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如何預測貓眼/淘票票評分?我們要做「犀牛試映」了!

如何預測貓眼/淘票票評分?我們要做「犀牛試映」了!

文|南如珉夏添

懂行的人都知道,隨著貓眼、淘票票等票務平台的崛起,這些在線售票平台的打分變得前所未有重要,因為這是真正普通觀眾的口碑。

而這些分數,則是真正關乎一部電影的票房走勢,決定了走勢是堅挺、跳水或者逆襲。

在五年前,預測市場的一個重要指標便是格瓦拉想看人數,以及格瓦拉評分。但很多人當時比較看重豆瓣評分以及時光網的想看人數,其實方向就錯了。

我們當時的秘訣是看格瓦拉,想看人數跟首日開畫級別有關,評分跟走勢曲線有關。如今,隨著貓眼、淘票票的出現,隨著票務平台佔據八成的市場份額,普通觀眾在這些平台上的打分和發聲越發重要,這是展現以及傳播口碑的一個最重要渠道。

例如犀牛娛樂此前就對點映這件事專門發表過多篇文章(回顧:點映死是一種什麼體驗;回顧:暑期檔多片盲目點映:哪來的自信? ; 回顧:3000人首映+點映,《西遊記女兒國》平庸背後的生死一搏),很多時候片方盲目自信,對影片的觀眾口碑判斷失誤,最終造成的損失是巨大並且難以估量的;或者有的時候不夠自信,白白錯失了成為更大黑馬的可能。同樣,如何制訂宣發策略和預算,如何調整影片剪輯、如何在檔期的選取上做到最優,這些都要建立在對影片的精準預估上。

所以,做宣發和分析市場的工作,首要便是分析這部影片的受眾畫像,並且在看片後預估貓眼、淘票票等平台的打分,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預測觀眾評分是預測票房的前提

(內地市場貓眼評分TOP10, 截止到2018年2月)

很多片方和分析電影市場的朋友,相信都有研究觀眾,研究購票平台打分的習慣。只有精準預測了評分,才能掌握一部影片在未來的走勢,至少絕大部分類型電影,評分是跟市場走勢強關聯的。

每個人預測評分和票房都會有自己的方法論,通常是個人經驗主義並且結合數據。

但其實最核心的兩點不會變,其一是看內容,其二是預測觀眾,即知道產品的成色,知道用戶是否接受這個產品。而評分,便是將內容和觀眾關聯在一起,因為評分是普通觀眾基於內容作出的一個評判,用腳投票產生的量化數據。

那麼貓眼、淘票票這些票務平台的打分,是否足夠精準,能夠真實反饋出受眾群體的口碑呢?

或許不會非常精準,但已經是目前所有體系當中最為接近的。因為它覆蓋了大量的普通觀眾。從地域範圍上,從男女性別上,從各個年齡上,從學歷職業上,樣本越大,其分數就越精準。

所以,在預測票房之前,首先得預測出貓眼、淘票票評分,這是分析受眾和市場的一個重要前提。隨著不斷的觀察和結果證明,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每部電影所得出的觀眾評分,所得到的市場回報,都是相對合理公平的,這是觀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如何預測普通觀眾口碑?

正如前面所說,目前以貓眼、淘票票為主的票務平台,在樣本基數巨大的基礎上,評分最為接近普通觀眾的口碑。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預測這些評分。在反覆將影響評分的維度進行整合與分解之後,其實有一項完全跟觀眾評分完全成正比的內容:觀感。

更直觀的說,預測觀眾評分就等於預測觀眾觀感。看似簡單,但不要低估觀眾的智商,不要高估觀眾的審美。觀感是觀眾觀影的一種主觀體現,會根據觀看的主觀感受來進行打分。

但由於每個人的觀感不同,造成了很多人對於一部電影好與不好的爭論。很多業內人士拿著自己的觀感來框架到觀眾,往往就會謬之千里。

再好的電影也有人說爛,反之亦然。電影很難分為好與爛,對於普通人來說只分喜歡與不喜歡,這是進行市場分析的基礎。

所以很多片方在說:我的電影拍的這麼好,為何票房不高,因為觀眾不喜歡,嚴謹的說是大部分觀眾不喜歡或者根本沒有去觀影的興趣。觀眾沒有去看的興趣就造成起點低,開畫表現差;而觀感不佳,就導致觀眾評分不高,後續走勢不行。

分析所有能夠影響到影片觀感的維度,便能夠預測觀眾的評分。觀眾走進影院到底為了看什麼?為了獲得什麼?

