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踢館:導致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落後的根本原因是……閹馬?

踢館:導致中國古代騎兵發展落後的根本原因是……閹馬?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里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普京大帝到底騎沒騎過熊?如果兩三年前問別人這個問題,怕是會被別人投以看弱智一樣的眼神。可是現在,這個問題居然成了大帝本人都不得不出面澄清的傳說……

這張大帝騎熊的ps圖流傳甚廣,傳著傳著居然真的有人信了,而且還不少。古老的「三人成虎」的典故放在今天依然適用啊。

堂主扯這個沒別的,就是想說這是個媒體資訊極度泛濫的時代,對自己接觸到的信息,還真得隨時留個心眼。

問: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落後的繁育方式斷送了騎兵。中國習慣閹割戰馬,種馬往往由戰馬挑選剩下的馬匹充當,以至於種群退化。感覺這種觀點不靠譜,中國人不至於連基本的選種方式都不懂。但是中國馬確實偏小,大多不足3百公斤,遠不能和四五百公斤級的歐州馬相比。這究竟是育種原因,還是品種所限?

看到說閹馬的,就知道是狗屁不通了……戰馬育種的關鍵反而就是閹馬。

閹割掉不適合做種馬的公馬,為的是只讓遺傳性狀突出、高大強健的公馬有生育權,能把優質基因傳遞下去。

圖:現代種馬通常是馬術比賽的冠軍馬,配種一次價格很高。人工飼養的動物中,只有極少數享有配種權,其他的全部閹割掉,不然肉質等會受影響。

中國歷代養馬的問題,反而往往就是沒閹割。因為漢代以後養馬,往往按照草原民族的群牧方式養馬,也就是幾千幾百匹馬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的混在一起散養。馬發情了就自然交配,生下來的天知道爹是誰。

圖:游牧民族放馬首先考慮日常方便,畢竟他們馬多,既可以選出好馬來,也可以一個人幾匹馬輪著騎。

圖:然後就這樣了,大家發乎情止乎禮……

成熟的養馬,那應該是分門別類的養,同年齡段的公馬、同年齡段的母馬都分在一起,比如一歲公一群,二歲公一群,一歲母一群,二歲母一群,嚴禁公馬和母馬之間直接接觸。還要給每匹馬都建立檔案,母系是誰、父系是誰,然後選出父系母系都強,本身發育也好的公馬不閹割,剩下的全部閹割掉。

到了發情期,得靠獸醫手動扶著配種,確保每匹母馬懷的都是優質馬駒。這樣一代代傳下來,才能保證馬質量好。

圖:長期人工育種下,培養出的最大型馬是夏爾馬,肩高超過1米8,體重超過1噸,比肩高1米3左右的蒙古馬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不過夏爾馬不適合當戰馬,只適合拉車耕地。

中國古代其實就是缺了這樣的育種管理,讓馬自己胡亂交配,才會導致馬種退化問題,說閹割導致退化那才是搞笑,難不成矮個頭的拚命生,就能生出來大個子?

問:堂主好,請問在總推力和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戰鬥機是使用單大推好還是雙中推好?

這個問題,實際上美國人在70年代就已經很詳細的分析過了。當時搞LWF輕型戰鬥機競標的時候,通用動力的工程師就同時計算了單大推和雙中推的方案,發動機就是單大推F100,和F404的前身YJ101。

兩個發動機技術水平基本相當,結果他們計算出來要達到相同水平,雙中推需要比單大推大30%左右的推力,增加30%左右的空重,才能達到接近的飛行性能和載荷航程。最後自然也就選擇了單大推的F-16方案,以小重量做出了高性能,尤其是大航程。

圖:通用公司單雙發選型時的資料,註明了發動機的區別。

圖:風動模型還用的是雙垂尾

圖:不同時期的想像圖

雙中推方案通用動力是放棄了,諾斯洛普的雙中推方案就是YF-17。因為氣動設計差,所以雖然也達到了30%推力和30%空重的增幅,但是性能還是差比較多。

圖:空軍競標的時候,YF-16輕鬆獲勝。海軍之所以選YF-17繼續發展,主要看上其雙發優勢,不易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但後來的資料證明,艦載機單雙發在墜毀概率上已經沒有顯著區別。

雙中推因為結構上浪費的多,加上阻力大,所以看起來推力大,實際上比起單大推沒多大優勢。像陣風和颱風,要換成F-110-GE-134或者F-100-PW-234甚至還差一點的單大推發動機,說不定性能都還有提升。

圖:典型的雙發悲劇是IDF,台灣3種3代機,只有它是雙發的。這麼多年了,台灣連IDF壓制F-16、幻影2000都不敢吹,實在不像是國軍的氣勢。

問:堂主,引進SU-27的時候,我們國產的雷達處於什麼水平比得上當時的SU-27嗎?

