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85年百萬大裁軍:鄧小平的擔憂

1985年百萬大裁軍:鄧小平的擔憂

作者|潘宏

來源|《百年潮》2015年12期

圍繞1985年百萬大裁軍這個主題,筆者專門採訪了時任副總參謀長、負責軍隊編製體制調整的何其宗將軍(以下稱何將軍)。在南京寓所,何將軍精神矍鑠,用濃濃川音很切題地接受了九個小時的採訪,筆者在錄音資料整理完畢後,趁何將軍來京之機,對訪談內容再行補充、核對。在歷史的真實與親歷者的相互印證中,有關1985年百萬大裁軍啟示和鏡鑒意義的思考由此而生,成文依採訪為據,奉饗讀者。

裁軍勢在必行:軍隊的腫、散、驕、奢、惰

談到1985年百萬大裁軍,另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1985年前的幾次精簡整編,尤其是被何將軍稱之為「第一個階段」的1982年整編,言外之意,應重視這次整編對大裁軍的基礎性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至198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先後經歷了多次精簡整編。特別是從1975年鄧小平擔任總參謀長和軍委副主席至1985年的十年時間裡,連續進行了四次較大規模的體制編製調整和精簡整編。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文革」十年間召開的唯一一次軍委擴大會議,意在清除林彪對軍隊建設所造成的影響,貫徹執行毛澤東關於「軍隊要整頓」「要準備打仗」的指示。會上,鄧小平以《軍隊整頓的任務》為題發表講話,明確指出軍隊整頓的任務就是整頓軍隊存在的「腫、散、驕、奢、惰」問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後,近十年的整軍備戰,兵員膨脹嚴重,到1975年全軍總員額共計610.8萬人。鄧小平所說的軍隊「消腫」就是要解決編製問題,但接下來的整編因江青集團的阻撓而中斷,原本壓縮到450萬員額的任務沒有達成,全軍實際保有員額529.9萬。1977年鄧小平恢復職務後,強調軍隊要繼續「消腫」,嚴格按編製定額精簡,不許超編。這次精簡整編,又由於1979年2月實施對越自衛還擊作戰,部隊不僅沒有完成精簡任務,戰時擴編使部隊員額達到了602.4萬人。

談到軍隊的人浮於事,何將軍以他的親身經歷道出了當時基層部隊情況:

1978年準備打仗時,我作為軍的作訓參謀下到93團,我的任職是副團長兼參謀長,可當時所在團已經有四個副團長,加我五個,副參謀長七八個,都是「支左」回來的。……就全軍情況看:全軍各大軍區領導成員少則十幾名,多則20餘名,部隊官兵比例為1∶2.6,遠遠高於其他國家軍隊。一些機關或部門重疊,或分工過細,或機構和裝備分離,情況不一而足,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廣大幹部戰士工作積極性不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軌道上,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0年3月12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鄧小平發表《精簡軍隊,提高戰鬥力》的講話,指出軍隊體制編製不適應現代作戰要求,必須進行改革的要求。此後的部隊精簡主要是減少不必要的非戰鬥人員,減少統率機構、指揮機構人員。最主要的是減少幹部。這次精簡整編從1980年第四季度開始實施,到1981年底基本完成,解放軍人數由602.4萬人減到450萬人。

圖為鄧小平(左)同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交談。

1981年鄧小平出任中央軍委主席後,更加關注軍隊的體制改革。何將軍介紹了1982年軍隊精簡整編的情況。

1982年至1984年部隊改革主要是「瘦身」。軍隊的體制怎麼改革?首先是要領導帶頭,總部帶頭。把所有的各兵種司令部變成總參的業務部。我1985年3月去的(總參),去的時候剛合併完。炮兵、裝甲兵從大軍區級改為軍級,各兵種的司令員政委都是老首長、老紅軍。把各大軍區級的兵種司令部改成總參下軍級的業務部,這個工作是非常難的。但鄧小平決心更大,負責執行的幾個人能力也強。