我們認為,精彩的故事、情緒的釋放是兩個最核心的維度,也最能影響觀眾觀感的部分。所以,預測很大程度上都是預測這兩個最重要的維度。

前面提到了預測觀感幾乎等同於預測觀眾評分,但是每年有無數人走入電影院,如何來精準預測每一個觀眾呢,又怎麼確保預測的分數準確?

這是預測評分和票房的難點。每個人的觀感千差萬別,所以這裡有兩點,其一是我們十年來積累的大量數據和經驗,當預測了2000部電影之後,就有一定能力認知市場,會對觀眾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知道觀眾會對一部電影做出何種反應。

其二,儘可能模擬具有代表性的觀眾。首先要將普通的電影觀眾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然後,分成一二三四線城市和不同的人設,然後排列組合不同的城市、性別、年齡等,在觀影的過程中模擬這些人的觀感。顯然,每一部分觀眾做出的判斷彼此不同,但隨著觀眾的成長,彼此間的差距在縮小。

最後,試著將這些人融為一體,這需要不斷的試錯,當然這樣做只能盡量做到準確,但即使積累了大量經驗,依然會有誤差。

如果想要提升電影市場嗅覺,那就努力讓自己接近張三、李四、王二、馬麗的視角,把自己的口味變成不同的人,最後再綜合到一起,然後再去猜想哪些人看完片後會推薦,哪些人會反感,哪些人會覺得無感,這些人所佔的比例大概會有多少。如何真正的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感受觀眾的觀感,這是極為重要的環節。

預測評分、預測票房的過程,其實就是把自己變成不同人設的普通觀眾的過程。

接下來為「犀牛試映」打一個硬廣:

想預測觀眾評分,就得預測觀感,就得預測故事、情感等。分兩種情況,未看片預測以及看片預測。當沒有看片時,預測的難度無疑是巨大的,經驗能起到作用,有些維度是可控的,但更多的是未知的口碑環節。

但個人經驗終究有局限,因為任何人都會不自覺的主觀判斷,從而錯估形勢。這時,便需要試映會,提前通過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普通觀眾的內部試映,來將影片的受眾、口碑、優缺點、情緒是否到位等更精準的找出。

做影片的試映、調研工作,在好萊塢有著悠遠歷史,而隨著國內市場的成熟,國內的片方也逐步重視試映,逐漸成為中大體量影片的標配。

這幾年的工作中,我們第一是感覺很多時候試映報告在樣本選取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所選取的樣本不能代表真正想買票去看片的潛在觀眾,因為只有感興趣的人才會去買票,尤其是觀眾在經歷大量的爛片洗禮後,映前決策已經變得謹慎;

第二就是報告結果不可證偽,例如都不提供貓眼等主流購票平台的評分預測,這就造成了報告有時候會存在偏差,缺乏實操性;

第三是試映在輸出的報告方面,套用好萊塢方法但缺少對內容和市場的理解,缺乏和國內電影市場、電影觀眾的對接。

如果試映做的好,就可以根據試映觀眾提供的意見和打分,進行影片的內容剪輯、營銷話題、宣發節奏、預算的調整等等。這顯然是極具意義的。

因此,我們覺得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得更好。

在試映這件事上,我們已經著手準備了一段時間。在近半年來,在不同類型影片的超前點映時做過數輪的內測,經過不斷的修正,「犀牛試映」在試映後的模擬評分方面和最終上映時電商平台的評分已經非常接近,誤差完全可控。

而同時,「犀牛試映」團隊核心成員還包括資深的數據分析師,調研公司高級分析師,從業於好萊塢影視調研公司的顧問等等。

當然,犀牛娛樂做這件事的特別優勢還在於核心創始成員具備多年市場分析和影視行業的從業經驗,在如何更好的理解內容和觀眾、輔助提高影片市場成績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並且我們敢於對報告內容和預測的評分進行可證偽的呈現。

在這件事上,我們有信心能做的更好,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犀牛娛樂官方 的精彩文章:

13億、3200萬人次,《捉妖記2》刷新多項紀錄,中國電影迎來最好的時代
雷佳音段奕宏郭京飛潘粵明,演一部不會逆襲的屌絲劇你會看嗎?

TAG:犀牛娛樂官方 |