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為君子 何為小人

何為君子 何為小人

一、君子與小人的由來

所謂「君子」與「小人」,其實是兩個有著多種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級,後來又指品級。什麼叫「君子」?正如「天子」就是「天之子」,「公子」就是「公之子」,「君子」其實就是「君之子」。君,可以是國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長子,才能成為「君」。君的兒子就是「君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屬於「嫡傳」,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為君,其子為「君子」;「小宗」為臣,其人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壞人,只是社會地位較低的「小宗之人」。這是等級。

但是,等級的概念慢慢就變成品級了。為什麼呢?因為「君之子」作為嫡系,所受的教育要比「小宗之人」好,要求也嚴,佔有的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也多。這樣一來,「君子」的修養就越來越高,以至於與「小人」差別越來越大。這裡說的「修養」,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道德修養,即「品格」;二是審美修養,即「品位」。品位和品格都是「品」,所以「君子」與「小人」,就不但意味著等級,也意味著品級。再到後來,等級的意義逐漸被人們淡忘,就只剩下品級的意義了。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君子」、「小人」。也就是說,君子出身高貴,品格高尚,品位高雅,小人則相反。不過,在中國人的一般概念中,修養主要是道德意義上的。「君子」道德修養好,品級高,受人尊敬;「小人」道德修養差,品級低,遭人鄙視。久而久之,「小人」便成了罵人的話,沒人願意被稱作「小人」。

問題是,「小人」並不等於「惡人」,「君子」也並不等於「聖人」。聖人是最好的,惡人是最壞的。聖人與惡人是極少數,君子與小人處於二者之間,是大多數。其中,小人的數量又比君子多。他們的區別,只在於品格和品位的高低。君子自律,對自己要求高。小人在沒人監督的時候,就可能做一點在別人、社會看來「不那麼道德」的事。比方說看點兒童不宜的東西等等。這些事,只要不危害和影響他人,也沒什麼關係。所以我認為,現代社會和法治社會應有「小人」的一席之地,應該有他們的生存空間。在我看來,所謂「和諧社會」,就是「君子能夠獨善其身,小人也能自得其樂」!

二、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就是一個圓,君子就像一個圓心,他周圍的人就像這個圓,君子對待大家不偏不倚,同時又保持足夠的距離,這就是君子為人處世的原則。人人稱讚的好人,不會去盲目靠近,而是聽其言做出自己的判斷;人人喊打的壞人,也不會輕易將其否定,而是觀其行給於公正的評價。一個人很好、很有錢、很有權,君子不會跟隨潮流去接近,湊過去的人夠多,不缺我一個;一個人很壞、很邪惡、很奸詐,君子也不會隨大流去疏遠,大家不願理,我偏頂上去。不論你是天王老子還是江洋大盜,真正的君子都會把你們放在同一個圓上,平等對待。

比既是同一個方向。如比肩、比鄰。小人為人處世的要求:你應該跟我一樣才行,我只跟看著順眼的人交朋友,只和我一樣的人鐵關係,只與我同觀點的人結圈子。這是一個什麼標準呢,從我出發,以「我」劃線,以我的「喜好」為標準。君子的交友是一個圓,小人只是個半圓,不合我意的一半,一律切掉。小人不能接受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的觀點,你皮膚顏色跟我不一樣,那咱倆能有什麼好談的;什麼,你竟然沒讀過金瓶梅,那你有什麼資格跟我交朋友?或者說,小人更需要一種認同感,某些時候小人愛做一些不夠光明的事情,所以他們周圍更需一幫能「比」的人,如同狼狽為奸的關係。小人熱衷於拉幫結派,既然加入我這個組織,你就必須認同我的觀點,服從組織的規則。

從某種程度上說,君子過的有點疲累,因為他考慮的太多,小人活的比較滋潤,因為他只需考慮自己。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的君子,不會排斥異己,不會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甚至不強求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世間論顏色有五光十色,論聲音有五音六律,論味道有酸甜苦辣,如果將一切差異都除去,那世界的風景,好聽的音樂,美味的佳肴還會有原來那樣原滋原味?顯然不會。

君子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知道這是每個人區別於他人的一個特點,即使大家意見不同觀點各異思想相悖也不影響成為朋友。君子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獨立而且不移。小人不能容忍差異的存在,他們往往提不出自己的觀點,容易受別人觀點的影響,如牆上之草,隨風而動,人云亦云。只有不能獨立思考的人才會反感別人的見解,反對不同的思想。

如果每個人都要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什麼的話,可以說君子組成的是一個團隊,小人組成的是一個幫派。君子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不迎合不盲從,組合在一起是一個各有所長,充滿活力,總能碰撞出火花的團體。小人組合在一起,是一幫沒有自己思想的烏合之眾,大家臣服於某個觀點或者某個人物,看起來這群人好團結,一致通過呢;這幫人喜歡吃的東西,喜歡談論的話題,連喜歡的人都是一個類型來著。實際上拒絕差異只能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好而已。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各自擁有自己的特點。對待朋友,是傾聽和尊重的態度,是一種純凈的不夾雜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來,平淡如水,實則是一種心靈的交匯。小人則不然,小人求同,吃飯你得跟我一起吃啊,逛街你怎麼能不陪著嗎,否則一刀兩斷。這樣容易出現的結果,就是有酒有肉皆朋友,大難來時各自飛。因為他們在乎的是外在形式,而不是內心的融洽。

