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幾所以「北京」命名的學校,來歷可真不簡單!

這幾所以「北京」命名的學校,來歷可真不簡單!

今年,恰逢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前身)成立120周年。彈指一揮間,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如今已成為躋身世界一流名校的北京大學。本期,我們就介紹幾所以「北京」命名的學校,它們歷經滄桑、沉浮百年,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今天,它們依然英姿勃發,在新時代奏響創新之歌。

誕生建國初期,「北京小學」成長記

北京小學誕生於1949年6月,它不僅是建國初期由北京市委親自組建的規模最大的公立寄宿制學校,也是唯一以首都「北京」名字命名的小學。

可以這樣說,北京小學是和新中國教育事業一起成長發展起來的。北京小學的前身是1949年北京市委的幹部子弟寄宿制小學,校址位於西城區兵馬司。1950年,張自忠小學併入北京小學,校址遷至西城區椅子衚衕,並在張自忠私邸設立分校。1952年,學校改名北京市第一小學。1956年,北京市第二小學併入,學校被命名為「北京小學」。

隨著新中國教育的蓬勃發展,北京小學的辦學規模和師生隊伍也不斷壯大。1966年,學校取消寄宿制,並於1971至1979年間,先後改名為槐柏樹街小學、長椿街小學,1981年,恢復原名「北京小學」。

1995年,北京小學恢復寄宿制,並逐漸形成以「自理、自律、自主、自尊」為主旨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特色。1998年,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學校率先成立「搖籃體育文化藝術培訓學校」和「搖籃藝術團」,形成了科技、藝術、體育、學科四大類培訓體系,走在北京市教育改革發展的前列。

進入21世紀,北京小學更是通過不斷創新發展,豐富自身的校園文化底蘊、打造教育品牌影響力。2004年,北京小學廣外分校留學生部落戶馬連道,該部以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為依託;以中、短期留學的方式,嘗試與國內外的小學深入開展校際間的合作交往,並與澳大利亞聖安德魯學校建立合作關係,以拓展本校學生的國際視野。

幾經更名易址,「北京中學」傳承記

1901年,時任順天府府尹的陳璧在距離地安門不遠的順天府學(今府學小學)里創設了西文東文學堂。沒想到,這些開啟民智的教育機構吸引了當時大批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學子們,見此情景,陳璧上書朝廷,申請要回地安門兵將局以擴大辦學。

清政府對此提議予以支持,並很快批准。1902年,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順天中學堂正式開學。由於是面向整個順天府招生,因此,當時無論是從報考條件還是考試入學成績,門檻都是很高的。據史料記載,當時想要報考順天中學堂的學生,需要在北京找一位做官的同鄉寫證明,證明上要寫清楚自己的履歷、三代、年齡、相貌以及籍貫。

同時,考試題目也很靈活。1903年,順天中學堂招生試題共分兩道,都是「論述題」,第一道題要求學生就學校制度和科舉制度各自的利弊得失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第二道題則是針對歷史上的光武帝小怯大勇(見小敵怯見大敵勇)」的做法進行論述。

據記載,當年共錄取71名學生,分為4個教學班,除設置漢文教習外,學校還另外聘請了五位具有英國留學背景的教員任教英文、算數、物理、體操等學科。同時,學生入學後的待遇還參照了當年國子監監生的待遇,如每個月有三兩五錢銀子作為伙食費,進行「月考」之後還會發給成績優異者類似今日的「獎學金」等。

此後的百年間,順天中學堂歷經幾次變革,名稱也由順天中學堂改為京兆公立第一中學、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學、河北省立北平中學等。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先後更名為河北北京中學、北京市第一四四中學,後改稱地安門中學,如今這裡是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的校址。

2010年底,經北京市政府批准,朝陽區政府主持承辦了一所公立完全中學,即如今我們所熟悉的北京中學。2013年,新建的北京中學於西壩河籌建校區開展2至3年的小規模實驗辦學,由朝陽區各所小學推優進行招生,這一點和當年的順天高等學堂的學生選拔與考試頗有幾分相似。

雖然兩所北京中學經歷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校址和辦學特色,但育人的理念精神卻薪火相傳,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棟樑之才。

大師名家搖籃,「北京大學」變身記

作為一所具有百年歷史、集文化與學術精髓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有著良好的口碑。一批批學術名家從這裡走進,站上講台投身教育事業;一代代文人名家從這裡走出,寫下讚美它的詩篇。作為學術人才的「搖籃」,北京大學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貢獻和作用,是不可磨滅的。

1901年,經歷了八國聯軍戰火的京師大學堂恢復辦學,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範館」。師範館後來改為優級師範學堂,不再歸大學堂管轄,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而京師大學堂本部則於辛亥革命以後改為北京大學。

在其後的百年間,北京大學一直保持著優質的辦學水平,在不同的時代,激流勇進,創新發展,體現出中國教育人的情懷。蔡元培曾在這裡推行新政;胡適、李大釗、魯迅、梁漱溟、馬寅初等知名學者曾在課堂上激情演講;朱自清、鄧稼先曾在校園的樹下數著光陰、讀書徜徉……北京大學的發展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並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作者:楊征(北京市第五中學)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現教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名家如何教育子女?這些大師的家訓讓孩子受用一生
悠遊假期,這45部電影適合和孩子一起看!

TAG:現代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