1982年首先把軍委領導體制確定。1982年憲法規定中共中央軍委也是國家軍委。一個機構,兩塊牌子。黨的軍委和國家軍委沒有分別(對全國發表的,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楊尚昆,四個副秘書長,楊得志、余秋里、洪學智、張愛萍,向主席負責。在這個體制下,按條令規定只有正職有職責,正職分配工作給副職,副職需認真完成正職分配的工作,行使正職的權力;在總部機關,小平同志定了,實行軍委領導下的三總部,三總部是軍委的辦事機構。

總部帶頭,無形中給下面很大壓力。這個階段調整為什麼這麼順利?主要是軍委處理得很好,老同志服從。軍委考慮得很周到,所有退下來的老同志享受的待遇不變,文件照看,就是不上班。這個階段不見得比百萬裁軍困難少,這段歷史是處理得很好的。

1982年6月下旬至7月初,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著重研究軍隊體制改革問題。會議明確提出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原則是精兵、合成、平戰結合、提高效能。這次整編的成果是,撤銷基本建設工程兵和鐵道兵,成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大量裁減非作戰單位和人員。到1984年底,全軍人數減少到400萬,陸軍軍兵種領導體制改革較大,軍委直屬下的兵種領導機關縮編為總參謀部的業務部門,各軍區所屬的兵種領導機關也做了相應的調整。通過調整,陸軍軍兵種人員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合成水平有所提高。何將軍之所以著重提到了1985年百萬裁軍前的這次整編,其意義在於這次軍隊改革更著眼於「消腫」和體制編製調整改革相統一,著眼於提高部隊現代化水平,著眼於增強部隊打現代戰爭能力,著眼於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因此,這次改革不單純是減人,已經觸及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

大局下軍隊要忍耐:組建快速反應部隊與軍隊開展生產經營

冷戰結束之後,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環境促使軍隊以新的建設目標適應新的國防需要。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中國軍隊建設實行戰略性轉變。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指示,中國決定組建訓練有素、反應迅速、編製精幹、裝備優良的機動作戰部隊。何將軍回憶道:

為什麼要組建「快反部隊」(快速反應部隊的簡稱),因為當時軍費緊張,裝備處於維持狀態,只剩了一點錢搞新裝備。300萬軍隊中有很多乙種師,還有5%的兵員搞生產,實際上部隊要立即作戰是不行的。1988年楊尚昆在軍委擴大會議提出,軍隊的目的是要產生戰鬥力的。地方要生產力,軍隊是武裝集團,職能就是打仗,要有能力完成任務。今後的戰爭如果突然發生,300萬軍隊能否馬上作戰。1985年至1989年參加對越輪戰的部隊,南京、濟南、蘭州、北京、成都軍區,沒有哪一個部隊說一下命令就能馬上作戰。都是提前下命令,調整補充,施行適應性訓練後再拉上去的。今後戰爭不可能是這樣的。於是向軍委建議,要組建快反部隊,馬上能投入作戰的部隊。軍委命令一下,就能行動,上去就能打仗,不需要訓練調整補充。

快反部隊到底編成多大規模,要根據當時軍費情況,是限於當時有限的軍費測算出來的。經過調研反覆論證,1990年軍委確定快反部隊搞十萬,能適應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聯合作戰陸、海、空、二炮都搞一些……對快反部隊的建設標準,按「(政治)合格、(軍事技術)過硬、適應(東南西北)、(人員裝備)配套」八字要求。要求是在人員裝備不補充的情況下,軍委一聲令下,東西南北都可馬上行動。這是根據軍隊當時的實際財力確定的規模。當時在西安開會,宣布政策、標準和建設時間。標準是遲浩田總長在會上宣布的,要求兩年完成。1991年由負責作戰的徐惠滋副總長組織對快反部隊驗收,都達到了標準。

快反部隊與戰備值班部隊是不一樣的,各個軍區都有戰備值班部隊,但戰備值班部隊不能做到拉出來馬上就能行動。……世界各國都在搞快反部隊。建設快反部隊的初衷是應付突發事件。不能再搞輪戰,不能再搞幾個月訓練才能拉上去。

