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英雄志×范雎篇×長平之戰

春秋英雄志×范雎篇×長平之戰

秦王為范雎報了仇,范雎自此肝腦塗地,十分感恩。

范雎是左丞相,提倡的是遠交近攻,他所處理的事情,是以外交為主的。秦國在外是有自己的諜報系統的,這塊區域負責人正是范雎,他也確實做的很出色。

魏國送來魏齊人頭後,秦國的主攻目標便成了韓國。吸取三家分晉的教訓,秦國不打算輪番佔便宜,只打算欺負一個最弱的欺負到死。

秦王對公子他說,當初孟嘗君組織聯軍攻秦,韓國是中軍,出力最多,害得我割讓三城,此仇我一直記在心中,正是報仇時機。

公子他昔日勸說秦王割城,也是形勢使然,說我們攻打韓國,如今魏國剛剛折了威風,自然不會出頭,趙國也不會下水,韓國肯定扛不住,扛不住只能求和,可以不戰而得地。

於是秦國兩路出擊,一軍臨滎(xing)陽(距離鄭州西15公里),一路兵出太行。

韓國的國都在新鄭(今屬於鄭州市),而太行山則位於山西省和華北平原交界的地方,橫跨河北、河南、山西。疆域的劃分,通常以山脈和河流為區分,太行山真是天然疆界。

秦國在太行山外佔據城池,以後就有穩固的基地用於爭奪華北平原,而進攻滎陽在我看來則類似於牽制,讓韓國無力派援兵到太行,除非你不要滎陽了。

韓國此時的國君是本國倒數第二位君位,韓桓惠王,謚號蠻不錯的,可是依舊一籌莫展。他與公元前272年上位,那一年宣太后誘殺義渠國王,十年之後,秦國又來進攻韓國。

韓國已經吃過很多次虧了,每次合縱都是鼎力參加,從不甘心割地事秦,可是每次都是受辱罷了。

李鴻章曾說,每次跟國外打,最後都喪國辱權。於是乎在中法戰爭中,儘管中國佔據上風,清廷依舊願意於法國簽訂合約,算是見好就收,因為大家都覺得就當如此。

韓桓惠王毅然決定割地,既然決定割地,那麼只好避重就輕。當時白起帥軍攻下韓國的野王(地名),將韓國的上黨郡與韓國割裂開來。韓王於是請縱橫家的人做說客,找到應侯范雎(ju),表示我們情願割地,上黨地區十七座城割讓給你如何。

范雎未必不知道韓國的用心,只是遲早有一天秦國會面對韓趙魏三家的,有了這種覺悟自然不怕,表示同意。而且攻城的話,自然有損傷,而今不用攻城了,城池也得到了,百姓也得到了,可謂一舉兩全,省的將來還要移民。

上黨郡有十七座城,占韓國國土的四分之一,當地百姓世代居住於此自然不願意。我們看歷史,總是忽略他們的家國情懷,以大一統的觀念來看待當時的歷史,很多地方想當然了。我們現如今歷史分為民族英雄,國家英雄,岳飛、朱元璋自然是民族英雄,而戚繼光、鄭成功則是國家英雄,至於項羽、韓信、白起,自然是英雄,只是論功績不論民族,因為漢民族是在漢朝才有的概念。

上黨百姓們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他們世代是韓國百姓,用自己的文字、語言和貨幣,已經成為習慣,韓國律法相對寬鬆,百姓們做生意之類過得很滋潤,那時候秦國百姓過得日子苦巴巴的,鬼才願意去秦國做二等居民。

上黨太守靳(jin)黈(tou,黃色,增添)表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希望韓王傾國之力將支援自己,若是自己打敗了那也沒的說,可謂相當有種。

可是有種的事已經做過了,甘茂攻打韓國宜陽的時候,宜陽城是韓國第二大城,糧草充足,可謂舉國抗衡,可是被斬首六萬,無一來援,又能如何呢?

