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讀幾十年的書只為得到一個稱號,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古人讀幾十年的書只為得到一個稱號,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進士,知識水平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或者是留學回來的博士,海龜。一個縣一屆能有1-2個就很了不得,人數很少。

源於網路

我國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一共誕生了11萬名進士,平均每年84人。進士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人數不定。每個朝代對進士官職都有不同的規定。比如唐朝,如果進士30名以前可以就在朝廷任職,但是也不會是太大官,而30名後去只能到地方擔任縣令。但是屬於朝廷重點培養的後備官員,有能力,有運氣的話可以晉陞到封疆大吏、六部尚書甚至是大學士。當然,每個狀元都有那麼好的運氣,事實上,歷朝狀元能做到封疆大吏、六部尚書的很少、大學士基本沒有,雖然在中狀元的時候風光無限,但仕途往往都是平淡一生。如果家裡有點背景的,比如官二代,富二代啥的,那就在朝廷聽用可能性很大。也就是每個朝代皇帝為什麼是同一家人,這就是家天下。

進士考試稱作「殿試」,也就是監考官是皇帝,皇帝親自現場命題,我想這樣的考試沒人作弊了吧。殿試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應聘面試,現在面試壓力都大,古代面前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那才叫做壓力山大啊。

源於網路

但是進士前三前途十分光明,「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撫,御史等較高的官位,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災無難到公卿」;明代二甲進士,清代庭試成績優秀者,可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三年後再進行考試,依據成績依次可以留在翰林院擔任修撰,進入六部學習或擔任地方官。三甲進士一般可以進入翰林院學習或直接放外任,但需要從知縣做起。

我們想想考全國前三,這對大多人來說是多困難。白讀無用是書生,古代很多人讀書也只是得到讀書人稱號,但是古代讀書人去為我們留下豐富的文化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古看角 的精彩文章:

TAG:小古看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