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越感覺:何為真相

超越感覺:何為真相

《超越感覺》的第3章,內容較多,用了5個早上讀完,幾乎用了整個周末才完成筆記和報告。第3章討論「Truth」,剛開始譯為「事實」,後來改為「真相」。

西方知識譜系中,關於「真相」的討論綿延數百年,核心是人的認知與世界的關係。儘管不同的觀點曾經爭論激烈,但進入現代社會後,人們越來越不關注這個問題了。

真相似乎不那麼重要了,即便有人說出真相,也很難得到重視。因為,真相常常過於複雜,甚至超出了大家的理解能力。

但事實上,真相對我們思考和行動有著巨大影響。正如達利歐在《原則》中提到的:

真相(或者更精確地說,對現實的準確理解)是任何良好結果的根本依據。

這一章主要討論了人如何準確地理解現實,發現真相。

— 1 —

現代社會,相對主義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普遍接受:

真相是相對的,主觀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這樣來看,似乎這個世界所有人都是對的,沒有人是錯的。因為,我的判斷和選擇是根據我的真相,你不能否認我的真相,也不能否認我的判斷和選擇。

這是真的嗎?

作者首先是從起源上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

對成人而言,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貌似講得通。但對未成年人呢?父母、學校、社會,會對他們的觀念、習慣,包括他們認為的「真相」產生多大的影響?

也許你會說,我成年後,就拋棄了幼年所受的影響。這個說法,在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面前,只能證明是笑話。

換句話說,成人世界所謂的「真相」,實際上受到每個早期成長的影響,受到當時的環境和觀念的影響。也就是說,你的真相,至少部分來自於童年,來自於父母,來自於童年時期的生活環境。

— 2 —

也許你會說,作為成年人,我相信「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眼見的,未必屬實。

親眼所見的現象,我們會習慣地作出判斷,自認為這就是真相。而這個真相,嚴重地受到各種直接或間接因素的影響。

因此,作者分別對真相的直接來源進行了批判。

我們看到的世界,獲取的真相,直接的來源是:

直覺(perception)

記憶(memory)

信息(information)

顯然,直覺是不可靠的,記憶容易扭曲,信息常常既不準確也不完整。

直覺受到我們的慾望、興趣和期望的影響,傾向於簡化周遭的世界。

我們容易忘記細節,並且會在以後的回憶中用想像填充記憶中的空白。

世界很大、很複雜,信息很多、很雜亂,你接收到的信息質量有多高?

如果個人在判斷上容易出錯,那經過許多聰明人檢驗的判斷呢?只能說,經過許多聰明人檢查的判斷,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例證是:

伽利略在17世紀早期提出「日心說」,但隨後被視為異端而逮捕,被迫宣布放棄這個觀點。因為,那個時代被所有科學家接受的「真相」,是「地心說」。

作者還列舉了幾不太常見的例證:

外科手術中,醫生很長時間都在手套上抹滑石粉,後來發現有毒,隨後用澱粉代替,但後來也發現有毒。

很多年,醫生都在手術中用嗎啡止痛,後來發現容易成癮,然後就研究不會成癮的替代品,結果是發明並批量生產海洛因。

— 3 —

說了這麼多,把以上內容小結一下:

我們的觀念和判斷,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尤其在孩童時期。

直覺和記憶都是不完美的。

我們接收的信息既不準確也不完整。

所以,在作者看來,「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是可笑的。我們是可以創造很多東西,但不是「真相」,而是判斷、觀念。這些我們常常作為真相接受,但常常並不真實。

那麼,到底什麼是真相呢?在作者看來:

關於某事的真相,就是事實本身,有著確切的排列和比例。我們的意見和主張如果與事實相一致就是真,否則就不是。

以上翻譯顯得有點怪,貼出原文:

The truth about something is what is so about it -- the facts in their exact arrangement and proportions. Our beliefs and assertions are true when they correspond to that reality and false when they do not.

理解(或翻譯)上有兩個問題,

in their exact arrangement and proportions 到底如何理解?

beliefs 通常理解為「信仰、信念」,文中出現多次,根據上下文,理解為「意見、判斷」更通順。

— 4 —

那對待現實、獲取真相的正確姿勢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在認識自然世界方面,「真相」很容易被理解為「發現」(discovery)。不管你如何認識,真相就在那裡,等著你去發現。

但在複雜環境中,真相就很難得到查明或陳述。心理和哲學上的許多問題,真相就更難查明或說明了。進而到社會生活中,真相更是真假難辨。

比如,美國9.11恐怖襲擊後不久,就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推測,認為襲擊是美國政府高官的密謀,目的是為攻打伊拉克提供借口。這個「陰謀論」的推測,符合很多人的胃口。

在作者看來,探索真相的過程中,擁有正確的思維框架很重要。正確的姿勢是這樣的:

我知道我有局限,而且很容易被誤導。我肯定無法找到我想要的全部答案,但是我會更精確地觀察,更徹底地考察,更小心地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我這樣做了,就會離真相更近一步。

— 5 —

但現實世界是如此複雜,探索真相的路上荊棘叢生、陷阱密布。作者指出,最大的挑戰就在因果關係上,有三個常見的誤區:

認為事件之間只有因果關係,而沒有其他關係;

只看到簡單的、明顯的因果關係,而沒有看到複雜的、微妙的因果關係;

相信因果關係中只有物質力量,而沒有人類事務。

如何避免這些誤區,作者給了四條建議:

相繼發生的事件,也可能沒有因果關係;

不是所有因果關係都包含力量和必要性,人的感情、想法、觀念也會產生影響;

要考慮到自由意志是人類事務中的萬能牌;

因果關係本身是複雜的。

因果關係本身是複雜的,但進化中人們形成的自然傾向是,儘可能簡化處理,以方便理解和掌握。這在傳統社會可能沒有問題,但在現代社會,這種簡化處理可能是危險、甚至有害的。對此,作者給了四條忠告:

記住有些事件,雖然很少,但也只是「僅僅發生」。

記住自由意志在人類事務中是強大的誘發因素。

注意在一系列事件中,結果常常成為原因。

注意在處理人類事務時,結果可能不可預測。

— 6 —

光說不練,等於白乾。作者每章都給了一些應用練習,第3章給得比前兩章都多。這裡就挑最後一個:

誰該為2008年金融危機負責?為了克服危機造成的後果和確保危機不再發生,這個問題成為持續討論的中心。評論家在原因上產生分歧。一些人認為是小布希政府的政策造成的;其他人認為是華爾街的貪婪造成的。相反,許多人指出90年代國會向銀行施壓,向沒有償還能力的人貸款。此外,還有人認為危機起源於卡特政府,尤其是1977年社區再投資法案。

讀完這段文字後,你可以嘗試通過圖書館或互聯網去查閱人們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關鍵詞是「社區再投資法案」「金融危機原因」「次貸危機」。要求是:

確保了解全部觀點,然後評估其優缺點。

綜合各類意見,形成自己的觀點,並解釋其合理性。

答案稍候更新,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試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不停步 的精彩文章:

TAG:成長不停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