韓宣惠王於是派遣馮亭取代靳黈,不是不愛國,而是無奈。

馮亭也不願意歸降,他算是毒士,所謂毒士便是兩敗俱傷,誰也討不到好,甚至只要讓你難受,我寧可吃虧。

方今秦國的敵人太少了,合縱的核心是韓魏,趙國置身事外太久了,只有把趙國拉過來,那麼韓國才能抗衡秦國。可是趙國又不傻,一直以來雖然也吃過虧,可是都敬而遠之,如何才能讓兩國不死不休呢?

自然是利益糾紛。

馮亭於是對上黨人說,與其歸秦國,不如我們歸順趙國。

上黨人一呼百應,因為同文同種,反正不能讓秦國佔便宜。

馮亭於是正式向趙國發出投靠聲明,願意歸順。

趙王大喜,喜從天降啊,不過歡喜後面的隱患自然也清楚,於是問自己的叔叔平陽君趙豹,要不要。

趙豹是趙惠文王的同母胞弟,算是趙王的親叔叔,地位要比平原君這個叔叔要尊貴一些,故而也是趙王的首席參謀。

趙豹說,攻打韓國是秦國的國策,秦國不惜用耕牛運糧,用最好的戰車進攻,若是我們得到上黨,就會成為秦國的死仇,損失一定超過得到的。

趙王猶豫了,這種軍機決策絕非是大家在一起開會,而是君王單獨召見,以防對方說話有所顧忌,言而不盡,掌握好了對方心裡想法之後,心中有了主意,而後再在朝堂上決策。

趙王於是又召問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兩人都說,廉頗出動十萬大軍,花費一年時間也不過攻下一兩座城,如今平白可得十七座城,縱然要和秦國翻臉,那也值得了。

平原君的意見代表大多數人的意思,趙國雖然經常小敗於秦國,但是本身勢力強大,趙武靈王的騎射軍團可謂靈活機動,不說擋者披靡,也是無人能制,怕你秦國不成。三家滅掉智伯分晉的事情如今都還記得,如今秦國欺負韓魏欺負上癮,正好我們三家結盟,再分了秦國算了。

何況我們要是拒絕了,別人該怎麼看趙國,先王在的時候可沒有示弱於秦國,而今送上門的都不要,,以後又從哪裡得到土地,乾脆抱在一起等死好啦!

這是一道選擇題,諸葛亮說,是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不戰而亡,不如奮力一戰。

沒有一搏的勇氣,終究站不到戰國頂尖的位置上,曹操有官渡,劉備有漢中,孫權有赤壁和夷陵,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

不過,這一戰推遲了三十年,公元前295年主父在的時候該打的,因為主父是英主,軍隊最強,大事由前線的主父臨機決斷就好,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或者在十五年前,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在位的時候,那時候廉頗、趙奢、平原君趙勝等環伺在側,趁著齊國剛剛復起,秦國和楚國交戰的時候,正式出關,跟秦國打一場正兒八經的國力之戰。

或者在十五年後,公元前250年,趙王掌權多達二十年之久,對內政治已經成熟,並且完成了任內新舊班底交接的問題,對下屬臣子有足夠信任的時候。

又或者在三十年後,公元前230年,趙王將重任交給趙國不世出的名將李牧,由他和秦始皇麾下的王翦、王賁、蒙恬等人對決,不死不休。

唯獨不該是現在。

坦白說現在趙王的資本,武有廉頗,廉頗雖老,可是經驗更加豐富了,文有虞卿,不過戰略家趙奢已死,藺相如重病,新一代將領的佼佼者趙括還在成長期,是新一代勢力和舊一代勢力交接的時候,著實不是打仗的好時候。

但機會難得,哪能事事如你心意。

趙王敏銳的把握住了機會,召來廉頗、趙勝、趙括等人商議好作戰計劃之後,發兵五萬去上黨地區駐守,派平原君去接受上黨地區。

平原君威名遠播,善於待人接物,什麼大場面沒見過,也著實會說話,到了之後先是大肆封賞:太守封三萬戶,縣令封千戶,原有官爵一律晉陞三級,百姓一戶賞賜六金。古代一金的含義是指錢幣數量,意思是十六兩重(一斤)的布幣。而秦和西漢時,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

