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健康的自私

健康的自私

健康的自私

Spring

自私就是惡,無私就是善,這種道德觀念早已體現在基督教的鄰人愛的原則中了。功利主義的思想家們用合理的利己主義來反對基督教的抹殺個人的道德觀念,為經濟上的自由競爭製造理論根據。可是,在資產者的實踐中,事實上卻是兩種道德並存,一方面是最無恥最露骨地追逐物質私利,另一方面是嫉恨和反對個人精神上的優異。

作為資產階級的一名文化戰士,尼采向本階級中庸俗市民階層宣戰。這些法利賽人都是些狂熱的逐利者,同時也是些狂熱的基督徒,殊相同質,逐利和虔信都表明一點:沒有靈魂。

尼採在兩方面反對他們。他深深厭惡那種無靈魂的逐利行為,同時也公開仇恨他們的偽善的「無私」。他要為「自私」正名。在他看來,小市民們既用他們的逐利行徑玷污了「自私」,又用他們所接受的基督教說教侮蔑了「自私」。與他們相敵對,尼采提倡一種「從強力的靈魂流出的完好的健康的自私」。

「健康的自私」是反對「病態的自私」的。「健康的自私」源於力量和豐裕,它強納萬物於自己,再使它們從自己退涌,作為愛的贈禮。「病態的自私」卻源於貧乏,「貧乏而飢餓,總想著偷竊」。唯利是圖正是靈魂衰弱乃至喪失的表現。

「健康的自私」更是反對所謂「無私」的說教的。它是健康的肉體和強力的靈魂的自我享樂。它憎恨一切自我貶抑的奴隸性,唾棄一切種類的奴隸,「無論他們是屈服於眾神和神罰,還是屈服於愚蠢的人類輿論。」 「健康的自私」也就是同基督教的「鄰人愛」相對立的「自愛」。

尼采一再呼籲,人應當學會自愛。「人必須學會以一種完好無損的健康的愛來愛自己,這樣他才能耐心自守,不至於神不守舍。」

一個人不愛自己,甚至厭惡自己,單獨自處就感到無聊,他怎麼會有出息,又怎麼能活得輕鬆?自愛不是罪過,自己不該是一個可厭的對象。尼采是要人們戒除那種罪惡感,似乎自己是個天生的罪人,非要到鄰人那裡去贖罪不可。

「鄰人愛」的原則所灌輸的就是這種罪惡感。「誰想變得像鳥兒一樣輕快,他就必須愛自己。」自愛才有自由。「我們應該自由無畏地在無辜的自私中自我成長和繁榮!」「每一個想變得自由的人,都必須通過自己來實現,自由不會如同一件神奇的禮物自動投入任何人的懷抱。」達到自由的證據是什麼呢?就是「不再羞於自己」。

「高貴」的標誌是:「不怕面對自己,從自己不期待任何羞恥之事,無憂無慮地飛翔,任我們被驅向何方——我們生於自由的鳥兒!」

尼采認為,一個人之所以不愛自己,甚至厭煩自己,是由於缺乏性靈即精神性。這樣的人不夠有性靈以自歡愉,卻又有足夠的教養明白這一點,於是無聊,煩悶,「根本羞於他自己的生存」,希望在瑣碎日常工作(所謂為他人生活)中忘掉這個空虛的自我。這種人最需要道德。所以,「對於精神的懼怕,加於精神的報復——這種有驅動力的惡習多麼經常地成為道德的根柢!成為道德本身!」對於這種靈魂空虛的人,倒不妨說:「你們覺得自己是一個這麼無聊的或可惡的對象嗎?那就多為他人想,少為你們自己想吧!你們這樣倒是做對了!」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論如何不是一個可愛的人,他既不可能得到別人的愛,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按照帕斯卡爾和基督教的看法,我們的自我總是可恨的,既然如此,我們怎麼還可以允許和希望別人愛它呢——無論那別人是上帝還是人! 」而且,對自己的怨恨往往尋求在旁人身上報復,和這樣的人一起生活真是災難。「有誰憎恨自己,我們當知畏懼,因為我們會成為他的怨毒和憎恨的犧牲品。」他帶著他對自己的怨恨到旁人那裡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也會在他的每一件善行里顯露出來,加人以損傷。受惠於一個自怨自艾的人,還有比這更叫人不舒服的事嗎?

所以,尼采強調,善人首先得對自己懷有善意,否則他對旁人的所謂善意善行必是不誠懇的,虛假的。「儘管做你願望的事,——但首先得成為能夠願望的人!儘管愛鄰人如同愛自己,——但首先得成為愛自己的人!」「一個人必須堅強地用自己的雙腿站立,否則他根本不能愛。」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

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人格的缺陷到處都造成惡果;一種軟弱、陰鬱、死氣沉沉、自我貶抑和自我否定的人格不再適合於任何美好的事物,——它尤其不適合於哲學。『無私』在天上和人間都沒有價值;偉大的問題總是要求偉大的愛,唯有堅強、成熟、沉著、堅定自立的心靈才能負此重任。」

蘋果用戶讚賞專用二維碼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最浪費生命的六件事
測測未來5年,哪種職業最適合你?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