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荊軻刺秦時,秦王為何不拔劍,秦始皇陵出土文物揭開謎底

荊軻刺秦時,秦王為何不拔劍,秦始皇陵出土文物揭開謎底

和佛賞花去/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2200年前燕國刺客荊軻在告別故國時所吟唱的詩句。事情都有兩面性,以往我們多認為,荊軻刺秦,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但反過來看,秦始皇用不到20年時間,消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有什麼錯呢?反而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勢力,用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扎,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代表。

荊軻本身刺秦的代價有多大呢?逼大將樊於期自殺作為獻給秦王的重禮,不可謂不殘忍,還有燕國一帶的地圖,等於把國家的秘密都給了敵人,將國家的存亡綁在一個人的身上,這種亡命徒一樣的賭注太大了。

今天要說的是,荊軻刺秦一直有個疑問。荊軻拿地圖上殿捧給秦王,打開地圖露出匕首刺秦。按照秦國的法律,殿上臣子不能帶兵器,皇宮衛士沒有君王命令也不能上殿。所以現場只有秦王和荊軻,問題是,秦王身佩寶劍,卻只是繞著宮殿的柱子來回跑,空手與荊軻搏鬥,他為啥不拔劍呢?直到宦官提醒他:「王負劍!王負劍!這才拔劍斬斷荊軻左大腿。

是秦王嚇蒙了忘了拔劍嗎?當然不是。這個謎底直到1994年才有了答案。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發現了青銅劍,儘管埋了2200年,劍鋒光亮如新,寒氣逼人。經科研人員測試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鍍鉻技術,美國直到在1950年才發明。奇特的還有秦劍的長度近乎92厘米。而當時中原一般國家的劍都在五六十厘米。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

在秦國能夠佩劍的人都是皇親貴族或是高級軍官,普通百姓根本買不起。佩劍本身並非是護身用,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作為秦王的佩劍當然要與眾不同,也就是說它的長度要比普通的秦劍還要長,至少會超過一米,也有的專家說是120厘米。那麼,如此長的劍,在當時荊軻刺秦的緊要關頭,想要瞬間拔出是不可能的,所以秦王才用手搏鬥,用宮殿的柱子作為掩護,直到宦官提醒,才將長劍置於身後拔出,殺了荊軻。大家說,是這樣嗎? 參考文獻《戰國策·燕策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佛賞花去 的精彩文章:

秦磚漢瓦明城牆為啥過硬,一個秘密,現代人看後汗顏
在明朝懷才不遇的范文程在清朝一展抱負,被漢人名士稱為士大夫之恥

TAG:和佛賞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