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會說話嗎?——說話水平解析

你會說話嗎?——說話水平解析

有人會說話,有人訥於言敏於行,按傳統標準衡量自己,我算是「會吹牛」的,不算「會說話」的,吹牛隻需技巧,會說話則是能力。說話與思維有關,勤于思考多表達,說話水平會慢慢提高。這裡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說話技巧問題,一是說話內容,內容是核,技巧是包裝,水平越高,講話越注重二者的結合。

初高中同學們生活簡單,唯一能看出表達能力的是公眾演講或辯論賽,那個階段的演講(辯論)都遵循「範式」,表演的成分大於真實水平,不是臨場發揮的自然狀態。我覺醒到表達和知識的差異在大學,在自由開放的大學,同學們自由表達,知識儲備、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都是自然的,臨場發揮的,能體現個人水平。

別人談論體育、軍事等我不感興趣話題時,我一臉懵逼,雖然他們講的只是事實、事件,很少有觀點、判斷,那種因興趣關注的各種資訊讓人看到表達的雛形。所謂共同語言,不就是就雙方興趣點找到共同話題,達成共識,從而相互認可(吹捧、碰撞)嘛!在知識儲備不對稱,或思維層次有差距時,要麼對話無法正常進行,要麼變成一方對另一方「講課」,這不是好的交流方式。

有幸在交流上我獲得了中等之資,這得益於高中相對廣泛的閱讀,當年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說「要做聆聽的耳朵」,這句話影響了我很多年。如今我陷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滔滔不絕的怨婦」,對表達更感興趣了。出現這種變化無他,根本原因是對方要表達的東西,在未表達時(我提出問題時已經猜測出他會回答什麼)或剛表達幾句(見微知著,聽幾句就知道他接下來想表達什麼)我已經「想當然」認為理解了知道了,急著快速推進聊天進程,這顯然不是和諧的聊天氛圍。

曾經做過自我反思:只聆聽不表達不好,表達慾望太強也不行,過分忽略或強調對方(自我)都是不對的。隨著年齡發展,閱歷增加,對很多話題及聊天方式不太喜歡了,有些年輕人聊資訊,聊故事,聊家長里短各種事實,我卻關注價值、方法論,總想抽象出背後的邏輯、價值、方法論體系,這恰是知識、思維、價值觀的差別。有時候話說的太滿,理論現實、觀點看法、對策方法談的面面俱到,對方只能贊同,無法討論,這也是缺點。

如今回頭總結,以個人經驗做判斷,說話水平經歷了幾個階段:

1、啥都不懂階段

這個階段知識儲備少,對大部分問題感到很新鮮,聆聽、模仿、學習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聽大人聊天,聽老師教誨,和玩伴同學交流,水平初級,話題幼稚,充滿童真。

2、意識覺醒階段

這個階段開始發現差距,主動注意表達,表現為關注說話技巧,摘抄優美句子,思考說話內容與邏輯。比如高中喜歡演講與技巧,大學開始注意談吐,研究生開始表達個人觀點。在知識、思維還沒達到一定程度時,有個中間地帶,這個階段用觀察學習模仿來的套路、範式、模板、技巧、框架進行表達,比如老師教我們的答題技巧,三段式表達,以學科分類的範式研究方法,具體問題的多視角審視。用在具體問題上,比如分析歷史事件,政治現象,學的那些框架可以用來聊天,雖然有時候假大空,卻能找到切入點,知道思路,有一定儲備了,不再兩眼一抹黑不知所云了。

3、進階探索階段

真正明白聊天不是瞎說,而是智商情商在表達時的綜合運用時,對說話藝術開始敬畏。以前羨慕節目主持人,嘉賓,尤其現場直播時的臨場發揮,有些人反應速度真快,說話水平之高,讓人佩服。後來去四川衛視冒充嘉賓、充當觀眾,看到他們有台本,在表達時都經過個人內化,變成了「自由表達」,水平還是很高的。慢慢試圖在碰到問題時,最快速度組織答案,進行相對完整的表述,這時候對個人觀點,表達技巧,理論現實,個人風格開始注意,希望個人的表達是掌握現象案例之後,有理有據有節,直奔主題的專家式解讀,甚至帶有濃烈的個人風格,或幽默,或深刻,要有真實性,啟發性,全面深刻性……

現在我仍處在中等偏低水平,已經覺醒到說話的魅力,知道一些技巧,有點淺薄的知識量,問題是沒把各種技巧融匯貫通,對知識不求甚解,研究的太膚淺,沒有形成深刻有效的知識架構,所以講話只能浮於表面,很難或不敢深入下去。在面對專家學者或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時,我不敢多說,以謙虛謹慎的態度求教,聆聽教誨,在個人擅長的有思考的領域,盡量有效表達,深度、廣度、技巧都需要提高。根據個人經驗,長時期不講話,會發現嘴沒思維快,經常吹牛聊天,又會出現嘴比腦子快的情況,說明輸入輸出(學習、表達)需要協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糞茶壺 的精彩文章:

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取決於你的心態和能力
分享一套實用的思考方法

TAG:牛糞茶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