新中國成立後,國防開支在國家財政支出中所佔比例是變化的。1950年,軍費開支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為41.14%;三年困難時期最嚴重的1960年,國防費支出為58億元,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為8.87%;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事爆發的年份,國防開支約佔國家財政支出的23.99%。鄧小平參與或領導中央軍委工作的十多年間,人民解放軍經過1975年、1980年、1982年三次精簡整編,國防費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979年的17.37%(西南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增加財政開支40億元,導致軍費開支劇增)削減到1984年的10.63%。由此可見,當時提出「軍隊要忍耐」,「軍隊要過緊日子」就是軍隊必須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

因為軍費緊張,20世紀80年代允許部隊開展生產經營,何將軍對當時部隊從事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作了介紹:

當時搞生產經營,總部規定可以抽5%的兵力。當時的情況是,部隊自己不搞養豬種菜,生活都沒有保障。但是,後來就「走樣」了。部隊醫院也是從那時開始創收的,總後的那點醫藥費和建設費不夠醫院使用,總體看可能只有醫院的生產經營為部隊做了點貢獻。當時的規定是各單位抽調5%的兵員比例組織生產經營,主要是貼補生活和部隊建設需要,但當時軍區就要抽1%至1.5%的兵員,結果到部隊,就超過了這個比例,有的部隊達到了12%。為此總部機關還專門作了調研,對超比例抽調兵員去搞生產經營的單位提出了批評。事實證明,生產經營完全是部隊「在大局下要忍耐」方針下解決軍費緊張的權宜之計,但與軍隊「三化」建設要求是有背離的,後來中央果斷停止軍隊從事生產經營是正確的。

百萬大裁軍方案的出台:用革命的辦法進行改革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鄧小平發表講話,做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裁減100萬的決定。7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轉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整編方案提出的基本原則:精減人員要與改革體制編製、改革有關制度同步進行;重點是精簡機關、直屬單位等;要減少層次,撤併機構,降低部分單位級別;淘汰陳舊落後的裝備,封閉部分軍事設施;裁減部分陸、海、空部隊,多減步兵部隊、守備部隊和勤務保障部隊;精幹編製,減少部隊的社會性負擔,將可由地方承擔的工作交給地方有關部門;調整軍隊編成比例,加強諸兵種合成;改革體制、精簡整編與提高幹部素質相結合,加強幹部訓練,促進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何將軍1985年3月奉調到總參謀部,正好趕上這次裁軍。他回憶道:

我來時,楊得志老首長說:老何(我才42歲),我們現在一起工作了,你幫我把軍務、裝備、動員管起來,有大的問題你向我說一下,其他的事情你大膽干。余秋里說:小何,大膽幹嘛,做錯了我們幫你擔著。兩位首長話雖少,但水平很高。尤其是沒有官架子,讓我這個從基層部隊來到總部機關的新人心裡暖乎乎的。

「百萬大裁軍」的初步方案經總參討論後上報軍委。基本設想是:徹底取消兵團級,合併大軍區;減少合併陸軍軍並改為集團軍(36個軍減少為24個集團軍,主要是把1978年新成立的軍部都撤掉);海軍艦隊與基地分離;設「軍士」減少軍官,降低官兵比例;內衛人武部交地方實行軍地雙重領導;邊防部隊交武警;為保留技術人才實行文職制度,技術軍官改「文職」;組建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部隊;等等。

軍委對百萬大裁軍初案很重視,為更好地發揚民主,要求三總部新組成的老中青「三結合」的總部領導成員一起列席軍委會,參加研究討論。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高層的軍委會議,第一次體驗軍委會議的重大和嚴肅。在這次會議上,軍委首長對方案發表意見。總參楊得志總長對軍以上機構編成和對減少軍事副職問題發表意見;總政余秋里主任對全軍政治機構設置和減少政工副職問題發表意見,要求減少副指導員,這是其他人不敢說的;總後勤部洪學智部長對全軍三級保障體制發表了意見;國防部長張愛萍對國防體制、武器裝備分工、科工委設置發表了意見。老首長們發言時表現出的看問題立意之高遠,了解本系統情況之深入,對本系統調整方案之認真負責,著實令人肅然起敬。中央軍委楊尚昆秘書長對總部班子新調入人員,重點詢問了部隊的情況,藉以徵求意見。楊秘書長問我的問題是關於軍、師、團領導班子人數多少對打仗更有用?我回答,打仗時班子越精幹越好,指揮所里軍政一把手和參謀長,再加必要的參謀人員就可以了,人少效率高。現在班子人多,戰時不好定事,影響作戰。

