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北台灣黃緣區分詳解!

南、北台灣黃緣區分詳解!

眾所周知台緣分布於台灣南北不同區域,就一如國內所謂安緣、河南緣、浙江緣的分布區別一樣,不同地方的龜都有不同的特點。

但很多人都是憑著經驗和直覺去判斷的龜的相應產地,今天獲得來自台灣國立大學一位教授對台緣不同區域區分的論文,分享給各位,以此增加我們對黃緣的研究。

台灣食蛇龜在甲殼形態上的地理變異:

食蛇龜廣泛分布於台灣島內低海拔原始林、低度開發次生林與丘陵地區,主要為陸棲性,喜好在高覆蓋度的冠層林下活動,多利用灌叢和落葉層為棲地。

除了雌龜在產卵季對環境溫度的需求外,很少進入開闊地,活動區域環繞在水源附近(如溪流、池塘),全身泡在水中的習性並不常見,唯在夏季或乾季才有較高頻率。

冬季休眠期則常埋藏於草叢基部、落葉堆、樹叢或石塊下方、洞穴或土中;活動期為四月到十月,渡冬期則為十一月至三月。

中部族群多於清晨(6-9點)及下午(3-7點)活動。

南部族群則多於清晨(6-8點)及下午(4-8點)活動。

平均活動範圍雄龜大於雌龜,然而個體間存在差異,最大曾有達8.25公頃的記錄,但多數有固定利用特定區域的傾向。

黃緣龜為雜食性,可攝食植物果實、蕈類、無脊椎動物或較大型動物死屍等。

近年來,分子遺傳工具普及,針對各類生物遺傳變異的研究方興未艾,而形態變異與遺傳變異的研究結果,也相互支持,台灣地區的食蛇龜。

在林奕甫針對台灣122隻食蛇龜野外個體初步的粒線體基因分析下,發現遺傳與地理間存在關聯性,可分成兩個基因交流的大群,其中一個大群內又分化為三個分支群,在地理空間分布上,一個主要位於台灣的北部(由中央山脈北段東側經台灣北部延伸至西部苗栗丘陵的範圍內),另二群則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其中一群在海岸山脈東側的範圍內,這三個分支群中,以東部二群之間親緣關係較近;另一大群內亦分化為二個分支群,一群分布於中央山脈以西、苗栗丘陵以南至恆春半島以北的範圍內,另一群分布於恆春半島。

性別間差異達顯著之原始值變數共有28個,分別為腹甲特徵9個、背甲整體長度特徵10個、背甲_椎盾特徵4個與背甲_肋盾特徵5個,皆顯示雌性大於雄性。

整體而言,由以上7個甲殼特徵來看,台灣地區食蛇龜性別間甲殼形態差異主要表現在腹甲後頁由股盾起至最末端的輪廓形狀上(股盾長6、肛盾長7、腹盾寬12、股盾寬13),雌龜由股盾起較為寬長,至肛盾窄長而近末端較削尖,雄龜則由股盾起較為窄短,至肛盾卻較雌龜寬短而近末端較圓鈍。

背甲上的差異則為雌龜的背甲中部較寬(中背甲寬28)、第二右肋盾(第二右肋盾長39)較長且最後緣盾(最後右緣盾寬36)較窄,雄龜的背甲中部較窄、第二右肋盾較短且最後緣盾較寬。

整體而言,就以上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台灣地區食蛇龜雌龜地理分群間甲殼形態確實存在差異,且以東部二群(尤其東部第一群)與其它三群之間差異較為顯著,主要差異在於殼高、背甲後段寬度(最大背甲寬19)及腹甲前頁前段寬度(肱盾寬10)。

東部第一群殼高最高、背甲後較窄且腹甲前頁前段較窄;東部第二群殼較扁平、背甲後段較窄且腹甲前頁前段較寬;西南部群、北部群及半島群則為殼更扁平、背甲後段較寬且腹甲前頁前段較窄。

因為截取了論文中的部分內容,所以本文就排除了很多具有邏輯的學術分析,直接截取了部分結論與結果。

總體而言就是黃緣的公母可以不用看尾巴而直接從外形而判斷(這有助於幫助很多願意對閉殼龜進行分析,或是進行大批量採購龜的朋友)。

除此之外,對於台灣龜的分布及特徵可以歸納為,東部龜背甲高,中部和北部背甲相對較平。

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論台灣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東(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6℃以上。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冬季溫和,最冷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6℃。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季明顯,降水集中在雨季,且年降水量大。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一般,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濕度較大,且在適合的季節食材豐富,並大量攝食才能造就緣的高背,以此這也排除了傳播多年的「少喂高背」的說法。(當然這也跟龜本身的基因有關)

Author:什麼玩意兒

Editor:rly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龜 的精彩文章:

赫曼氏陸龜簡介
納塔爾折背陸龜的飼養

TAG:陸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