引進SU-27是90-92年的事情,那時候可是我國國產機載雷達的至暗時刻,當時能使用的最好的雷達,是70年代後期從國外的米格21MF戰鬥機上搞下來的,湊合著不算睜眼瞎,算高度近視加散光加弱視加斜視。

圖:87年定型裝備的LJ-7雷達,作用距離21千米,實際使用時打個5折,和目視發現距離也就差不多了。

圖:LJ-7雷達,在當時就是我們的最高水平了。

圖:蘇聯自己的雷達技術就比西方差很多,米格-21因為採用機頭進氣,雷達天線尺寸受限,性能更差,所以蘇聯搞了幾種米格-21改型,就是為了解決雷達天線尺寸問題。以我們當時更差的技術,當然解決不了機頭進氣的雷達探測距離問題。

所以蘇-27的NO01雷達雖然按照西方標準看起來極粗糙,極不靠譜,但是比我們當時能生產的雷達,還是強很多了。

圖:吊裝中的N001雷達,重550公斤,加配套設備重980公斤。不說別的,光這個重量優勢,以及直徑近1米的尺寸優勢,就足夠確保吊打殲7的雷達了。

當然,我們這也是一個積累的狀態。70年代以來,我們對微電子技術很重視,當時就開始小規模的試驗在雷達接收機裡面使用砷化鎵晶體管。80年代通過分系統試驗,逐步掌握了數字化雷達系統的很多技術,比如說使用砷化鎵晶體管的數字化濾波器、接收機等等,這也讓我們在90年代中期解決了數字式相控陣雷達的很多技術問題,從而迅速反超蘇聯。

圖:80年代引進的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的搜索雷達車。當時從西方引進的技術極大提高了我國雷達水平,比如我國雷達用波導替代電纜,使雷達天線可以連續360度旋轉,就是從西方得到的技術。

畢竟蘇聯雷達實現數字化的接收機等,都是等到00年代後期了,比我們晚十幾年,而且非常依賴外國技術。

問:大秦帝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總是惹人評說。就問一個具體的點:統一六國之後,為什麼要傾秦帝國半數兵力,征討百越文身之地?人口是極稀少,農業基礎幾乎為零,北邊匈奴著實有威脅,重兵防禦還說得通,百越之地到底有什麼,就勾著始皇帝的魂了?假設一下,如果五十萬大軍沒有南下,而是留在楚地鎮壓反革命,劉項諸人是不是就沒有露臉的機會了?

因為實際上就沒五十萬大軍啊……

五十萬這個說法是來自淮南子,淮南子那很大程度上就是個神仙書,神仙的數學你還是忍了吧。

南下的統兵大將叫屠睢,官職只是尉級,也就是郡守的軍事副手級別。之後留守的任囂也只是一個郡尉,連郡守都沒設置,郡尉代管軍政。他的副手也就是未來的南越王趙佗,更只是個龍川縣令而已。

圖:公元前223年,屠睢被拜為國尉,奉命南征南越、西甌。國尉是秦國的官職,主管軍政,可以掌管衛兵1千人。《商君書·境內篇》論軍爵,以國尉低於將一級,「將短兵四千人」,「國尉短兵千人」。

就這麼點小官,還50萬大軍?這又不是銀河英雄傳說,有個少將軍銜就能帶幾十萬兵力了。秦朝時候那些帶幾十萬的,都是要秦始皇親自登台拜將的正牌將軍,才有這資格。

圖: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滅趙、燕、楚三國,官拜上將軍的王翦,滅楚的時候說要60萬大軍,結果秦皇立刻選了說只要20萬兵力的李信和蒙恬。滅楚啊,就這都不捨得出動60萬,何況一個百越。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就是頭等大事。在先秦將軍號那可是值錢得很,超級大國晉國執政的六卿,就是晉國僅有的六個將軍。

圖:晉文公回國後建立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稱為三軍六卿。晉平公以後,六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把持,之後六卿特指這六家,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最後剩的趙魏韓3家,就把晉國給分了。

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只有執政卿士才能做將軍,能指揮都是最頂級貴族的權貴大臣,秦國的王翦、李信、蒙恬這種都是能參與大政的重臣。而南下這幾位,他們也配帶五十萬大軍?