百萬大裁軍方案在擬定後,為慎重起見,軍委決定,把修改後的方案,以總參謀部名義召開一次有大軍區、空軍、海軍、二炮,軍、政、後學院,軍事科學院領導參加的體制改革精簡整編工作座談會,再廣泛徵求大家意見。

總參「百萬大裁軍」方案座談會,是1985年4月在北京空軍大雅寶招待所召開的。會期兩天,半天熟悉方案,其他時間各位領導交流意見。這次會議將星雲集:北京軍區秦基偉司令員、廣州軍區尤太忠司令員、南京軍區向守志司令員、成都軍區王誠漢司令員、昆明軍區張銍秀司令員等大區領導到會。他們都支持軍委裁軍「消腫」決定,會前都做了充分準備,本著對軍隊建設全局負責的態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如裁減大軍區以上機構,大軍區從11個合併為七個,有關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併問題,原徵求意見方案是成都軍區合併到昆明軍區(因當時中越邊境尚處於「輪戰」中),但會上有多人提議應將昆明軍區合併到成都軍區,因為從長遠戰略考慮,西南四省區,不僅中越,還有中老、中緬,更主要的是中印邊境爭端尚未解決,外國勢力支持「藏獨」等,從軍事態勢上分析,西南軍事指揮機構應設在成都。再如,原方案撤銷武漢軍區,河南省軍區合併到濟南軍區。會上也有人提議,將山東省軍區合併到北京軍區,因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可完全封鎖渤海完成拱衛首都的任務,保留武漢軍區作為戰略預備隊,國家東、西、南、北方向有情況時可實現支援。烏魯木齊軍區與蘭州軍區合併問題:因兩軍區合併後,地域擴大,新疆地位重要,合併後成立新疆軍區,級別為副大軍區級,要求蘭州部隊要有一半部署在新疆。蘭州軍區領導指揮新疆、寧夏軍區和青、甘、陝省軍區及轄區內部隊。以陸軍軍為基礎組建集團軍問題,這次36個軍整編成24個集團軍,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建議。如廣州軍區三個軍,原方案是撤42軍,保留41軍、55軍改集團軍。軍區尤太忠司令員建議保留42軍,合併55軍,這樣有利於部隊部署和建設。全軍後勤保障體制:建議實行三級保障體制,即戰略(由總後負責)、戰役(由軍區負責)、戰術(由分部實施)保障。

會上,就各級政工人員編製、少編副職;軍區機關怎樣編成更精幹;海軍艦隊編成後基地如何保障和編成;「防空體系」保留多少飛機和飛行員;二炮系統如何編成;軍官和志願兵改「軍士」具體涉及哪些專業等問題,與會的老將軍們紛紛進言。他們從人民軍隊建設全局出發,他們的思考、表態和建議,充分表現出對黨的事業和人民軍隊建設事業的無限忠誠,表現出嚴謹的敬業精神。會議期間,我深受感動,記憶深刻。

會後,總參又經過整理修改後上報了「百萬大裁軍」方案。軍委再次開會研究,這次,好的建議軍委都採納了。如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合併後,軍區駐地設在成都。對撤銷濟南軍區,保留武漢軍區的意見未採納,因當時中蘇還處在敵對狀態,北京軍區任務重,不利兩面作戰。採納了廣州軍區關於保留42軍,撤銷55軍番號的建議。這次會議體現了中央軍委在重大問題上既集思廣益又貫徹民主集中制,為後續的精簡調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百萬大裁軍」方案上報軍委後,據楊尚昆秘書長講,小平同志不是很滿意。主要是針對部隊內部機制問題調整不到位,如軍區還可再減少,「軍區」可改「戰區」,等等。原來說兩年完成,後來三年完成了百萬裁軍。三年從上到下,整個過程還是很順利的,地方接收安置了60多萬轉業幹部。