十七座城,以二十萬戶人家計算,那就是120萬金,也就是310頓青銅幣,著實不是小數目。

不過其實也是無本買賣,城池歸了我,府庫也要歸我,韓國府庫歷來充實,城中粟米可支數年之久,那麼多我自然有的分了。

益州城裡糧草豐盈,劉焉劉璋父子二人數十年經營,絹匹銀錢無數。劉備佔據益州,大肆犒賞,皆大歡喜。電視中,關羽拿到禮物之後說,大哥是闊了。

馮亭謝絕了,韓王命我守此土,我拱手與人,不義一也;韓王命我將上黨給秦國,我順民意而不尊王命,不義二也;賣地求榮,不義三也。有此三點,我不能要。

馮亭謝絕挽留回到了韓國,對韓王說,可以告知秦國,上黨已經被趙國發兵攻取。

韓王依計而行,秦王大怒。

這是自然的,范雎跟秦王說,地是人主所愛,我們攻打韓國,韓王自然會抵抗到底,臣子們則要為主盡忠,如此頗費周章。且不如圍而不攻,然後讓縱橫家們做說客,分他們一部分。

縱橫家自然賣力做事情,由他們勸說韓王,那麼韓王權衡利弊自然認了,割地事秦,如此兵不頓而利可全。

秦王深以為然,策劃戰略,兵鋒直指,將韓國上黨地區割裂開來,而後兵鋒攻打鄭國滎陽,威逼新鄭,就是等著你簽城下之盟,割讓上黨。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攻打荊州曹仁,用盡計謀這才擊敗曹仁,轉眼間發現城頭盡列劉備的旗幟,趙雲說我家軍師已經巧取荊州了,不勞都督費心。周瑜大怒,我等折兵馬費錢糧,卻容讓諸葛亮便宜,諸君可與我再戰。

也難怪都督生氣,作戰常有啃骨頭和吃肉之說,都想吃肉,誰想啃骨頭呢!譬如曾國藩攻打南京,湘軍久攻難下,清廷發令讓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湘軍來助。李鴻章和左宗棠都表示我們如今也很吃力,無力援助,或是拖延時日。

不是兩人不來幫忙,而是怕人記恨。

曾國藩的湘軍號稱結營寨,打呆仗,說白了就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吃了很多苦終於合圍了南京,那可是天平軍的首府,金銀財富不計其數,所以湘軍打的再慘也會堅持下去。

這時候有人說來幫忙,你說曾國藩答應嗎?要是一不小心你破了南京,那頭功豈不是你的了,先帝遺命,破南京者可稱王啊。而且你來了城裡的東西要分你一份,我們做起事情來也有顧忌了,自然不肯答應。

李鴻章和左宗棠心如明鏡,清廷此舉未嘗沒有讓漢人領軍大將起衝突的意思,都不肯上當,最後曾國藩獨得南京。

得了南京,長毛軍的青壯被留下當苦力搬運,什麼亂七八糟的王的府邸全被瓜分,湘軍連南京的木料都運回老家蓋豪宅,而據說南京死傷百姓軍民多達五十萬人。湘軍走前放了把大火焚燒罪證,算是知足了,紛紛表示願意歸家養老。

秦王費了老大力氣,卻被趙王如此輕取,估計鼻子都氣歪了,有沒有曹操大敵當前,也沒有魯肅做保人,自然發兵,派公孫起、王齕(he)出征,誓要報仇雪恨。

主不可怒而興師,怒可以復喜,而亡者不可復存矣!

按兵法來算,秦王先失策了。

秦軍和趙軍在長平相遇,此處位置距離邯鄲的距離要比咸陽近些,而且秦國過來要跋山涉水,相當不便。

那麼問題來了,誰是受益者?

