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具體說說《易經》在各個領域的價值

具體說說《易經》在各個領域的價值

如果欲濟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學問,大學問的原則,就在《易》,懂了《易經》才能濟世救人,因為任何學問,沒有超過《易經》的。一一一南懷瑾

《易》——中國哲學思想總源頭

許多學者更願意把《易經》看做一本蘊含無窮深意的哲學著作,包羅了千古適用的生命哲學、人生哲學、倫理哲學、宇宙哲學等等。《易經》的基本哲學思想概括起來就是辯證法——以辯證與發展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

《繫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大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周易·彖》

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應該產生協動、發生共振、相通相協,在順應性的一致中,實現人的存在。

再重點說下「時」。「時」指與時勢一致,即: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知道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更應懂得在恰當的時機停止,也即是與天地萬物保持相通相協。

東方心理學名著

《易經》卦爻辭中,包含著成熟的心理學原理。如:維心亨(坎卦)、獲明夷之心(明夷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恆(益卦)、為我心惻(井卦)、其心不快,厲熏心(艮卦)、我心不快(旅卦)等,為我們留下了中國古代對心之義、理的最初規範及其所賦予的原型義理和內涵。

在西方心理學中,與《易經》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是「愛諾思」。這個名詞在西方具有東方的象徵性意義,創始人奧爾加·弗羅·卡普泰因夫人最初正是由於對《易》有著濃厚興趣,特邀一些著名的漢學家或《易經》學者聚會討論。正式的愛諾思圓桌研討會開始於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請請榮格在1934年的愛諾思圓桌研討會上,專門介紹《易經》的心理學意義。其中,心理學家利策瑪博士認為,《易》充滿靈性,充滿了深刻的心理學意義,包含著目前西方深度潛意識心理學以及分析心理學的深刻道理。他說,「《易經》中包含著榮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這種力量代表了生命的變化以及其意義的體驗,其規律或道。」

[榮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

兵法之源

宋代經史學者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說:「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

中國兵家鼻祖姜子牙,在牧野之戰中以5萬人戰勝了紂王17萬人,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金匱經》《太公陰符陰謀》《太公枕中記》《周呂書》等,詳細記載了姜太公的預測術和他在牧野等戰役之前運用易經的卜筮過程。

如他在《金匱經》里這樣寫道:「戰不戰,視勾陳。勾陳克日,則戰與刑克,必戰。」

《孫子兵法》中,非常重視「全勝思想」。「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者也。」

易經在《屯》《需》《小畜》等卦里多次談到了積累和準備,積包括積德,也包括積財。積累的目的是為了一擊必勝。

其次,中國古代的很多陣法都是以易經八卦為基礎創立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諸葛亮的八卦陣,從諸葛亮的有關著作來看,其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諸葛亮對卦象占筮的精通。

如《陰符經注》云:「大垂象,聖人則之,推甲之,畫八卦,考著龜,稽律歷,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平象,無不盡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

《易經》與健康

聖人不治己病,不治己亂治未亂,夫病已成後葯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劍,不亦晚乎。

在《易·繫辭下》中也有提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中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在卦辭中也說道:「君子思患而預防之。」

可見《易經》中明確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預防為先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後世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強調預防為主的防病健身原則。

《易·繫辭》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因此,人要想活鍀順暢,也應該順應自然,合乎規律。比如隨太陽出來而起身,到了晚上就息屏休息,而不是與大自然反著來,俾晝作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學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博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