1985年裁軍具體裁減的成果是: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和國防科工委機關及其直屬單位,撤併機構,人員減少40%。將原來的11個軍區合併為七個大軍區,調整後的軍區,戰區範圍擴大,兵源充足,物質資源雄厚,戰役縱深加大,從而提高了大軍區的獨立作戰能力;凡保留下來的陸軍,軍級建制全部改編為「合成集團軍」,與原陸軍軍相比,集團軍的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都有所加強,提高了現代條件下的合成訓練和作戰能力。海軍艦隊與基地分離,編成三個艦隊;設「軍士」減少軍官,官兵比例調整到1∶3.3;內衛部隊交地方雙重領導;邊防部隊交武警(實際情況是邊防部隊五萬人根據需要沒有交);部分技術軍官改「文職」;較大幅度地調整各兵種的編成比例,加強了特種兵部隊,組建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部隊;等等。結合精簡整編,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調整配備了三總部、大軍區、軍兵種的領導班子。調整後的三總部領導班子的人數比原來減少23.8%,大軍區領導班子的人數比原來減少一半。全軍撤銷或合併了一些初級指揮院校和專業技術院校。院校數量減少12%,人員數量減少20%。

1985年百萬大裁軍,鄧小平對精簡整編提出要求:「精簡整編,要搞革命的辦法。一次搞好了,得罪人就得罪這一次。用改良的辦法,根本行不通。」和平時期軍隊的精簡整編就是一場重大的軍事改革,用革命的方法進行軍隊精簡整編,符合軍事改革的特點和規律,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百萬大裁軍的成功,一方面歸結為良好的頂層設計,細緻耐心的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態度堅決、行動果斷的革命辦法,也是百萬大裁軍得以穩步推進的重要原因。百萬大裁軍涉及許多老同志,他們在戰爭年代為中國革命出生入死,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以及「文革」中受了很大委屈,改革開放後剛剛恢復工作,馬上又成為百萬裁軍首當其衝的體制編製調整的對象,因此思想阻力可以想見。但1985年百萬大裁軍按照鄧小平「要慎重、要周到,更要堅決」,「總部、軍兵種、大軍區,都要搞得乾淨利落一些」的要求,順利穩妥地完成了裁減整編任務。

把改革體製作為突破口,並以此帶動軍隊其他方面的改革,初步理順了領導管理和指揮體制,標誌著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實踐探索走向成熟。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根據鄧小平關於提高軍隊戰鬥力的思想和要求,「戰鬥力標準」成為強軍的主要目的,對軍隊的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1988年底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必須把提高戰鬥力作為軍隊改革與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軍隊各項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軍隊注重院校教育與幹部的培養。1986年2月在北京召開全軍第13次院校會議,明確規定:軍隊院校教育實行戰略性轉變,重在把辦校指導思想真正轉到鄧小平提出來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上來。此後,中央軍委頒發《關於軍隊院校教育改革的決定》,全軍院校完成指揮院校初、中、高三級培訓體制,加強了對軍隊幹部素質的培養。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部隊加強訓練和改革。軍隊領導體制的改革,戰略區的合併,集團軍的組建,常備兵員的大幅減少,對教育訓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合成訓練創造了條件,解放軍各部隊以訓練為中心的改革全面展開。各軍區結合預定戰役作戰方向,各軍兵種、各集團軍結合所擔負的戰役作戰任務,先後組織了不同規模各類戰役集訓和演習。通過大力加強諸軍兵種協同演練,解放軍應付局部地區戰爭和軍事衝突能力增加,軍隊有效履行根本職能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揭秘張學良與周恩來延安會談:東北軍將支援紅軍子彈十萬發
趙孟俯小楷漢汲黯傳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