首先是韓國,因為上黨本就是要是去的土地,給誰都是給,能夠讓秦趙相爭,就算得不到心中也是爽的。

再次是縱橫家,因為戰爭能給他們一切。

在此,已經沒了蘇家兄弟的蹤跡,按照年代來說,已經是縱橫派第三代掌門了,也可能名不經傳,隱藏幕後,但絕對有的。

縱橫家擅長無中生有,范雎能那麼順利的上位,包括秦王能夠一舉將太后勢力搬到,中間怕是不無關係,因為范雎憑藉一個人的力量能夠走到今天,著實不可思議。

縱橫家是不甘於安定的,總是要有大的戰爭來從中漁利。范雎建議秦王啟用縱橫家作為中介,縱橫家們又設一個連環扣,將趙國一併拉來……

以上就推論到這裡吧,多了就煩了,只見水面風平浪靜,誰知地下暗流涌動。

之前其實就有過一場大規模的活動,各地的士人們齊聚趙國邯鄲,想要聯合起來攻打秦國。

秦王深為憂慮,招范雎問計。

范雎哈哈一笑,大王你養的狗平日里很安靜,可是扔根骨頭進去,立刻就鬥了起來,那些人也是如此,待我丟根骨頭進去。

范雎招來唐雎,給他五千金帶著車馬舞女去邯鄲,讓他放言邯鄲人皆可來取。唐雎依計而行,散不到三千金,那些士人互相爭鬥,合縱攻秦一事也就煙消雲散了。

江湖人才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蘇秦、張儀可謂極矣!

秦軍很快攻下了上黨部分地區,趙軍退守,其實也沒有真的想守。

不妨看下,趙軍發兵五萬其實是接收上黨地區,但是將上黨裡面的人封賞完了之後,就開始合力對抗秦軍了。

其實上黨並非趙軍的主戰場,他們只派遣五萬的意思很明顯,是要以上黨的韓人為主來抵禦秦軍的,盡量遲滯和消耗秦軍,而後在城池中不斷地拖和耗,以此來抗衡秦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秦軍人真的很多,後期達到了五十萬之眾,前期也有二十萬人馬。

利用上黨消耗了一波秦軍銳氣之後,廉頗親自率眾二十萬跟秦軍對峙,所謂對峙就是仗著你攻我守,死守在城裡不出來。

王齕(he)確實儘力了,廉頗的烏龜戰術讓人頭疼不已,因為他們有城池可以依託,都說了下政攻城,主攻的一方著實不佔便宜。

廉頗之所以這麼穩妥,也是沒辦法的事,之前曾經打過一場,結果趙軍敗了一陣,還死了一個都尉。都尉相當於如今軍長的高級將領,一般戰役不會損失這麼嚴重,可見出戰的趙軍應該是遭受到毀滅性打擊,而此戰也讓廉頗確實有點心怵。

武安君白起算是秦國戰勝將領,不過隨著穰侯的倒台,他也被閑置了,所以如此大戰只能屈居幕後。趙國自然大喜,認為是好時機,可是誰知道秦國能人輩出,就連王齕都能拔取頭籌,著實不是好兆頭。

趙王也有些心憂,問虞卿和樓昌,如之奈何?

樓昌說,不如求和。

虞卿說,不如重金結交楚魏,讓秦國以為我們要合縱,那麼秦國自然會心生疑竇,如此再去趁勢求和,秦國必然答允。

趙王心中憂慮,於是一面派平原君去秦國,去和平談判,一方面派人去結盟楚魏,再一面命令廉頗相機後戰,若是能夠取得一些勝利,就算不是決定性的,也能給外交帶來極大的優勢。

打和談其實一直都在進行,《建國大業》里中正說,邊打邊和,等到毛的軍隊打完了,也就不用談和了。

趙王如此,倒也不是說怕了秦國,只是多方面出手,以打促和,最起碼能夠保持現狀,上黨由秦趙分了,要是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優勢,那麼平原君底氣自然足,條件也會開的嚴苛點。

於是長平之戰,終於拉開序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哲 的精彩文章:

春秋英雄志×齊國篇×一錯再錯
春秋英雄志×秦國篇×投桃報李

TAG:公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