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宋代五大名窯之外的瓷器

盤點宋代五大名窯之外的瓷器

龍泉窯: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廠,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生二所燒的窯名「龍泉窯」,又名「弟窯」。

耀州窯:

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始於唐代,當時燒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較大發展,北宋末為鼎盛期。其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於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磁州窯:

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台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風格獨特的磁州窯瓷器,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融入本地特色,精細粗獷並存,豪放工緻兼有,與同時期的五大名窯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濃厚的民間情趣,裝飾形神兼備,別開生面,頗具北方特色。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吉州窯:

吉州窯位於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境內,北距吉安市約8公里。隋至宋,吉安稱吉州,故名。在永和鎮西側約2公里長、1公里寬的範圍內,廢窯累累,瓷片和窯具俯拾皆是。現今永和鎮仍殘存著一條條匣缽和窯磚鋪砌的長街古道,這一帶就是古「東昌」縣縣城的所在地。東昌地屬吉州管轄,故名為「吉州窯」,又稱為「永和窯」。

吉州窯地處吉安縣東南隅,濱臨贛江,上溯贛州,下達南昌,淺山叢林綿亘數十里,面對瓷土基地青原「雞岡嶺」,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吉州窯在當時「海宇清寧」的環境下.又在鄰近的豐城洪州窯、新干塔下窯、臨川白滸窯、永豐山口窯和贛州七里鎮窯等的相互促進下得到飛速發展。宋代元豐年間,已是「民物繁庶,舟車輻輳」的「天下三鎮」之一的瓷城了。

吉州窯遺址現有廢窯24處,即窯嶺、茅庵嶺、牛牯嶺、後背嶺、窯門嶺、官家塘嶺、屋後嶺、豬婆石嶺、蔣家嶺、七眼塘嶺、松樹嶺、曹門嶺、亂葬戈嶺、尹家山嶺、本覺寺嶺、上蔣嶺、講經台嶺、曾家嶺、斜家嶺、楓樹嶺、拓樹嶺、自家嶺、天足嶺、下瓦窯嶺等。

建窯:

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緻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迹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陽窯)。該窯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聞名於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地為牢一C 的精彩文章:

鑒定瓷器小知識

TAG:畫地為牢一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