我似乎能同「先生」一起深切的經歷無可奈何的孤獨和失望。

但是,這又與太宰治《人間失格》中消極、病態、自虐式的揭示人性陰暗面有些不同。《心》似乎更想讓人從「先生」的自我剖析中能有所借鑒,不再重蹈覆轍。

2.

從《心》到《小少爺》,讓我幾乎有一種看兩個作家作品的感覺。夏目漱石的這部作品行文流暢到讓人有一種十萬字一氣呵成的感覺。到最後部分,「我」和「豪豬」因捲入學生打架事件而上報的部分,語言的譏誚、反諷讓我不由的想起魯迅先生,等看完整篇小說回頭再看序,才發現原來魯迅先生是夏目漱石的粉絲。

很喜歡這篇小說的文位元組奏和風格。這樣的節奏和風格竟與「我」魯莽、耿直的性格「不謀而合」了。這使我想到曾經看過一段略薩的話:「只有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情緒和節奏講述,裡面的故事才能令人可信、才具有真實性、才有魅力、才能令人感動;反之,如果撇開這樣的語言,就不能像現在這樣讓我們著迷,因為這些故事就是講述這些故事的語言。」

看到夏目漱石的名字出現在太多人的筆下,但始終沒有看過他的書,從「我愛你」用「今晚月色真美」來替代這件事,到無意中看到「我把人生看成是無常的,把人無可奈何、與生俱來的輕薄看成是虛無的。」這句擊中到我的話,我覺得怎麼都要看一看他的書吧。

這竟然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書,完全讀不出時間的隔閡,讀到「先生」的遺書那一部分,一口氣看完,被震撼,怎麼可以把人性剖析地如此細膩而不複雜、深刻而透徹。我整個人呆坐在床上,聽不見四周的任何聲響,腦子裡全是「先生」娓娓道來的痛苦與孤獨。

其實看的過程中能大致猜到情節或人物的命運,作為一個對感情從來不會猶豫或克制或彷徨失措的人,我從一開始在心裡想著「這也算個事嗎」,到看完認真的覺得「這確實是個事啊」。夏目漱石的文字,平淡如水,卻無處不在。

於自然處見真知。每一處「自然」都有剛剛好的設計,從緣起、發展、反覆、結局,直面黑暗的最深淵。結構轉承並無大幅跌宕,因此呈現出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通天大路,一往無前。我於「先生」是不是贖罪的起點,「K」於先生是不是記憶的終點,也無謂執著過分剖析。「

我早該死亡,卻也不知道為何活到了此刻」。個體精神與群像描摹完美融合的黑色幽默,全景滲透到故事的節奏與細節。眾生百態,針砭時弊,嬉笑怒罵,牽引神經與情節共同呼吸,於我而言大抵就是夏目漱石最動人的文風。

腰封上國民作家幾個字讓我對夏目漱石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之前對他的了解僅僅是日幣上的那個頭像還有他把i love u 翻譯成今晚月色真美的那段印象,想說這麼一個浪漫多情的文藝作家為什麼會是國民作家這種聽起來那麼接地氣的人兒呢?於是開始進入《心》的閱讀。

對我而說,小說讀起來是很流暢的心理感受,翻譯的到位讓我幾乎忘了這是日本作家寫的文字。一定要說一個詞來形容文字給我的感受,居然是別緻兩個字。不管是用詞還是那些細膩的感情描述都好,就覺得好別緻。

1.

看《心》的故事,內心充滿愧疚,因為夏目漱石的描寫,從一開始就讓你鑽進了主角的內心裡,主角的每一根神經和敏感都和你交織在一起。上一次被這樣帶入另一個人的靈魂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只是這個靈魂,自私得很真實,遇見的問題彷彿也是每個人都很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狀況,只是背景更複雜,結果更極端。逼著你捲入去感受。

整篇的閱讀推動力是「我」對先生未知的著迷和情緒,然後是一早設下的關於先生往事的懸念。

2.

如果說心是一種從清淡到濃烈的哀傷,那麼《小少爺》是截然不同的歡快感。跟著這位人物的靈魂走,並沒有太複雜的情緒,也沒有過度的敏感,一直大大咧咧。故事很集中,將所有人物放在學校里通過一些日常描寫,個性迥異的幾位躍然紙上。這些人物似乎很典型,在我們的生活中彷彿都能找到原型,所以親切,閱讀起來活生生的,日久見人心的樣子。如自私富於心計的紅襯衫,注重溜須拍馬技巧的馬屁精,還有骨子裡透著俠氣仗義的豪豬。

而阿清婆像是家中的理想女人,給人一種媽媽和妻子結合的溫暖感受。語言風格十分有趣,諷刺和嘲笑也十分帶勁。兩篇完全不同的心理,和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帶來相當區別而痛快的閱讀體驗。

附錄:《夏目漱石之妻》節選

漱石留學英國時和妻子鏡子的信。(看完覺得這就是理想情書的樣子——含蓄的表露)

「你在信里提及忘給我回信的事,總推說諸事繁忙云云。『諸事繁忙』這種借口,我是不會接受的。」

「離鄉半年,已生厭倦。然而,卻並不願回去。期間你只來了兩封信……你總不回信,雖不教我擔心,卻使我寂寞……時日漸去,我開始惦記家鄉的種種。像我這樣不近人情的人,近來也開始頻頻牽掛於你。真少見啊,是不是該表揚我一下呢。」

-漱石

「你在信里說你不願回來,說你頗感寂寞,說你牽掛於我,這些都讓我吃驚。我也一直牽掛著你,自信愛得並不比你少……」

「這種事如果只是單方面的話就毫無意義,我這樣想著,才一直沒有奉告你。你說你也想我,這真是再快樂沒有的事了。而我的心意,現在也傳達給你了呢。」

-鏡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熱寂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有些東西割斷了你的靈魂

TAG:熱寂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