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原生烙印的冷思考

關於原生烙印的冷思考

「烙印不過只是烙印,你的生命仍然鮮活如初。」

最近,筆者越來越頻繁聽到"原生家庭"這個詞。有的人把自身的負面與不滿歸罪之,有的人則把成功與榮譽賦予之。究其原因,可能是現在發生的大部分的影響因子都是變化的(dynamic),而原生家庭是固有的(constant),導致人們認為在小的時候無意識的情況下,只能被它影響,而不能改變它。

原生的烙印究竟有多麼深刻?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成為更好的自己?今天,筆者想和大家聊聊,怎麼連線原生家庭與我們成年後的行為,去剖析、理解、接受我們的原生家庭。

天下家庭形態各異,很難根據某個因素進行具體的分類。不考慮學術上的嚴謹和細緻,我們可以把家庭按照親子關係中愛的程度分類:適度的愛、過度的愛和缺失的愛。

只有適度的愛是健康的,讓人欣羨的,卻也是不常見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掌握好愛的火候?我們又該如何擺脫過去的羈絆?

| 過度的愛

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碰著的不是一個為他方便而設立下的世界,而是一個為成人們方便所布置下的園地。他闖進來,並沒有帶著創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沒有個服從舊秩序的心愿。」

父母天然帶著教化的權利,開始對呱呱墜地的孩子進行一系列的「改造」;等到孩子有了獨立思想,有些專制的父母卻容不得孩子的半點出格,按照所謂「對的方式」圖譜化孩子的成長,矛盾自然誕生了。

孩子希望自己的訴求被看到、被理解、被支持,渴求父母像是哆啦A夢一樣的朋友,然而,父母卻常常是忽視、否定與鞭笞,按照自己的邏輯將行為與其自洽。強烈的愛讓孩子窒息,他們作為父母理想的延展,在父母圈定的框架下為父母的快樂負責。因此,成年後的他們,就容易對原生家庭的約束恨之入骨,於是才出現了北大留美學生十二年不歸,出現了網上那麼多對原生家庭的聲討,誕生了「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的心態。

事實證明,過度的關心與過度的愛只會扭曲一個人的成長。

| 缺失的愛

與過度的愛相比,一些孩子是在父子關係缺位或者母子關係缺失中度過的童年。本應該是愛與被愛的親密關係,心裡卻永遠隔著萬水千山,這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悲哀。那種久而久之的疏遠和隔閡,直到成年之後,仍然擺脫不掉,親近不了。

孩子長大後,一次又一次,思維的慣性讓他們逐漸喪失了自己內在的渴望,更希望去迎合外界的要求,他們不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徹徹底底割裂開真實的自己。大家看的到外表的陽光,但是誰知道那種早熟的對無條件寵愛的渴求?誰又能理解把眼淚憋回眼眶的掙扎?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太多孩子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愛的原生家庭里。除了同學朋友,不乏很多名人也是經歷者。奶茶劉若英幼年父母離異;高曉松在節目中也透露出自己幼年時父親缺位;更早是到魯迅、蕭紅等等。表面的成就和內心的快樂有多大的關係,或許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 釋懷的力量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面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有著千差萬別的狀態。或許,決定未來更多的是你對原生家庭的態度,而不單單是原生家庭。

成年後的孩子,或者在外漂泊,或者擁有了獨立的再生家庭,面臨著跟小時候不再相似甚至截然不同的環境,過年回家見到不再氣盛的父母,雖然內化的情緒尚在,但是更多會伸縮地界定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一些選擇的是釋懷與感恩,一些選擇的是悲愴與埋怨。在沒有感同身受過別人的經歷,不好加以評述選擇的孰對孰錯。然而生活沒有給任何人一直悲傷的權力,更不會對內心的尋尋覓覓埋單。

正視原生家庭,不再抗辯,接受他們,不再以自己是受害者療傷,不再沉浸在回憶里不可自拔。學會釋懷,與原生家庭握手言和,與內心那個真我和解,去關注身邊的愛與被愛。在求索的過程中,逐漸去找到那個可以治癒你的人,建立一個可以溫暖你的家,去獲取幸福的狀態,如同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所說——

「當你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力不自勝的重大為難,感到脆弱和無助,走不下去的時候,還有人願意接納你。你知道在茫茫人海中,有人真正愛你,疼你。有人在你痛時,跟你一樣痛;而當你把心打開,傾訴你真正的心聲感受時,對方不但能耐心聽,還能了解你,讀懂你,支持你,鼓勵你,巴不得看到你好,用愛心說誠懇的話,幫助你發揮潛能,活出最美的生命。」

面對生活的不完美,克服心裡的小怪獸,升級打怪,不再重蹈覆轍。

This is real. This is complicated. This is life. This is 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好女人,一定要注意這6點
城頭變幻大王旗,別為他人作嫁衣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