所以,實際上那數字純粹就是淮南王和他那群酒肉朋友瞎扯淡的,根本不值一提。

圖:《淮南子》記載:「秦始皇派遣國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亡,殺尉屠睢,仗屍流血數十萬……」發卒50萬進攻,一場野戰損失數十萬,這數字就是淮南王劉安編著玩的,和後來袁崇煥的「一炮糜爛數十里」是一回事。

問:堂主,炸一座橋的難度究竟有多大?美國人在越南用導彈炸彈炸了這麼久也沒把北越的橋拆了。為什麼不用二戰拆船的方法來拆橋俯衝轟炸犁防空,魚雷補刀炸橋墩。橋墩側面不大但是對於A-1這種電風扇來說用魚雷端了不算啥難事吧?

魚雷轟炸的基本模式你可以回憶一下,是要飛機飛到低空,貼著海面保持穩定的水平飛行,到目標幾百米距離發射。

GIF

圖:二戰時候炸水壩最有效的跳彈模式,需要轟炸機在超低空保持一段穩定飛行。

圖:日本魚雷機攻擊美國航母,看看這身後密集的水花,都是彈片引發的。

明白了吧?這種呆板的飛行模式遇到自動控制的高射炮,那損失率就感人了……這好歹也是六、七十年代,高射炮的技術戰術水平遠超二戰標準,哪怕是越南那些高炮也有雷達,57毫米高射炮攔射能力比二戰的40炮也強得多,那真就是送死了。

俯衝轟炸更不要說了,連40毫米博福斯高炮都能大量殺傷俯衝狀態的飛機。

圖:越戰時的57高炮和火控雷達。我軍抗美援越期間,出動最多的就是防空兵和工程兵,防空兵以高炮為主,往往在蘇軍地空導彈陣地前方埋伏,等著打來空襲的美軍轟炸機。俯衝轟炸都給打成這樣,超低空投魚雷更死定了。

60年代地面打擊往往是用低空進入,拉起做山羊跳等反指揮儀機動再投彈,然後迅速改出,就是因為自動控制的高射炮太厲害了,73年中東戰爭以色列被這樣打掉的就不少。

圖:對地攻擊航線選擇,首先側面通過搜索目標,然後直接轉入攻擊航線,或者偽裝脫離再轉入攻擊航線,這是為了麻痹敵方警戒。之所以叫山羊跳,是模仿山羊攀山或角斗時先躍起再轉向側面的動作,也就是圖中最右側的攻擊航線。

問:堂主能否對比下T-10MM103和征服者這仨同為戰後末代重坦,各有什麼優缺點?

T-10M主要優點是輕和便宜。作為重型坦克來說,T-10M算是很輕了,也就是跟M60系列主戰坦克差不多重,52噸上下,而M103和征服者都是60噸的玩意了(M103是59噸,征服者64噸)。這樣的話,T-10M的產量和戰場適應性就比這些大傢伙要強不少,這也是M103和征服者最主要的缺陷。

圖:T-10M在1948年開始研製,1953至1957年裝備生產,裝備蘇軍的重型坦克師、坦克師的重型坦克團和獨立重坦克團,為T-54/55坦克提供遠距火力支援、充當陣地突破戰車。

而M103和征服者強的在於確實非常驚人的火力,他們配備的都是超長身管,M103哪怕用全口徑炮彈,在1000碼(914米)距離都能破開124毫米的60度裝甲,2000碼破開114毫米的60度裝甲,這還是沒使用APDS之類高級彈藥的效果。

也就是說,雖然50到60年代傾斜裝甲讓防護優於火力,卻也基本無法抗拒這強大的火力(一般中型坦克是100毫米/60度水平)。

圖:M103和征服者是針對蘇聯斯大林3坦克而研製的,IS-3重46.5噸,防護是當時最好的。炮塔正面是160毫米炮盾,側面110~220毫米/32度,車體首上裝甲板120毫米/18度。1945年5月柏林閱兵,蘇聯把它拿出來嚇唬西方。