3、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

君子喜歡成全別人的好事,小人酷愛看別人出醜、搞砸,所以大多數人是小人,因為他們都幸災樂禍。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君子,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推心置腹、身臨其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君子所應達到的第一境界,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更高的一層境界。君子在要求別人做一件事時,首先想到的是,我這種方式對不對,如果別人這樣對我,我會不會不高興,如果會,那就要考慮換一種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上面是不做什麼,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什麼。君子要做的,就是成人之美,怎樣才算是美呢,就是推己及人,我要立,所以我也幫你立,我要達所以我也幫你達,正所謂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我幫你的最終目的還是我自己,實實在在做到雙贏。

推己及人也會犯錯,成人之美偶爾也會不美。君子的成人之美是站在自己觀點角度上的美,我覺得錢好,所以我成你之美,讓你得到錢;我覺得這倆人挺合適的,所以我成人之美,給他倆牽紅線。實際上,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你心目中的美未必就跟別人一樣,你覺得書比錢珍貴,別人可能覺得錢比書珍貴,這個時候你為別人做的選擇就是錯誤的。李尋歡自認為他成人之美了,把林詩音讓給了龍嘯雲,成全了兩個人,獨自承擔憂傷,最後怎麼樣,成的不是美,而是惡,每個人都過的不快樂。所以說,君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不做什麼,成人之美是一種要做什麼,顯然,而己欲立而立人的成人之美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三、君子與小人的故事

偏見與無知一同去找真理,偏見不願接納真理,無知不會識別真理,偏見加上無知想去找真理,自然就無功而返了。

君子想:我一生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只要能找到真理,造福人類,自己縱然粉身碎骨又有何妨!於是君子打點行裝,決心去尋找真理。

半路上,碰到了小人,也要一起去找真理。君子知道這是一個精於投機取巧的人,被他纏上了,想擺脫也難。君子只得與小人同行。

這時候,天空飛過兩隻閃光的水晶球。君子立即提醒道:注意啦!那隻金光閃耀的水晶球代表真理,而那隻藍光閃爍的水晶球雖然十分搶眼,但卻代表謬誤!

「嗨!你認為我是傻瓜嗎?不用你指點,我早就看清楚了!」小人很自信地說。

「那好,咱們一同追上去,很快就會找到真理啦!」君子和小人都很激動,想不到這麼快就發現了真理。他們隨著兩顆飛行的水晶球,進了一個會議大廳。

大廳里爭論得異常激烈,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這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抓住了金光閃耀的水晶球,高聲大喊:「我找到真理啦!」會場里立即掌聲雷動。

與此同時,頭戴烏紗的大人物一把抓住藍光閃爍的水晶球,高興得歡呼起來:「我找到真理啦!」人們遲疑了片刻,隨即也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究竟真理在誰手中呢?其實人們心中明白。金光閃閃的水晶球在小人物手中,他找到了真理!但是大人物頭戴一頂大烏紗,你敢說他抓住的是謬誤嗎?所以投票結果,一半對一半,旗鼓相當,不分勝負。

主持人允許兩位新來的客人君子和小人各投一票。大人物手下的兩個彪形大漢立即取出寒光閃閃的手銬候著呢!

小人倒吸了一口冷氣,立即投了大人物一票。

君子說:「頭可斷,血可流,真理萬萬不可丟!」他理直氣壯地想投小人物一票,卻被兩個彪形大漢押進了大牢。

結果,真理以一票之差輸給了謬誤。

大人物設宴慶賀勝利,小人成了座上賓

四、君子與小人的妙用

小人從來就是陰謀家、野心家、獨裁者最稱手的工具。亂世要靠他們興風作浪(他們最擅長造謠告密),治世要靠他們粉飾太平(他們最擅長拍馬吹牛)。尤其是搞政治鬥爭時,小人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哪些君子不肯、不敢、不屑去做的事,都可以放心地交給小人去做,而且包管有令人滿意的結果。何況小人用起來比君子更順手。小人沒有道德觀,好收買;沒有個人意志,好指揮;沒有社會基礎,不怕他們翹尾巴;沒有自身價值,沒用時扔掉也不可惜。所以歷代帝王,都既用君子,又用小人。君子的作用是聲張正義,樹立楷模,小人的作用是製造恐怖,實施陰謀;君子是領頭羊,小人是看門狗;君子務虛,小人務實。有君子做榜樣做楷模,人們自覺忠君;有小人做耳目做打手,大家不敢謀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竹林八賢 的精彩文章:

TAG:竹林八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