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這兩步,中國古典文學倒背如流

學會這兩步,中國古典文學倒背如流

我國古典詩歌的兩大要素是情與景,也是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常常涉及的內容。了解古典詩歌中有關情與景的知識,對提高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大有裨益。


(一)觸景生情與緣情寫景

「觸景生情」又稱「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後有情。「景乃詩之媒」(謝榛語),人物一開始心情比較平靜,由於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稱為「觸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詩就是典型的觸景生情之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人登上高處,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蒼涼恢廓的秋景:遼闊的江天,清猿哀鳴,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前兩聯內容),這種蒼涼的景色觸動了他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於是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俱涌心頭(後兩聯內容)。

觸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共短亭。」(李白《菩薩蠻》);「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去年 花里逢 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緣情寫景」又稱「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後有景,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把這種激動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興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興,悲哀時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詩人悲痛萬分,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觀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彷彿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緣情寫景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不少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二)移情於景與寓情於景

移情於景即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讓它為人事而動情,從而使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更濃烈。如李白的《勞勞亭》一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在這首詩中,作者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意有情,使之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化物為我,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中的「江春不肯留歸客,草色青青送馬蹄」之句,假託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說出了行客無法滯留,而從行人馬蹄在草地上遠去的形象,擬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樣送別友人,把別意表達得十分悠長曲折。再如杜牧《贈別二首》中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之句,通過寫蠟燭,把離人相對垂淚,終夜不寐的凄哀婉轉的別情表達得含蓄、纏綿、別緻……

移情於景在古典詩歌中比比皆是: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晏殊《蝶戀花》「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杜甫《發潭州》「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寓情於景」又稱「融情入景」、「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

陳匪石云:「詞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須融情入景,由景見情。」(《舊時月色齋詞譚》)寓情於景,能使詩歌收到含蓄蘊藉,耐人尋味之功效。

《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熙載評它的好處「深入雅緻,正在借景言情」。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這首詩句句寫景,然而無一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於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詩歌中也很多見: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襯情

「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襯,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我國古代詩人深諳此道,在古典詩詞中,渲染景物以襯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襯情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


以哀景寫哀情

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句以天地愁慘之狀,襯托壯士赴死如歸的訣別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開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句中蕭瑟的秋景,是用來增添離別哀愁的。李商隱《無題》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句,選擇一個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為分離的背景,必然倍增離恨,所以「別亦難」。這些詩句從不同的方面,攝取了凄迷的風景,作為分別的襯托,更加重了別離的愁苦。

以樂景寫樂情

李白《夜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山花如綉頰,江火似流螢。」征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江上的漁火和水中倒映的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像無數的螢火蟲飛來飛去,這些景物襯托出了詩人出遊的喜悅之情。

以樂景寫哀情

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發襯出詩人歸心的殷切。鄭谷《淮上與友人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之句,寫揚子江邊,春光正好,楊柳依依,楊花點點,但因為「君向瀟湘我向秦」的離別,故景色雖好,卻使人愁殺。作者遷情於景,景隨情變了。美好的景物與人物內心的哀怨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以哀景寫樂情

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一二兩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跡的凋零空寂的氣氛,反襯出三四句詩人對幽竹「不改清陰待我歸」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可見,反襯手法用得好,效果更為強烈。


(四)以景結情與以情結景

所謂「以景結情」就是詩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後以寫景物來收束全詩。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在抒情的緊要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聊舉三例加以說明:

戴叔倫《三閭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詩的前兩句懸空落筆,以慨嘆之筆抒情,直將屈子一生的悲憤寫得無以復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詩人別具匠心地以寫景來收束:「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兩句全不用意,卻讓人覺得幽怨不盡,情傷無限,可謂空際傳神。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一二句寫事寫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來就要正面寫愁,然而詩人卻將筆觸轉到景物上,巧妙地以景結情,含不盡之意於景中,沈德潛評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前三句就樂聲抒情,最後一句輕輕宕開一筆,以壯闊而悲涼的景象收束全詩,將不盡之情以不儘儘之,這種以景結情,真可謂「絕處生姿」。

所謂「以情結景」就是詩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於寫景,不言情事,全詩將要結束時,才加一抒情之筆。這種手法的妙處在於:畫龍點睛,一筆點活全詩,使詩前半所寫之景都變成主觀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無窮。

請看李白的《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詩的前六句寫詩人登臨謝眺北樓所見的景象,末兩句的抒發的苦悶、孤獨之情讓讀者品出了前六句景中的「秋味」。

再如寇準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這首詞前四句寫景,結尾兩句直抒胸臆,以情結景,使抒發的感情由隱而顯,實屬點睛之筆。

再如王禹偁的《點絳唇》「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前半以清麗的筆觸描繪了江南雨景,最後一句抒情點醒全詞,讓讀者回味出前面所寫之景中所蘊含的濃情:建功立業的抱負,不被理解的孤獨愁悶。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情景交融是我國古典詩歌追求的境界,以上所列種種情景方式只是為了便於學生掌握特徵而分列,實際上一首詩往往兼用幾種方式,觸景生情,融情於景,二者相互生髮與滲透,從而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創造出詩歌美妙的意境。

看完後你學會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了嗎?歡迎評論。看的好請點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書者 的精彩文章:

伊麗莎白克蘭和科幻主觀:我們偉大人生的真實故事

TAG:悅讀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