圖:為確保打穿IS-3,美國1946年開始研製M103坦克,1956年服役,採用M58型120毫米60倍徑線膛炮,比21世紀初豹2A6的120毫米55倍徑炮管還長半米多。

圖:征服者重66噸,是戰後坦克最重的了。安裝1門L1A1或L1A2型120毫米55倍徑線膛炮,分裝式炮彈,彈藥基數只有35發,在射速和火力持續性上犧牲都很大。

而T-10M的火力就比較水了,配備的還是二戰級別的46倍口徑122炮,口徑略大2毫米,火力卻差遠了,2000米距離用全口徑穿甲彈打60度傾斜裝甲也就是六、七十毫米穿透力,在1000米距離也打不穿中型坦克的裝甲,這就弱太多了,在突破防禦陣地的時候大型榴彈有用,但是對付敵方坦克的時候真就不太行了。

圖:T-10M悲劇的根本原因是2B1奧卡河420核迫擊炮等戰術核武器,後者可以更快、更可靠的突破任何防禦陣地,那還要重型突破坦克幹什麼?機動性更好的中型坦克可以更快抵達突破口,利用核突擊效應實現突破,淘汰重型坦克輕鬆愉快。

迷你踢館

問:塘主接招,剛看了《紅海行動》,裡面隊長的一個動作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就是他準備開火的時候,把MP5的槍托拉出來後抵肩射擊聯想到我們國家設計95的時候,搞無托步槍據說就是為了縮短步槍長度,從而能在裝甲車中射擊那麼我不明白了,當初設計師是想不到摺疊槍托或者能伸縮的槍托設計嗎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設計師寧願冒風險選擇一種新設計(無托)而不考慮用成熟的常規設計加上摺疊(可伸縮)槍托這樣既簡便又經濟的方法呢?

因為伸縮托你在車內射擊時還是長槍,不是短槍。無托設計的興起其實是為了步兵在裝甲車輛內使用,這是摺疊或者伸縮無法解決的問題。

圖:我國在95之前的步槍是81杠,他就是摺疊槍托,實踐證明這個路線走不通。

問:帥氣的堂主,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人馬俱甲的具裝騎兵,如果有是在哪個朝代?

古代魏晉南北朝就有甲騎具裝,人馬都披甲,後面金國和元朝也都有,金國的鐵浮屠、元朝的怯薛,都是典型重騎兵。

問:堂主,我想提問個軍艦煙囪的問題。軍艦包括常規動力航母的煙囪,它們的排氣原理是什麼是不是煙囪就安裝在發動機正上方啊?我還有個臆想,能否利用精確制導炸彈(比如可以滑翔幾十公里)直接從煙囪里鑽進去炸壞艦船的動力系統,這樣軍艦的動力就沒有了,什麼搜索、火控雷達之類的就沒有用了,這樣的打擊效果是不是比用反艦導彈效果和性價比高啊?

一般煙囪就在發動機上方,最多是因為要合併之類的原因設計一點彎管。你這個思路,怎麼逃避攔截?反艦導彈難的是怎麼找到目標和怎麼突防,而不是最後殺傷效果的問題。

圖: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它的煙囪里有穿孔鋼板防護,同時鍋爐也不在煙囪正下方,這是當年殘酷炮戰的教訓總結。

圖:美國伯克級驅逐艦,對防彈就沒那麼多講究了,燃氣輪機就在煙囪正下方。

圖:美國福萊斯特級航母的動力艙在機庫前部下方,煙囪在舷側,所以肯定不是煙囪的正下方。

問:堂主,現代戰爭條件下,我軍打仗還需要挖戰壕嗎?

當然需要了,你在戰壕裡面好歹不用被直射火力打,那損失就下降很多了。曲射火力也有防炮洞之類的,也能降低很多損失。

問:核動力巡洋艦都有,為什麼沒有核動力火車呢?

來,你猜猜這是啥?核動力導彈都有,何況是核動力火車這麼傻大黑粗的東西。

問:堂主大大,為什麼空軍不收做視力恢復手術的?

空軍覺得,每年那麼多天生眼睛好的來選飛都過不了,那何況那些做過眼睛手術的。以前就覺得飛行員最重要的是身體好,所以對身體要求比較苛刻。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紅海行動中艦載無人機所向披靡,現實中的054A用啥?
都知道美國造出了隱身飛機祖宗F117,卻少有人知道隱身導彈鼻祖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